绿色发展、共生崛起——中部论坛长沙会议观察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2-05-18 15:04 信息来源:
  6年,既是中部论坛的一个周期,也是中部崛起的一个周期。
  自2006年在河南郑州举行首届中部论坛以来,中部论坛已走过6年历程。在5月17日举行的中部论坛长沙会议上,来自中部6省的党政主要领导和国家有关部委负责人齐聚一堂,总结6年来中部崛起成果,会商下一步中部地区发展路径。
  “绿色发展、共生崛起”,中部论坛长沙会议的主题,已成为中部6省对于今后发展路径的共识。
  中部崛起“中气十足”
  6年来,随着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中部地区长期蓄积的能量不断释放,逐步扭转了中部地区经济地位下降、发展速度偏低的不利局面,呈现出“中气十足”的良好局面。
  中部“腰板”更加给力。2011年,中部6省经济增速均在11.5%以上,平均比上年增长12.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6个百分点。
  中部“板块”效应更加凸显。到2011年,中部6省生产总值全部进入“万亿元俱乐部”,6省GDP总量突破10万亿元大关, 104256亿元,占全国的20.1%。
  中部“底盘”更加坚固。2011年,中部6省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长28.2%,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8%,进出口总额增长39.3%,均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占全国比重不断提高。
  中部居民受益更多。2011年,中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8318元、6521元,同比分别增长14.8%、18.3%,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当前,中部6省基本处于以工业为主导的加快发展期,在三次产业结构中,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均占到50%左右;在工业结构中,重化工业比例占到70%左右。
  这样一种共性的经济结构,在进一步加快发展中,都面临着资源、环境的约束。
  在中部论坛长沙会议上,中部6省党政主要领导认为,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求得一时发展,是走不通的。过去,在国内劳动力供给十分充裕、资源环境条件相对宽松、境外市场需求空间较大的背景下,沿海地区走出一条高度外向型和劳动密集型的经济快速发展之路。时至今日,随着外需市场和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以及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和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高度外向型和劳动密集型经济的发展空间已经越来越小。
  绿色发展迎来机遇
  推进绿色发展,切实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上来,为中部6省提供了一个破解当前资源环境约束难题的思路和突破口。
  绿色发展,不仅意味着节能减排,更包括拓展新的经济增长源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认为,传统部门绿色化改造,将带来投资需求的增长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新兴绿色制造业的发展,将构筑国民经济的新支柱;生态旅游、文化创意等绿色服务部门的扩张,将开辟消费需求新空间。
  中部地区推动绿色发展,拥有得天独厚的政策优势。近年来,中部各省分别实施了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战略、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战略、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安徽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战略、河南中原经济区战略,绿色发展有了良好开端。
  中部地区推动绿色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和后发优势。中部地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加快,高速列车、工程机械等现代制造业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中部地区高速公路最为密集,武广高铁、郑西高铁、武合高铁连接东西南北,发展商贸物流等产业条件优越;中部地区还是我国科教资源密集区,仅湖南就有国家(部)级重点实验室24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2个。
  与沿海地区相比,中部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这也为打破“路径依赖困局”、在绿色发展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会。
  合作共生形成共识
  推进“绿色发展、共生崛起”,是中部6省的共同目标、共同任务、共同责任。合作共生,在中部6省已形成共识。
  ——共同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中部6省人口占全国的28%,经济总量仅为全国的1/5,迫切需要加快发展,做大经济总量。
  但受自身资源禀赋,以及国家历史上战略布局的影响,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仍然偏重,仅靠自身的力量难以完成转型升级的历史任务。这就需要中部6省发出共同的呼声,争取国家的政策、项目、资金支持。
  例如,在信贷、土地、财税、节能减排指标等方面,可以共同争取国家对中部实行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倾斜支持。
  再如,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中部4省与长江水系相连、关系紧密,三峡水库全面蓄水后,长江与洞庭湖、汉江、鄱阳湖等的江湖、江河、江库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由此带来了人与自然环境的新情况,需要共同争取国家一系列指导和帮助。
  ——共同构建绿色发展合作机制。中部是三大江河——长江、黄河、淮河的流经之地,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承担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任。这需要中部各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合作,实行全流域、全区域的环境同治、生态共建,如建立跨界环境污染纠纷和应急联动工作机制,协调推进河湖保护治理和开发利用。
  就湖南而言,处于长江中游,与湖北共享洞庭湖,湘西、湘东地区又分别与鄂西南、赣西地区同处武陵山、罗霄山区。湖南将以长江、洞庭湖、武陵山、罗霄山片区开发与保护为载体,加强与中部各省的合作交流。
  比如,中部省份都设立了不同形式的产业发展基金,应当打破各自基金投资的行政壁垒,鼓励各类基金跨省投向绿色产业,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外来资本更多投向中部地区的绿色产业。
  ——共同促进能源资源可持续利用。中部6省能源、资源分布不均、各有特色,开发和利用各有所长,完全可以在区域内取长补短、互为补充。
  例如,山西、河南煤炭资源丰富。而湖南无油、缺煤、少气,加快发展的能源制约较大,去年净调入省外煤炭超过3800万吨,外购电力142亿千瓦时,与各方的能源合作需求迫切,需要共同向国家争取运力和电力输送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再如,湖南作为“有色金属之乡”,采冶有色金属的历史较长,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冶炼技术,如“难冶钨资源深度开发应用关键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可以与各方开展互利合作,促进能源资源的绿色开发和利用。
  ——中部地区一体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很多重大基础设施需要共享共建。在跨省通道建设方面,建议国家协调推动中部各省会城市交通规划的合作对接,尽快打通中部地区东西向和南北向的高速通道。 
< img src=""/>

绿色发展、共生崛起——中部论坛长沙会议观察

6725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