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两型社会试验区”综述(上)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2-09-19 15:04 信息来源:
  采访一路,感动一路。
  8月中下旬,记者随同“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走进两型社会试验区”集中采访团,走访了十几个厅局和长株潭衡益的几十家企业,从城市到乡村,亲眼见证了两型理念在政府、企业、学校、家庭的生动实践,深切感受到两型社会建设已从纸上落到地上,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
  在这一片活力勃发的热土上,无论生产方式、执政方式,还是人们的生活习惯,无不打上了“两型”的深深烙印。
  绿色节能,产业发展新方向
  两型发展,加速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钢铁、有色、建材、石化等高能耗、高污染传统产业,开始实现绿色蝶变。
  这个过程,浏阳南方水泥有限公司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
  8月18日,当记者走进浏阳南方水泥有限公司,简直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绿色的草地在蓝天白云衬托下,生机盎然;厂区看不到一点粉尘,与印象中的水泥厂有着天壤之别。
  浏阳南方水泥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廖志强告诉记者,2009年,他刚来这里时,这个当时还称为“兆星水泥”的厂子,常常是黑烟滚滚,粉尘漫天。老百姓经常找上门来要求赔偿。
  南方水泥进驻以后,大力推行节能、降耗新技术。建设低温余热电站,每年减少外购电6765万千瓦时,年创收4000万元;对19台风机实施节能技改,每年可节电655万千瓦时;建设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减少煤炭消耗;改造窑尾收尘器,减少库底粉尘浓度;采购优质原煤,有效控制二氧化碳排放。
  技术改造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每年还减少65152吨二氧化碳排放。记者看到,这座现代化工厂如今已成为乡村一道美丽风景,干净,整洁,优美。
  走进华菱湘钢,记者发现这家有着50多年历史的钢铁企业,花木葱茏,鸟语啁啾,俨然是一座花园式工厂。这些年,湘钢先后投入28亿元,完成了烧结余热发电等多项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基本实现了三废循环与综合利用。今年,湘钢拆除了3座老式石灰窑,清洁生产更进一步;同时,20多个水资源综合防治与利用项目推开,传统钢铁企业“傻大黑粗”的形象正在改变。
  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同时,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风生水起。
  湘电风能,6年成长为风电装备制造领域的世界品牌企业;湘潭兴业太阳能,建成世界最大的屋顶光伏电站……一批“两型”企业、“两型”产业、“两型”园区,相继在长株潭及周边地区摆棋落子,聚集蓄势。
  产业之变,也让坪塘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华丽转身。
  在长沙市岳麓区坪塘街道办事处,记者看到,原新生水泥厂的一个200亩大、70米深的大矿洞,将改造成中部地区最大的地下滑雪场。长沙市岳麓区两型办主任郑平告诉记者,这只是坪塘产业退二进三的一角。
  坪塘曾是长沙的工业重镇,原有工业企业89家,其中水泥企业7家、化工企业14家、机械制造企业10家。这些企业在为坪塘镇赢得“利税大镇”美名的同时,也带来了高污染和高排放。
  2008年,坪塘老工业基地实施“两高”产业退出。4年间,21家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已全部退出,曾经灰头土脸的坪塘重现碧水蓝天。
  经历了产业退出的短暂阵痛后,今年,坪塘经济开始重振雄风。今年10月,坪塘将启动10个大项目、21个小项目,随着大王山公园、巴溪洲水上公园、体育休闲公园等一大批重大项目的开发建设,坪塘,也将成为市民周末休闲的好去处。
  产业之变,记者看到了鲜活的事实,而在省经信委主任谢超英的心中却有一本账:这些年,洞庭湖区关闭小造纸企业234家,湘江流域关停污染企业1017家,重金属削减达50%;随着一批落后产能的退出,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规模工业比重达到33%;今年上半年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增长21%,高出规模工业增速5.6个百分点。
  低碳环保,两型生活新方式
  骑公共自行车,搭乘环保公交“绿色出行”;使用“环保袋”,倡导“绿色消费”;推进“十城万盏”节能灯,实现“绿色照明”……如今,在湖湘大地,处处洋溢着“两型”生活方式的气息。
  “两型”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不知不觉浸透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在株洲市泰西社区,记者见到了居住在这里的湖南工业大学的李启宜女士,她手里拿着一把青菜。她告诉记者,过去,从来没想过垃圾还要分类,都是大呼隆一起丢掉;现在,每天都要对垃圾仔细分类,可以回收的废纸打好捆,塑料瓶、玻璃瓶分门别类,放在可回收垃圾桶;出门买菜,从来都是自带环保购物袋,实在不赶巧忘记带,买的菜又不多,就用手拎回来;家里的冰箱、空调、洗衣机等电器,都是一级能效,所有照明灯都用节能灯。如今,像李女士这样的“环保达人”,到处都是。
  走在株洲街头,黄绿相间的公共自行车是一道迷人的风景。无论是上班族、家庭主妇、学生,还是老人,骑自行车出行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株冶员工何先生告诉记者,他住的地方离企业较远,以前开车上下班。有了公共自行车后,每天早上,他骑着公共自行车到乘坐班车的地点;下午,下了班车又骑公共自行车回家,“方便又能锻炼身体。”现在株洲已有16万多市民办了租车卡。
  在长沙,所有宾馆房间均不免费提供一次性牙具、洗发水、拖鞋等“七小件”。这让外来客人有些不适应,不过长沙市民已习以为常。如今,长沙市每月可减掉一次性日用品消耗20万套件,全年可节约资金上千万元,固体垃圾也大大减少。
  在农村,环保也从政府的强制措施,渐渐演变为农民的自觉行为。
  长沙县果园镇,成立了全国首个农村环保合作社,不断创新垃圾分类处理模式,这里的环境卫生也在悄然间发生了惊人变化。
  记者看到,在这里,垃圾被分为可堆肥垃圾、可回收利用垃圾、有毒有害不可降解垃圾等3类。可堆肥垃圾及时丢入垃圾池发酵再还田处理;可回收利用垃圾以及有毒有害不可降解垃圾,则由保洁员上门收购,或者自己拎去环保超市,兑换所需的生活物资。10多个农药瓶可以换回一瓶洗洁剂,10个矿泉水瓶可换一瓶沐浴露,10公斤废纸板可换一包洗衣粉……村民尝到了甜头,自然不会随便乱扔垃圾了。金江新村村民李世平笑呵呵地对记者说:“垃圾分类让环境越来越干净,还能让废物产生效益,何乐而不为?”
  民生幸福,两型执政新理念
  让我们的家园更宜居,让百姓生活得更幸福,已经成为各级政府执政的新理念。
  当“两型”这一曾经陌生的词汇渐渐为人所熟知,人们惊喜地发现,“两型”之花已结出惠及民生之果。
  漫步湘江风光带,花木扶疏,绿意葱茏。人们或在江边玩沙滩排球,或在草地上野餐放歌;更有相携前来拍摄婚纱照的情侣……如今,这一历经沧桑的江岸,已是诗意盎然。
  作为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重大工程项目,百里湘江风光带已成为长株潭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8月18日,周末。随着夜幕降临,株洲市民从四面八方涌向神农广场,这里顿时成为一片欢乐的海洋:
  孩子们在音乐喷泉中嬉戏追逐;阔大的广场上,处处是避暑纳凉的人群。晚8时半左右,水秀表演在人们的期待中登场,利用声、光、影等高科技手段打造的大型实景演出《神农福地》,令市民流连忘返……
  总占地达2970亩的神农城项目,是株洲斥资100亿打造的株洲新客厅。作为株洲市民的休闲场所,项目包括神农广场、神农太阳城等在内的10大景观,均为纯公益景区。
  市民唐红告诉记者,她最近几乎天天都去神农城溜达,带着远道而来的朋友感受株洲巨大变化。听朋友称赞株洲的巨大变化,她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
  走马三湘,一个个关注民生的故事令人感奋动容。
  衡阳常宁2008年7月开通3条线路的免费公交,至今已安全行驶300多万公里,运送乘客9900万人次。
  常宁市城市公交管理处主任刘建国介绍,为了开通免费公交,市财政前期投入700万元,此后,每年的运营成本在600万元左右。也就是说,自免费公交开通至今,常宁市财政已投入3000万元以上。
  但带给百姓的实惠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按每人每次1元计算,已累计给市民节省开支9900万元以上。
  不仅如此,免费公交还有效改变了市民的出行方式,常宁市城区90%的居民出行乘坐公交车,每天减少摩托车、私家车上路800台,减少尾气排放3.54万立方。
  在“免费公交能走多远”的怀疑声中,常宁免费公交已走了4年。常宁市委书记胡丘陵表示,常宁将把免费公交作为一项惠民举措长期坚持下去。在他看来,免费公交“舍弃的是一棵树木,得到的却是一片森林”。这不是花不花得起钱的问题,而是政府愿不愿意、下不下决心解决的问题。
  两型阳光不仅温暖着城市,也照向了广大农村。
  宁乡县金洲镇关山村村民告诉记者,得益于“两型”试验,关山在城乡统筹发展中,由贫困村变身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这个曾经“40%房屋漏雨”的贫困村,通过土地流转,新增耕地1926亩,节约建设用地392亩。关山将节省出来的土地开发成新住宅和度假中心,按“两型”标准引导农民搞休闲旅游和现代农业,发展了葡萄、水果、茶叶、蔬菜4个千亩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靠种水田维持生活村民,如今当起股东,享受股本红利;同时,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日子过得越来越美了。金洲镇镇长王辉透露,“去年,关山村实现总产值3.3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4万元。”村民向霞光家仅农家乐一项,一年就有26万元的收入。
  沐浴着“两型”的阳光,过去常年生活在船上、漂泊在湖中的沅江万子湖村村民,已洗脚上岸;岳麓区莲花镇、长沙县果园镇、益阳高新区青溪村等记者走访过的农村,普遍用上了沼气、太阳能,喝上了清洁卫生水,有了休闲广场,拿上了工资,过得比城里人还美。
  
< img src=""/>

走进两型社会试验区”综述(上)

6725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