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县农业综合开发成果综述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2-09-19 15:04
信息来源:
初秋时节,走进湘鄂边陲的石门县,但见满目秀色的群山连绵起伏,蓝天白云与青山绿水交相映辉,被群山围绕的是那一望无际的田野,一条条平整的机耕道和排灌沟渠纵横交错。正值庄稼成熟季节,成片成片的稻谷把整个田野打扮得金黄一片,勤劳朴实的农民正忙着收割稻子,丰收的喜悦洋溢在他们的脸上。目之所及,尽显山城石门的无限魅力。
石门县自1997年被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以来,已连续实施了十五期农业综合开发。县农业综合开发办一班人在上级农业综合开发主管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直接指导下,坚持以质量和实用作为开发之本,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条主线,以申报和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为主体,以多种经营开发和部门项目为两翼,以“连片开发,综合利用”为特色,走出了一条振兴农业、改观农村、造福农民的希望之路,创造了丰硕的成果。该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自1997年至2002年以来,连续六年获全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一等奖。省办评奖制度改革后,石门又连续九年获常德市农发系统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其中,2009年度被评为全省农业综合开发系统先进集体,2010年荣获全省财政系统先进单位称号,2011年荣获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先进开发理念 统领工作全局
多年来,该县农发办一班人,始终坚持按灌区统一规划、实施连续开发的理念。在1997-2006年十年中连续开发,恢复灌溉面积12.8万亩,新增灌溉面积2.5万亩,完成灌区渠系441公里,将蒙泉水库的水引入寺垭、首桥两座中型水库,并与东泉水库北干渠相连,使四座水库完全连通,使项目区基本做到了渠系相通,灌溉自如,灌溉保证率达80%。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灌区的调控能力,而且有利于每个年度项目工程效益的延续和进一步巩固,使工程效益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提升整个灌区的灌溉能力。
规范管理制度 打造一流工程
严格实行项目招投标。为了能择优挑选施工队伍,体现“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和达到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县农发办一班人积极探索农业综合开发招投标制度的实施与创新,使之达到更加规范和完善。通过认真制定工程招投标方案,严格履行报批手续,进一步规范了招投标行为,降低人为控制因素。近年来通过实施招投标,使工程造价降低3-4个百分点。
严格实行工程现场监管。为认真搞好施工现场管理,抓好工程进度和质量,县农发办一班人对工程质量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监管,领导班子带送头坚持务实的工作作风,常年深入项目建设一线,进行现场监督和指导。同时,热情为基层搞好服务,积极营造和谐施工环境,形成了由县农发办、监理公司、项目乡镇和村组干部形成的“四位一体”的质量监督网络,为建设优良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严格实行严管重罚。在施工现场,石门县农发办对每道工序和工艺流程全过程实行监控,凡是发现施工队伍没有按设计要求施工,现场管理人员有权责令施工队伍返工,并予以警告或罚款。同时,根据项目竣工验收情况,对质量好的工程项目评出先进,优先进入下一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对施工质量差的施工队伍列入“黑名单”,下一轮农业综合开发将不准其参与。通过优留劣汰,严格考评,确保参与新一轮项目建设的施工队伍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和信誉度。
队伍团结拼搏 勇创一流业绩
这些年来,石门县农发办始终坚持服从、服务于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大局,紧密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实际,努力加强班子自身建设,在机关营造了“和谐、融洽、协作”工作氛围,促进了干部职工廉洁高效地履行职责,打造了一支团结拼搏的和谐队伍,保障了农业综合开发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正是因为县农发办全体干部团结拼搏,该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才能够一年一个脚印,一年一步台阶,取得显著的工作成效。15年间,该县共争取国家投资计划16871万元,完成了土地治理项目16个,产业化经营项目13个,水利骨干工程项目1个;共改善灌溉面积26万亩,衬砌和硬化水渠650多公里,修筑高标准的机耕道365公里。十五年的农业综合开发,为项目区农民带来了丰厚的效益,每年增产粮食4575万公斤、油料65万公斤,新增产值达1.064亿元,使项目区的面貌为之一新,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为石门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任重道远。石门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将继续脚踏实地,不懈努力,为石门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石门县自1997年被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以来,已连续实施了十五期农业综合开发。县农业综合开发办一班人在上级农业综合开发主管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直接指导下,坚持以质量和实用作为开发之本,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条主线,以申报和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为主体,以多种经营开发和部门项目为两翼,以“连片开发,综合利用”为特色,走出了一条振兴农业、改观农村、造福农民的希望之路,创造了丰硕的成果。该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自1997年至2002年以来,连续六年获全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一等奖。省办评奖制度改革后,石门又连续九年获常德市农发系统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其中,2009年度被评为全省农业综合开发系统先进集体,2010年荣获全省财政系统先进单位称号,2011年荣获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先进开发理念 统领工作全局
多年来,该县农发办一班人,始终坚持按灌区统一规划、实施连续开发的理念。在1997-2006年十年中连续开发,恢复灌溉面积12.8万亩,新增灌溉面积2.5万亩,完成灌区渠系441公里,将蒙泉水库的水引入寺垭、首桥两座中型水库,并与东泉水库北干渠相连,使四座水库完全连通,使项目区基本做到了渠系相通,灌溉自如,灌溉保证率达80%。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灌区的调控能力,而且有利于每个年度项目工程效益的延续和进一步巩固,使工程效益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提升整个灌区的灌溉能力。
规范管理制度 打造一流工程
严格实行项目招投标。为了能择优挑选施工队伍,体现“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和达到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县农发办一班人积极探索农业综合开发招投标制度的实施与创新,使之达到更加规范和完善。通过认真制定工程招投标方案,严格履行报批手续,进一步规范了招投标行为,降低人为控制因素。近年来通过实施招投标,使工程造价降低3-4个百分点。
严格实行工程现场监管。为认真搞好施工现场管理,抓好工程进度和质量,县农发办一班人对工程质量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监管,领导班子带送头坚持务实的工作作风,常年深入项目建设一线,进行现场监督和指导。同时,热情为基层搞好服务,积极营造和谐施工环境,形成了由县农发办、监理公司、项目乡镇和村组干部形成的“四位一体”的质量监督网络,为建设优良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严格实行严管重罚。在施工现场,石门县农发办对每道工序和工艺流程全过程实行监控,凡是发现施工队伍没有按设计要求施工,现场管理人员有权责令施工队伍返工,并予以警告或罚款。同时,根据项目竣工验收情况,对质量好的工程项目评出先进,优先进入下一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对施工质量差的施工队伍列入“黑名单”,下一轮农业综合开发将不准其参与。通过优留劣汰,严格考评,确保参与新一轮项目建设的施工队伍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和信誉度。
队伍团结拼搏 勇创一流业绩
这些年来,石门县农发办始终坚持服从、服务于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大局,紧密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实际,努力加强班子自身建设,在机关营造了“和谐、融洽、协作”工作氛围,促进了干部职工廉洁高效地履行职责,打造了一支团结拼搏的和谐队伍,保障了农业综合开发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正是因为县农发办全体干部团结拼搏,该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才能够一年一个脚印,一年一步台阶,取得显著的工作成效。15年间,该县共争取国家投资计划16871万元,完成了土地治理项目16个,产业化经营项目13个,水利骨干工程项目1个;共改善灌溉面积26万亩,衬砌和硬化水渠650多公里,修筑高标准的机耕道365公里。十五年的农业综合开发,为项目区农民带来了丰厚的效益,每年增产粮食4575万公斤、油料65万公斤,新增产值达1.064亿元,使项目区的面貌为之一新,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为石门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任重道远。石门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将继续脚踏实地,不懈努力,为石门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