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起跨越发展的脊梁 ——“两型”建设“岳麓样本”大写意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2-09-10 15:04
信息来源:
30年前,深圳特区从南海边的一个小渔村上扬帆起航。
20年前,浦东新区从上海农村的一片阡陌稻田中悄然崛起。
10年前,滨海新区从天津郊外的一片盐碱地里展翅腾飞。
今天,岳麓山下,湘江之滨,一方神奇的热土,正借助“两型社会”建设的强劲东风,豪情满怀地踏上“跨越赶超、创新发展”的伟大征程。这,就是挺起长沙“两型”建设脊梁的岳麓区。
近年来,岳麓区委、区政府按照长沙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大河西,打造先导区,再造新长沙”的发展要求,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加快城区提质扩容,加速产业升级转型,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快速发展,朝着“示范全国的两型新区、一流城区”发起了强有力冲击!
决策 意气风发
就在改革发展纵深推进,区域竞争风起云涌,兄弟区县你追我赶之际,地处湘江西岸的岳麓区却仍旧固守着慢悠悠的发展节奏。岳麓区的决策者们清醒地认识到,受“西文东市”城市格局的制约,岳麓区的发展被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产业难以做大做强,综合实力难以壮大提升。与此同时,岳麓区环境容量大,生态条件好,辐射能力强,科教资源广,发展后劲足。
如何打破瓶颈,如何有效彰显和释放优势,如何突破重围,实现后发先至,已成为岳麓区的首要选择。此时,一个梦寐以求的历史发展机遇已悄然降临。
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按照长株潭城市群整体发展规划,2020年长沙市城区人口将达到500万、生产总值将突破5000亿元。新增100多万城市人口的空间在哪里?新增2000多亿元生产总值的载体在哪里?
长沙的决策者们看到,长期以来,长沙发展重心放在河东地区,中心区48.19%的土地面积集中了72%的人口和74%的就业岗位,导致环境容量接近饱和,城市运转压力加大,建设成本大幅提高。河东的发展空间严重受限,而一江之隔的河西,尽管拥有种种发展优势,生产总值却只有河东的四分之一。长沙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将重心转向以岳麓区为核心的河西地区。
2008年初,长沙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设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的战略决策。根据规划,到2020年,大河西先导区建成区面积达2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0万人左右,核心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30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300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新长沙。
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陈润儿对大河西先导区寄予殷切期望:“上海浦东新区建设仅仅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就建设成为一座举世瞩目的新城,树立了我国跨江河发展的成功典范。打造先导区、建设大河西,是长沙优化空间布局、提升整体实力的战略选择,是长沙探索改革路径、创新发展模式的当务之急,是长沙推进城乡统筹、实现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长沙整合资源要素、强化聚集效应的客观要求。”
当中部崛起战略、“两型”试验区建设的战略举措与大河西先导区率先发展的重大机遇叠加在一起时,岳麓区发展的激情和雄心喷薄而出。
在岳麓区第四次党代会上,“建新城、冠三湘、创示范”的发展目标将人心凝聚在一起,区委、区政府响亮提出:岳麓区要在大河西先导区建设中站头排、打头阵、做主力、唱主角,率先突破、率先发展,抢抓历史机遇,把岳麓区打造成为“两型社会”的示范区、高新产业的集聚区、城乡统筹的样板区、生态宜居的新城区、和谐文明的平安区、支撑发展的增长极,让一个精彩的“两型”都市新区样本呈现于世人面前。
岳麓区委书记陈中充满激情地鼓励全区干部群众:“用好一次机遇就能赢得一次跨越。放眼全国,上海浦东、天津滨海等新区都是在相对落后的条件下起步,以只争朝夕的韧劲和破釜沉舟的胆识,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超常发展。今天的岳麓区,发展坐标已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多重优势复合叠加,实现跨越赶超,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生态 美丽“蝶变”
短短四年时间,岳麓区日新月异。今天,从岳麓山西瞰,一片新兴的沃土正展露娇容,这就是梅溪湖国际新城。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陈润儿如是评价:“梅溪湖将是大河西的点睛之笔,将是长沙城的地标支柱。”
了解长沙的人都知道,梅溪湖名虽优美,过去却无溪无湖,弯曲的龙王港里经常流淌着污浊的河水,因为堤防标准不高,一到汛期,梅溪湖便成了让人担心甚至惊心的地方。
建设大河西的战鼓擂响后,梅溪湖片区就成了岳麓区干部群众挥洒激情和汗水的主战场。仅仅用了8个月时间,岳麓区梅溪湖拆迁指挥部就完成了数千户村民的签约、拆迁、征地工作,在“阳光拆迁”中,村民们毫无怨言地腾出了梅溪湖这一片风水宝地。
2011年1月,实力雄厚的中国金茂集团进军梅溪湖,领衔建设梅溪湖国际服务和科技创新城。
从田园牧歌到临水而居,从手摘葡萄到宏伟“造城”,梅溪湖正在悄然蜕变。在不久的将来,梅溪湖将形成一个以湖体为中心,外围呈放射状布局的国际服务区。在这座新城里,水面面积达到3000亩的梅溪湖波光潋滟,由世界顶级建筑设计大师设计的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婀娜多姿,国际会展中心和五星级酒店流光溢彩,入驻的品牌企业生机盎然,高品质住宅小区舒适宜人,中小学校里书声琅琅……
梅溪湖国际新城的崛起,见证了岳麓区向诗意栖居、生态城市“蝶变”的精彩进程。
近几年来,岳麓区以“两型”为理念,推进重大战略项目建设。全区凝心聚力,拆迁腾地8万亩、近60平方公里,加快拉通潇湘南路、含浦大道等十条骨干道路,岳麓区城区面积由145平方公里扩展至552平方公里,建成区由45平方公里扩大到6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由40万增至80万,城市骨架迅速拉开,承载能力大幅提升,为未来发展赢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依托这一笔令河西人引以为豪的巨大财富和宝贵资源,岳麓区主攻滨江新区、麓山景区、大学城区、梅溪湖片区、莲花雨敞坪城乡统筹样板区五大片区拆安建设,岳麓科技产业园、岳麓滨江新城、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西湖文化园、岳麓文化艺术产业基地、梅溪湖创新科技园、?湾镇(望月湖)旧城提质改造、洋湖垸总部经济区等八大战略性工程快速推进。
为了充分保护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近年来,岳麓区践行“两型”理念,改变了以往的开发建设模式,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推出了一个个精美大气的生态工程,最大限度地保护原始生态,保留碧水青山,原本雄厚的生态资本愈发动人心魄。
“我家门口有一个天然‘大氧吧’!”提起自己的居家环境,在岳麓区土城头一带住了三十多年的张玉就老人非常自豪。
张玉就说的“大氧吧”就是洋湖生态湿地公园。现在,张玉就有事没事都要到公园逛逛,用他的话说就是“吸吸氧,洗洗肺。”而在几年前,洋湖湿地公园所在之地还是一个水患重重的万亩大垸,一到汛期,这里就成了岳麓区严防死守的重地。张玉就清楚地记得,有几年洪水特别大,最紧急的时候,他和附近群众都上堤抗过洪。那时的洋湖垸,茅草重生,一片荒凉,别说休闲,就连出行都非常不便。
2010年,洋湖湿地公园启动建设,在提高防洪、安保标准的同时,岳麓区以“两型”理念将其打造成中南地区最大的生态湿地公园。如今,这里一年四季可以欣赏不同的湿地生态景观,负氧离子含量比中心城区高六倍。每到闲暇时刻,许许多多张玉就这样的市民携家带口来此休闲。
洋湖湿地公园给市民带来的巨大惊喜是岳麓区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岳麓区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优良率由2008年的87.89%提高到2011年的92.61%;城市污水处理率由零提高到2011年90%,地表水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达100%。
岳麓区变大了,变美了,也变得更让人亲近了!不管是本地的市民还是外来游客,都对岳麓区精心营造的宜居环境发出由衷的赞叹。正如岳麓区区长周志凯所说:“岳麓的生态资源和宜居指数,长沙河东甚至国内众多城区都无法比拟。”
按照规划,岳麓区将继续推进城市生态工程建设,重点打造尖山-谷山、岳麓山-莲花山等八大生态景观园。
未来的岳麓区,生态之美更令人期待。
产业 千帆竞发
岳麓区是湖南人文荟萃的中心,长沙千年文脉之所在。长期以来,“西文东市”的城市格局,让湘江之西的岳麓区远离火热的经济建设主战场。
对此,岳麓区区长周志凯深有体会:只有着力夯实大平台、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促进产业的调整优化、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新型工业支撑、现代服务业发达的都市产业体系,跨越赶超才有雄厚的物质基础。
岳麓山下是我国少有的大学、科研机构密集区之一,区校合作成为建设创新型城区的突破口。岳麓区先后与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签约,在含浦街道共建“岳麓科技产业园”。目前,岳麓科技产业园区建设用地总规划扩大至60平方公里,已引进40多个项目,园区工业年产值约20亿元,逐步显示出园区的集聚效应。园区将继续加大人才引进和招商引资力度,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建成国家级产业园区。
随着长沙“东西融合”、“两翼齐飞”的城市发展格局成型,蕴藏的巨大商业价值和令人遐想的发展空间,让岳麓区成为各路资本追捧的投资“洼地”。
近三年来,岳麓区相继引进、启动139个现代服务业项目,完成投资约200亿元,呈现出名企云集、财富涌流的火热场景。全区商业网点布局不断加快,先后建成了步步高广场、金麓国际、渔湾码头商业楼等一批商业设施。五星酒店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代表,城市优雅生活的标志,近年来,一批国内外知名五星级酒店纷至沓来,陆续抢滩岳麓区核心区域,即将成为长沙河西对外开放的新名片。洋湖柏宁酒店已正式奠基,总投资近百亿元的万豪酒店、豪生酒店、明珠酒店即将启动建设,岳麓区北拓的主干道金星路,更是成为五星级酒店争相布局的长廊。
过去,岳麓区商圈只有?湾镇一个“点”独撑大局。今天,?湾镇的老商业中心焕发新生;以金星大道为“线”,金星中路国际商业街加速扩张,已经呈现出令人惊艳的全新商业轮廓;更让人翘首企盼的是湘江西岸的滨江新城,在造就一个潜力最大、品质最高住宅区域的同时,也在造就一个商业新城——世茂、绿地、奥克斯等几大地产巨头,正在为滨江新城商务圈的成熟不断发力,其中,上海绿地集团、红星美凯龙,以及汇聚8大全球顶尖业态、总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的奥克斯广场纷纷落户银盆岭,使之呈现出“长沙陆家嘴”繁华胜景。
岳麓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与生态资源,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32平方米,高于国家生态示范区一级标准。近年来,把家安在岳麓山下成为长沙人乃至外地来长置业者的首选,岳麓区“生态地产板块”成为长沙房地产业最耀眼的明珠。国内“房产巨鳄”纷纷抢滩岳麓区,开发的一系列生态楼盘已成为河西高端地产的典范。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岳麓区完成房地产投资近300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位居长沙各城区之首。
岳麓区以“文”著称,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且不提岳麓区所辖80万人口和其他城区慕名而来的市民,仅大学城20余万在校师生、岳麓山吸纳的每年超过300万的游客和高新区数万的白领,就蕴藏着源源不断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
为了做好“文化产业”这篇文章,岳麓区将文化产业按照“一圈、两带和五个特色街区”精心布局。“一圈”即以岳麓山、橘子洲两大风景名胜区为核心,包括五个文化产业园的环岳麓山文化创意产业圈;“两带”即莲花—雨敞坪生态旅游带和湘江西岸历史文化旅游带。“五个特色街区”即:麓山南路文化创意街、阜埠河路时尚创意街、金星中路国际街区、?湾镇商业文化街区、咸嘉湖路休闲娱乐街。
在区委、区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岳麓区文化产业精彩不断,亮点纷呈:以含浦声域、医枢亚呼叫中心、锄禾标识等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企业入驻岳麓科技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以土城头艺术区为中心的众森、导航、楚卓等艺术培训学校年培训人数4万余人;星籁、唯歌、金麦田、万达影城等一批文化娱乐项目布局金星中路中央商务区并辐射周边……
洋湖湿地公园文化休闲区已建成开园;西湖文化园文化创意街计划2013年6月建成并投入使用;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将于今年11月份开工建设;锦绣潇湘文化创意产业园文化旅游剧目《芙蓉国里》于7月初正式面向游客开演。随着一大批文化产业项目顺利推进, 3至5年后,一条年产值近1000亿元的文化产业“蛟龙”将在岳麓新城腾飞。
产业布局的逐步完善和产业结构的日益优化,为岳麓区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1年以来,岳麓区产业发展持续发力,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速和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在全市9区县连续排名第一,跨越赶超之势日益彰显。
民生 幸福环抱
“我们也过上现代化生活了!”在众人的见证下,日前,住户董慧娟成为汽电小区天然气安装工程第一户点火家庭。经过近大半年的施工,董慧娟所在的汽电小区完成综合整治,由一个老旧小区变成了舒适宜人、生活便利的温馨家园。
在城市扩容提质、产业升级转型鏖战正酣之际,岳麓区老旧小区综合整治这样的民生工程也在如火如荼进行之中。
2011年以来,岳麓区按照“绿色、健康、宜居”的文化特色,对汽电小区展开综合整治,对小区的护窗、墙壁、污水管、篮球场等进行了改造和更新,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新建了停车棚,新建了社区公园,改造了小区的所有排水系统,增建了休闲廊架。不仅如此,在区、街和社区的资金支持下,小区一次性完成了天然气安装工程,小区居民告别煤气罐和老煤炉,全部用上了管道天然气。像汽电小区这样脱胎换骨的老旧小区,岳麓区还有数十个。
在岳麓区委、区政府看来,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更为体面的生活,不仅是跨越赶超、创新发展的终极目标,也是强大的发展动力。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岳麓广大党员干部察民情、顺民意、解民忧、助民富、暖民心,不断创造发展成果惠及全区人民。
大建设带来大拆迁,数万拆迁群众的民生状况一直牵挂着区委、区政府的心。为帮助拆迁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及时化解拆迁中存在的矛盾,岳麓区在58个拆迁项目建设指挥部设立民情室,架起联系拆迁群众的连心桥,三年来,58个民情室共接待群众上万人次,帮助解决反映问题近万起。正是这种全心为民,贴心解困的精神和作风,岳麓区史无前例的大拆迁、大建设赢得了拆迁群众的理解、配合与支持,项目建设得以顺利推进。
就业是民生之本、民生之基。面对大量涌现出来的失地农民,岳麓区开设了“失地农民创业大讲堂”,由创业导师为失地农民传授创业知识,提升创业能力,全区共举办了50余期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班,近万农民参加了免费技能培训;组织农民专场招聘会20场次,向企业推荐就业5000余人,每年还安排了不低于5000万元的专项扶持资金,扶持失地农民初始创业。梅溪湖片区拆迁后,3700多户村民“洗脚上岸”,成为城市居民,为了避免他们坐吃山空,岳麓区在全市率先成立理财顾问团,聘请一批银行理财专家,为这些失地农民进行上百次理财辅导培训。近两年来,区里为他们提供2000多个工作岗位,通过理财培训,梅溪湖失地农民开始科学理财,通过收取房租、门店租金等方式,拥有相对固定的可观收入,90%以上的失地农民家庭财产实现增值,家底越来越厚,家庭越来越幸福美满。
城区拓宽了,楼盘增多了,人口增加了,孩子读书的学位相应的紧缺起来。针对群众普遍反映的“读书难”,岳麓区迎难而上,全力攻破。2008年以来,岳麓区总投资9.3亿元,新建中小学11所,改扩建中小学24所,新(扩)建公立幼儿园6所,合格学校建设项目校50所,全部建成后新增校园面积508亩,新增校舍面积19.7万平方米,新增班级400多个,新增学位近2万个。无论是学校建设项目数量,还是学校建设经费投入和建设经费增长幅度,岳麓区均处于长沙市前列,“教育强区”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打响了名声。
望月湖文明小区、道德银行、“感动中国”的黄舸……岳麓区从来就不缺乏激励人心的精神文化楷模。在营造温馨家园的同时,岳麓区注重将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转化为巨大的文化建设动力,为城乡居民打造了充满幸福感的精神家园。
7月中旬,岳麓区第二届社区文化体育节如期在阳光100小区举行,原来只计划安排2000人的主会场涌进了上万名社区群众,10多个群众自导、自演的节目让现场笑声不断、掌声不断。
社区(村)体育节、“读书达人”活动周、元宵灯会等群众性活动与群众接触越来越亲密,已成为岳麓区市民群众不可或缺的文化大餐。到目前为止,全区共有各类文艺团队178个,全区各社区、村都成立了龙狮队、扇子舞队、腰鼓队等民间文化团体,市民业余生活丰富多彩。随着文体活动的广泛开展,全区积极组织、参加各类文体活动的多了,关心、支持公益事业的多了,帮助调解各类问题、矛盾的多了,打牌赌博的少了,滋事犯罪的少了,吵架离婚的少了,岳麓人追求文明与发展的激情,为正处于跨越赶超的岳麓带来无穷的动力。
在建设人民满意城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进程中,一批富有岳麓特色的文明创建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绿色心吧”、“家长网校”、“我们的节日”等品牌活动,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我们来改变”、“孝老爱亲”、“换位情感体验”、“红手链”等生动活泼的志愿服务活动,让广大志愿者、市民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得到提升。“博客圈子”、“学习圈子”等400多个组织,为全体社区居民营造不分老幼、不论时空的学习环境,形成了“人人都是教师,处处都是学堂”的数字化教育社区……
作风 “铁军”善战
一个地方的发展,干部是决定性力量,作风是关键性因素。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是亲戚了。今后学习和生活上有困难,随时打电话给我,我会尽可能地帮你解决。”3月3日清早,岳麓区委书记陈中来到对口帮扶的困难学生杨灿家中,送上书包、文具及慰问金。像这样的对子,在岳麓区有4199对。这是岳麓区创新开展群众工作,密切干部群众关系的缩影。今年以来,岳麓区创新开展了学雷锋“一联一、一帮一、一助一”活动,以此来提升干部的群众意识。这是岳麓区继全市公开领导干部电话工作之后,创新群众工作模式,生动实践学雷锋活动的又一新平台。
根据结对安排,岳麓区全体区级领导和正科实职领导干部在“一联一”活动中,每人联系一名在政策调整、利益分配和发展建设等工作中有特殊诉求的人员;区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在“一帮一”和“一助一”活动中,每人联系一户困难家庭(拆迁户)或贫困学生,“结对”时间一定三年,要求干部职工入户时要带感情,面对面倾听要有记录、点对点帮扶要有成效。
在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的带领下,4199名领导干部走出办公室走进弱势家庭,上门了解情况,结成对子,“攀成亲戚”,帮助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1000余个。
今年以来,岳麓区坚持“从严带队伍、从严管干部、从严抓作风”的原则,深入推动干部作风转变。今年3月,该区出台关于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十个严禁”的规定,明确严禁有令不行、作风飘浮、推诿拖拉、纪律涣散、铺张浪费、滥发钱物、借机敛财、索拿卡要、参与赌博、醉酒驾车等行为,并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作为作风建设和优化环境的“高压线”,一经查实,违者一律先停职,再给予相应处分。
岳麓区高校众多,为整治学校及周边环境,区里成立了由7名区级领导牵头的学校综治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了区委书记、区长定期专访学校的制度。区、街道、社区三级通力合作,主动上门,解决了一系列影响学校稳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岳麓区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经验连续两年被中央综治委在全国推介。
在全面实施“一推行四公开”制度中,岳麓区橘子洲街道率先推行网格化组团式服务,将社区划分为若干网格单元,并成立群众工作站,联系该社区的街道党政班子成员担任站长,市直、区直单位和街道驻社区干部以及社区两委委员、党员、居民组长、楼栋长、志愿者等加入,组成网格服务团,做到群众诉求小事不出网格、难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该区15个街(镇)群工办和163个社区(村)群众工作站挂牌成立,市、区、街(镇)三级共662名抽派干部全部驻点开展工作,建立区、街(镇)、社区(村)三级民情台账,通过积极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模式,实现了服务进社区(村)、管理无“盲区”。全区共计走访群众15万多户,收集民情问题3000多个,成功解决2700多个,问题解决率达80%以上,慰问困难群众5000多户,发放慰问金100多万元,协调化解矛盾纠纷2300多起。
同时,岳麓区推进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开展“治安、治差、治堵、治难”专项行动,完善“打、防、管、控”工作体系,社会治安形势总体平稳;开展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试点,计生工作全省城区排名第一;在全市率先开展“五老”参与“十大员认岗”活动,“五老”发挥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和智慧优势,为社会管理创新添砖加瓦;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区委书记带头开展领导干部公开接访,化解了一大批信访积案。
在创先争优活动取得丰硕成果后,岳麓区乘势而上,今年加大基层党组织建设力度,年初区里决定:投入3000多万元用于基层党组织建设,同时推出一系列强壮基层党组织的举措:选拔一批社区(村)党组织书记充实到街道(镇)领导班子,面向社区(村)书记、主任考录一批街道(镇)事业编制人员,面向区内大学生村官考录街道(镇)事业编制人员。设立基层干部学历教育专项基金,鼓励社区(村)干部参加各类在职学历教育,提升基层干部综合素质。以“社区联村、机关联村、企业联村、强村联弱村”为重点,确保全区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覆盖面达到100%。同时,今年年底前完成区域所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建设。
大发展犹如大熔炉,为岳麓区锻造出了一支英勇善战的铁军。在跨越赶超这面大旗下,岳麓区广大干部职工肩负责任、带着使命、满怀激情干事创业,他们深入工作一线、矛盾一线、困难一线,苦干实干。机关效能不断提升,立说立行,马上就办的意识持续增强,一大批惠民实事、便民举措得到群众广泛好评。发展环境的日趋优化,推动着岳麓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未来 乘风而上
在近三年时间里,岳麓区不断负重奋进,交出了一份骄人的答卷:地区生产总值、规模工业增加值、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社会投资分别保持了年均16.7%、30.7%、24.7%、27.7%以上的高增幅,综合实力在中部城区的比拼中实现了新跨越,地区生产总值和规模工业增加值分别位居中部六省中心城区的第五位和第三位。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新征程的起点,不断进取的岳麓人又提出了更高的目标。
在区委四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岳麓区委擂响了新三年发展的战鼓:通过新一轮超常发展,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以最有力的举措,力争改革上领先、发展上率先、民生上优先,推动全区各项工作走在中部城区前列,跻身全国省会城区第一方阵。具体包括:
——国家创新型城区基本建成。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岳麓科技产业园等产业支撑平台不断夯实,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科技进步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率先基本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区。
——宜居新区崛起湘江西岸。建成区面积达13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超100万,初步建成山水相依、洲城交融、精致大气、活力迸发的长沙新城区。就业创业更加充分,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社会保障全面覆盖,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居民收入实现倍增,文明程度和宜居指数不断攀升。
——“两型”建设模式全国推广。适应“两型”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率先构建引领全省、示范全国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步入全国生态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行列。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着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胜地和文化名区,初步形成全方位的开放格局。
根据跨越赶超、创新发展的总体要求,未来三年,岳麓区将着眼省市领先、中部率先、全国争先的工作追求,以综合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深入实施产业高端化、城区国际化、城乡一体化、管理法治化、民生普惠化和“两型”建设示范的战略举措,着力建设“五个岳麓”: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建设民富区强的实力岳麓;着力实施综合改革,加快建设务实开放的创新岳麓;着力推进扩容提质,加快建设绿色环保的宜居岳麓;着力发展民主政治,加快建设公正高效的法治岳麓;着力凝聚共同信念,加快建设文明和谐的人文岳麓。
展望未来,岳麓干部群众豪情满怀:只要继续解放思想,永不僵化桎梏,始终保持敢闯敢试、边干边试、先行先试的探索勇气,不为既有经验所束缚,不为常规眼光所局限,不为传统模式所制约,敢于和善于冲破思维定式、打破发展瓶颈、突破路径依赖,以思想的大解放和观念的大转变推动岳麓的大发展,完全可以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崛起中部、跻身全国一流城区,一定能把一个热力奔放、创新包容、繁荣进步、和谐幸福的岳麓带向未来!
20年前,浦东新区从上海农村的一片阡陌稻田中悄然崛起。
10年前,滨海新区从天津郊外的一片盐碱地里展翅腾飞。
今天,岳麓山下,湘江之滨,一方神奇的热土,正借助“两型社会”建设的强劲东风,豪情满怀地踏上“跨越赶超、创新发展”的伟大征程。这,就是挺起长沙“两型”建设脊梁的岳麓区。
近年来,岳麓区委、区政府按照长沙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大河西,打造先导区,再造新长沙”的发展要求,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加快城区提质扩容,加速产业升级转型,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快速发展,朝着“示范全国的两型新区、一流城区”发起了强有力冲击!
决策 意气风发
就在改革发展纵深推进,区域竞争风起云涌,兄弟区县你追我赶之际,地处湘江西岸的岳麓区却仍旧固守着慢悠悠的发展节奏。岳麓区的决策者们清醒地认识到,受“西文东市”城市格局的制约,岳麓区的发展被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产业难以做大做强,综合实力难以壮大提升。与此同时,岳麓区环境容量大,生态条件好,辐射能力强,科教资源广,发展后劲足。
如何打破瓶颈,如何有效彰显和释放优势,如何突破重围,实现后发先至,已成为岳麓区的首要选择。此时,一个梦寐以求的历史发展机遇已悄然降临。
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按照长株潭城市群整体发展规划,2020年长沙市城区人口将达到500万、生产总值将突破5000亿元。新增100多万城市人口的空间在哪里?新增2000多亿元生产总值的载体在哪里?
长沙的决策者们看到,长期以来,长沙发展重心放在河东地区,中心区48.19%的土地面积集中了72%的人口和74%的就业岗位,导致环境容量接近饱和,城市运转压力加大,建设成本大幅提高。河东的发展空间严重受限,而一江之隔的河西,尽管拥有种种发展优势,生产总值却只有河东的四分之一。长沙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将重心转向以岳麓区为核心的河西地区。
2008年初,长沙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设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的战略决策。根据规划,到2020年,大河西先导区建成区面积达2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0万人左右,核心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30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300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新长沙。
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陈润儿对大河西先导区寄予殷切期望:“上海浦东新区建设仅仅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就建设成为一座举世瞩目的新城,树立了我国跨江河发展的成功典范。打造先导区、建设大河西,是长沙优化空间布局、提升整体实力的战略选择,是长沙探索改革路径、创新发展模式的当务之急,是长沙推进城乡统筹、实现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长沙整合资源要素、强化聚集效应的客观要求。”
当中部崛起战略、“两型”试验区建设的战略举措与大河西先导区率先发展的重大机遇叠加在一起时,岳麓区发展的激情和雄心喷薄而出。
在岳麓区第四次党代会上,“建新城、冠三湘、创示范”的发展目标将人心凝聚在一起,区委、区政府响亮提出:岳麓区要在大河西先导区建设中站头排、打头阵、做主力、唱主角,率先突破、率先发展,抢抓历史机遇,把岳麓区打造成为“两型社会”的示范区、高新产业的集聚区、城乡统筹的样板区、生态宜居的新城区、和谐文明的平安区、支撑发展的增长极,让一个精彩的“两型”都市新区样本呈现于世人面前。
岳麓区委书记陈中充满激情地鼓励全区干部群众:“用好一次机遇就能赢得一次跨越。放眼全国,上海浦东、天津滨海等新区都是在相对落后的条件下起步,以只争朝夕的韧劲和破釜沉舟的胆识,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超常发展。今天的岳麓区,发展坐标已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多重优势复合叠加,实现跨越赶超,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生态 美丽“蝶变”
短短四年时间,岳麓区日新月异。今天,从岳麓山西瞰,一片新兴的沃土正展露娇容,这就是梅溪湖国际新城。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陈润儿如是评价:“梅溪湖将是大河西的点睛之笔,将是长沙城的地标支柱。”
了解长沙的人都知道,梅溪湖名虽优美,过去却无溪无湖,弯曲的龙王港里经常流淌着污浊的河水,因为堤防标准不高,一到汛期,梅溪湖便成了让人担心甚至惊心的地方。
建设大河西的战鼓擂响后,梅溪湖片区就成了岳麓区干部群众挥洒激情和汗水的主战场。仅仅用了8个月时间,岳麓区梅溪湖拆迁指挥部就完成了数千户村民的签约、拆迁、征地工作,在“阳光拆迁”中,村民们毫无怨言地腾出了梅溪湖这一片风水宝地。
2011年1月,实力雄厚的中国金茂集团进军梅溪湖,领衔建设梅溪湖国际服务和科技创新城。
从田园牧歌到临水而居,从手摘葡萄到宏伟“造城”,梅溪湖正在悄然蜕变。在不久的将来,梅溪湖将形成一个以湖体为中心,外围呈放射状布局的国际服务区。在这座新城里,水面面积达到3000亩的梅溪湖波光潋滟,由世界顶级建筑设计大师设计的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婀娜多姿,国际会展中心和五星级酒店流光溢彩,入驻的品牌企业生机盎然,高品质住宅小区舒适宜人,中小学校里书声琅琅……
梅溪湖国际新城的崛起,见证了岳麓区向诗意栖居、生态城市“蝶变”的精彩进程。
近几年来,岳麓区以“两型”为理念,推进重大战略项目建设。全区凝心聚力,拆迁腾地8万亩、近60平方公里,加快拉通潇湘南路、含浦大道等十条骨干道路,岳麓区城区面积由145平方公里扩展至552平方公里,建成区由45平方公里扩大到6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由40万增至80万,城市骨架迅速拉开,承载能力大幅提升,为未来发展赢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依托这一笔令河西人引以为豪的巨大财富和宝贵资源,岳麓区主攻滨江新区、麓山景区、大学城区、梅溪湖片区、莲花雨敞坪城乡统筹样板区五大片区拆安建设,岳麓科技产业园、岳麓滨江新城、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西湖文化园、岳麓文化艺术产业基地、梅溪湖创新科技园、?湾镇(望月湖)旧城提质改造、洋湖垸总部经济区等八大战略性工程快速推进。
为了充分保护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近年来,岳麓区践行“两型”理念,改变了以往的开发建设模式,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推出了一个个精美大气的生态工程,最大限度地保护原始生态,保留碧水青山,原本雄厚的生态资本愈发动人心魄。
“我家门口有一个天然‘大氧吧’!”提起自己的居家环境,在岳麓区土城头一带住了三十多年的张玉就老人非常自豪。
张玉就说的“大氧吧”就是洋湖生态湿地公园。现在,张玉就有事没事都要到公园逛逛,用他的话说就是“吸吸氧,洗洗肺。”而在几年前,洋湖湿地公园所在之地还是一个水患重重的万亩大垸,一到汛期,这里就成了岳麓区严防死守的重地。张玉就清楚地记得,有几年洪水特别大,最紧急的时候,他和附近群众都上堤抗过洪。那时的洋湖垸,茅草重生,一片荒凉,别说休闲,就连出行都非常不便。
2010年,洋湖湿地公园启动建设,在提高防洪、安保标准的同时,岳麓区以“两型”理念将其打造成中南地区最大的生态湿地公园。如今,这里一年四季可以欣赏不同的湿地生态景观,负氧离子含量比中心城区高六倍。每到闲暇时刻,许许多多张玉就这样的市民携家带口来此休闲。
洋湖湿地公园给市民带来的巨大惊喜是岳麓区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岳麓区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优良率由2008年的87.89%提高到2011年的92.61%;城市污水处理率由零提高到2011年90%,地表水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达100%。
岳麓区变大了,变美了,也变得更让人亲近了!不管是本地的市民还是外来游客,都对岳麓区精心营造的宜居环境发出由衷的赞叹。正如岳麓区区长周志凯所说:“岳麓的生态资源和宜居指数,长沙河东甚至国内众多城区都无法比拟。”
按照规划,岳麓区将继续推进城市生态工程建设,重点打造尖山-谷山、岳麓山-莲花山等八大生态景观园。
未来的岳麓区,生态之美更令人期待。
产业 千帆竞发
岳麓区是湖南人文荟萃的中心,长沙千年文脉之所在。长期以来,“西文东市”的城市格局,让湘江之西的岳麓区远离火热的经济建设主战场。
对此,岳麓区区长周志凯深有体会:只有着力夯实大平台、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促进产业的调整优化、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新型工业支撑、现代服务业发达的都市产业体系,跨越赶超才有雄厚的物质基础。
岳麓山下是我国少有的大学、科研机构密集区之一,区校合作成为建设创新型城区的突破口。岳麓区先后与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签约,在含浦街道共建“岳麓科技产业园”。目前,岳麓科技产业园区建设用地总规划扩大至60平方公里,已引进40多个项目,园区工业年产值约20亿元,逐步显示出园区的集聚效应。园区将继续加大人才引进和招商引资力度,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建成国家级产业园区。
随着长沙“东西融合”、“两翼齐飞”的城市发展格局成型,蕴藏的巨大商业价值和令人遐想的发展空间,让岳麓区成为各路资本追捧的投资“洼地”。
近三年来,岳麓区相继引进、启动139个现代服务业项目,完成投资约200亿元,呈现出名企云集、财富涌流的火热场景。全区商业网点布局不断加快,先后建成了步步高广场、金麓国际、渔湾码头商业楼等一批商业设施。五星酒店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代表,城市优雅生活的标志,近年来,一批国内外知名五星级酒店纷至沓来,陆续抢滩岳麓区核心区域,即将成为长沙河西对外开放的新名片。洋湖柏宁酒店已正式奠基,总投资近百亿元的万豪酒店、豪生酒店、明珠酒店即将启动建设,岳麓区北拓的主干道金星路,更是成为五星级酒店争相布局的长廊。
过去,岳麓区商圈只有?湾镇一个“点”独撑大局。今天,?湾镇的老商业中心焕发新生;以金星大道为“线”,金星中路国际商业街加速扩张,已经呈现出令人惊艳的全新商业轮廓;更让人翘首企盼的是湘江西岸的滨江新城,在造就一个潜力最大、品质最高住宅区域的同时,也在造就一个商业新城——世茂、绿地、奥克斯等几大地产巨头,正在为滨江新城商务圈的成熟不断发力,其中,上海绿地集团、红星美凯龙,以及汇聚8大全球顶尖业态、总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的奥克斯广场纷纷落户银盆岭,使之呈现出“长沙陆家嘴”繁华胜景。
岳麓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与生态资源,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32平方米,高于国家生态示范区一级标准。近年来,把家安在岳麓山下成为长沙人乃至外地来长置业者的首选,岳麓区“生态地产板块”成为长沙房地产业最耀眼的明珠。国内“房产巨鳄”纷纷抢滩岳麓区,开发的一系列生态楼盘已成为河西高端地产的典范。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岳麓区完成房地产投资近300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位居长沙各城区之首。
岳麓区以“文”著称,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且不提岳麓区所辖80万人口和其他城区慕名而来的市民,仅大学城20余万在校师生、岳麓山吸纳的每年超过300万的游客和高新区数万的白领,就蕴藏着源源不断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
为了做好“文化产业”这篇文章,岳麓区将文化产业按照“一圈、两带和五个特色街区”精心布局。“一圈”即以岳麓山、橘子洲两大风景名胜区为核心,包括五个文化产业园的环岳麓山文化创意产业圈;“两带”即莲花—雨敞坪生态旅游带和湘江西岸历史文化旅游带。“五个特色街区”即:麓山南路文化创意街、阜埠河路时尚创意街、金星中路国际街区、?湾镇商业文化街区、咸嘉湖路休闲娱乐街。
在区委、区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岳麓区文化产业精彩不断,亮点纷呈:以含浦声域、医枢亚呼叫中心、锄禾标识等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企业入驻岳麓科技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以土城头艺术区为中心的众森、导航、楚卓等艺术培训学校年培训人数4万余人;星籁、唯歌、金麦田、万达影城等一批文化娱乐项目布局金星中路中央商务区并辐射周边……
洋湖湿地公园文化休闲区已建成开园;西湖文化园文化创意街计划2013年6月建成并投入使用;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将于今年11月份开工建设;锦绣潇湘文化创意产业园文化旅游剧目《芙蓉国里》于7月初正式面向游客开演。随着一大批文化产业项目顺利推进, 3至5年后,一条年产值近1000亿元的文化产业“蛟龙”将在岳麓新城腾飞。
产业布局的逐步完善和产业结构的日益优化,为岳麓区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1年以来,岳麓区产业发展持续发力,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速和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在全市9区县连续排名第一,跨越赶超之势日益彰显。
民生 幸福环抱
“我们也过上现代化生活了!”在众人的见证下,日前,住户董慧娟成为汽电小区天然气安装工程第一户点火家庭。经过近大半年的施工,董慧娟所在的汽电小区完成综合整治,由一个老旧小区变成了舒适宜人、生活便利的温馨家园。
在城市扩容提质、产业升级转型鏖战正酣之际,岳麓区老旧小区综合整治这样的民生工程也在如火如荼进行之中。
2011年以来,岳麓区按照“绿色、健康、宜居”的文化特色,对汽电小区展开综合整治,对小区的护窗、墙壁、污水管、篮球场等进行了改造和更新,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新建了停车棚,新建了社区公园,改造了小区的所有排水系统,增建了休闲廊架。不仅如此,在区、街和社区的资金支持下,小区一次性完成了天然气安装工程,小区居民告别煤气罐和老煤炉,全部用上了管道天然气。像汽电小区这样脱胎换骨的老旧小区,岳麓区还有数十个。
在岳麓区委、区政府看来,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更为体面的生活,不仅是跨越赶超、创新发展的终极目标,也是强大的发展动力。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岳麓广大党员干部察民情、顺民意、解民忧、助民富、暖民心,不断创造发展成果惠及全区人民。
大建设带来大拆迁,数万拆迁群众的民生状况一直牵挂着区委、区政府的心。为帮助拆迁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及时化解拆迁中存在的矛盾,岳麓区在58个拆迁项目建设指挥部设立民情室,架起联系拆迁群众的连心桥,三年来,58个民情室共接待群众上万人次,帮助解决反映问题近万起。正是这种全心为民,贴心解困的精神和作风,岳麓区史无前例的大拆迁、大建设赢得了拆迁群众的理解、配合与支持,项目建设得以顺利推进。
就业是民生之本、民生之基。面对大量涌现出来的失地农民,岳麓区开设了“失地农民创业大讲堂”,由创业导师为失地农民传授创业知识,提升创业能力,全区共举办了50余期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班,近万农民参加了免费技能培训;组织农民专场招聘会20场次,向企业推荐就业5000余人,每年还安排了不低于5000万元的专项扶持资金,扶持失地农民初始创业。梅溪湖片区拆迁后,3700多户村民“洗脚上岸”,成为城市居民,为了避免他们坐吃山空,岳麓区在全市率先成立理财顾问团,聘请一批银行理财专家,为这些失地农民进行上百次理财辅导培训。近两年来,区里为他们提供2000多个工作岗位,通过理财培训,梅溪湖失地农民开始科学理财,通过收取房租、门店租金等方式,拥有相对固定的可观收入,90%以上的失地农民家庭财产实现增值,家底越来越厚,家庭越来越幸福美满。
城区拓宽了,楼盘增多了,人口增加了,孩子读书的学位相应的紧缺起来。针对群众普遍反映的“读书难”,岳麓区迎难而上,全力攻破。2008年以来,岳麓区总投资9.3亿元,新建中小学11所,改扩建中小学24所,新(扩)建公立幼儿园6所,合格学校建设项目校50所,全部建成后新增校园面积508亩,新增校舍面积19.7万平方米,新增班级400多个,新增学位近2万个。无论是学校建设项目数量,还是学校建设经费投入和建设经费增长幅度,岳麓区均处于长沙市前列,“教育强区”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打响了名声。
望月湖文明小区、道德银行、“感动中国”的黄舸……岳麓区从来就不缺乏激励人心的精神文化楷模。在营造温馨家园的同时,岳麓区注重将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转化为巨大的文化建设动力,为城乡居民打造了充满幸福感的精神家园。
7月中旬,岳麓区第二届社区文化体育节如期在阳光100小区举行,原来只计划安排2000人的主会场涌进了上万名社区群众,10多个群众自导、自演的节目让现场笑声不断、掌声不断。
社区(村)体育节、“读书达人”活动周、元宵灯会等群众性活动与群众接触越来越亲密,已成为岳麓区市民群众不可或缺的文化大餐。到目前为止,全区共有各类文艺团队178个,全区各社区、村都成立了龙狮队、扇子舞队、腰鼓队等民间文化团体,市民业余生活丰富多彩。随着文体活动的广泛开展,全区积极组织、参加各类文体活动的多了,关心、支持公益事业的多了,帮助调解各类问题、矛盾的多了,打牌赌博的少了,滋事犯罪的少了,吵架离婚的少了,岳麓人追求文明与发展的激情,为正处于跨越赶超的岳麓带来无穷的动力。
在建设人民满意城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进程中,一批富有岳麓特色的文明创建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绿色心吧”、“家长网校”、“我们的节日”等品牌活动,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我们来改变”、“孝老爱亲”、“换位情感体验”、“红手链”等生动活泼的志愿服务活动,让广大志愿者、市民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得到提升。“博客圈子”、“学习圈子”等400多个组织,为全体社区居民营造不分老幼、不论时空的学习环境,形成了“人人都是教师,处处都是学堂”的数字化教育社区……
作风 “铁军”善战
一个地方的发展,干部是决定性力量,作风是关键性因素。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是亲戚了。今后学习和生活上有困难,随时打电话给我,我会尽可能地帮你解决。”3月3日清早,岳麓区委书记陈中来到对口帮扶的困难学生杨灿家中,送上书包、文具及慰问金。像这样的对子,在岳麓区有4199对。这是岳麓区创新开展群众工作,密切干部群众关系的缩影。今年以来,岳麓区创新开展了学雷锋“一联一、一帮一、一助一”活动,以此来提升干部的群众意识。这是岳麓区继全市公开领导干部电话工作之后,创新群众工作模式,生动实践学雷锋活动的又一新平台。
根据结对安排,岳麓区全体区级领导和正科实职领导干部在“一联一”活动中,每人联系一名在政策调整、利益分配和发展建设等工作中有特殊诉求的人员;区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在“一帮一”和“一助一”活动中,每人联系一户困难家庭(拆迁户)或贫困学生,“结对”时间一定三年,要求干部职工入户时要带感情,面对面倾听要有记录、点对点帮扶要有成效。
在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的带领下,4199名领导干部走出办公室走进弱势家庭,上门了解情况,结成对子,“攀成亲戚”,帮助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1000余个。
今年以来,岳麓区坚持“从严带队伍、从严管干部、从严抓作风”的原则,深入推动干部作风转变。今年3月,该区出台关于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十个严禁”的规定,明确严禁有令不行、作风飘浮、推诿拖拉、纪律涣散、铺张浪费、滥发钱物、借机敛财、索拿卡要、参与赌博、醉酒驾车等行为,并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作为作风建设和优化环境的“高压线”,一经查实,违者一律先停职,再给予相应处分。
岳麓区高校众多,为整治学校及周边环境,区里成立了由7名区级领导牵头的学校综治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了区委书记、区长定期专访学校的制度。区、街道、社区三级通力合作,主动上门,解决了一系列影响学校稳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岳麓区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经验连续两年被中央综治委在全国推介。
在全面实施“一推行四公开”制度中,岳麓区橘子洲街道率先推行网格化组团式服务,将社区划分为若干网格单元,并成立群众工作站,联系该社区的街道党政班子成员担任站长,市直、区直单位和街道驻社区干部以及社区两委委员、党员、居民组长、楼栋长、志愿者等加入,组成网格服务团,做到群众诉求小事不出网格、难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该区15个街(镇)群工办和163个社区(村)群众工作站挂牌成立,市、区、街(镇)三级共662名抽派干部全部驻点开展工作,建立区、街(镇)、社区(村)三级民情台账,通过积极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模式,实现了服务进社区(村)、管理无“盲区”。全区共计走访群众15万多户,收集民情问题3000多个,成功解决2700多个,问题解决率达80%以上,慰问困难群众5000多户,发放慰问金100多万元,协调化解矛盾纠纷2300多起。
同时,岳麓区推进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开展“治安、治差、治堵、治难”专项行动,完善“打、防、管、控”工作体系,社会治安形势总体平稳;开展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试点,计生工作全省城区排名第一;在全市率先开展“五老”参与“十大员认岗”活动,“五老”发挥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和智慧优势,为社会管理创新添砖加瓦;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区委书记带头开展领导干部公开接访,化解了一大批信访积案。
在创先争优活动取得丰硕成果后,岳麓区乘势而上,今年加大基层党组织建设力度,年初区里决定:投入3000多万元用于基层党组织建设,同时推出一系列强壮基层党组织的举措:选拔一批社区(村)党组织书记充实到街道(镇)领导班子,面向社区(村)书记、主任考录一批街道(镇)事业编制人员,面向区内大学生村官考录街道(镇)事业编制人员。设立基层干部学历教育专项基金,鼓励社区(村)干部参加各类在职学历教育,提升基层干部综合素质。以“社区联村、机关联村、企业联村、强村联弱村”为重点,确保全区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覆盖面达到100%。同时,今年年底前完成区域所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建设。
大发展犹如大熔炉,为岳麓区锻造出了一支英勇善战的铁军。在跨越赶超这面大旗下,岳麓区广大干部职工肩负责任、带着使命、满怀激情干事创业,他们深入工作一线、矛盾一线、困难一线,苦干实干。机关效能不断提升,立说立行,马上就办的意识持续增强,一大批惠民实事、便民举措得到群众广泛好评。发展环境的日趋优化,推动着岳麓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未来 乘风而上
在近三年时间里,岳麓区不断负重奋进,交出了一份骄人的答卷:地区生产总值、规模工业增加值、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社会投资分别保持了年均16.7%、30.7%、24.7%、27.7%以上的高增幅,综合实力在中部城区的比拼中实现了新跨越,地区生产总值和规模工业增加值分别位居中部六省中心城区的第五位和第三位。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新征程的起点,不断进取的岳麓人又提出了更高的目标。
在区委四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岳麓区委擂响了新三年发展的战鼓:通过新一轮超常发展,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以最有力的举措,力争改革上领先、发展上率先、民生上优先,推动全区各项工作走在中部城区前列,跻身全国省会城区第一方阵。具体包括:
——国家创新型城区基本建成。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岳麓科技产业园等产业支撑平台不断夯实,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科技进步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率先基本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区。
——宜居新区崛起湘江西岸。建成区面积达13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超100万,初步建成山水相依、洲城交融、精致大气、活力迸发的长沙新城区。就业创业更加充分,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社会保障全面覆盖,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居民收入实现倍增,文明程度和宜居指数不断攀升。
——“两型”建设模式全国推广。适应“两型”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率先构建引领全省、示范全国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步入全国生态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行列。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着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胜地和文化名区,初步形成全方位的开放格局。
根据跨越赶超、创新发展的总体要求,未来三年,岳麓区将着眼省市领先、中部率先、全国争先的工作追求,以综合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深入实施产业高端化、城区国际化、城乡一体化、管理法治化、民生普惠化和“两型”建设示范的战略举措,着力建设“五个岳麓”: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建设民富区强的实力岳麓;着力实施综合改革,加快建设务实开放的创新岳麓;着力推进扩容提质,加快建设绿色环保的宜居岳麓;着力发展民主政治,加快建设公正高效的法治岳麓;着力凝聚共同信念,加快建设文明和谐的人文岳麓。
展望未来,岳麓干部群众豪情满怀:只要继续解放思想,永不僵化桎梏,始终保持敢闯敢试、边干边试、先行先试的探索勇气,不为既有经验所束缚,不为常规眼光所局限,不为传统模式所制约,敢于和善于冲破思维定式、打破发展瓶颈、突破路径依赖,以思想的大解放和观念的大转变推动岳麓的大发展,完全可以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崛起中部、跻身全国一流城区,一定能把一个热力奔放、创新包容、繁荣进步、和谐幸福的岳麓带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