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 :先行先试闯新路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2-09-26 15:04 信息来源:
  10年激情奋发,“林邑之城”涌动开放热潮;
  回眸10年巨变,福地郴州呈现勃勃生机。
  地处湖南“南大门”的郴州,肩负着“率先发展” 的神圣使命,战胜特大洪灾、冰灾等自然灾害,顶住国际金融危机等冲击,迈出了科学发展的铿锵步伐。
  去年,郴州实现GDP1346.4亿元、财政总收入150.7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3.7倍、近6倍,年均增长18.7%、23.9%。今年头8个月,在全球经济下滑的严峻形势下,仍保持着“高质量的高增长”。
  产业转型,重塑发展格局
  矿多、煤多……这是早些年外地人对郴州的“第一印象”。确实,郴州矿产资源丰富,多个矿种储量居全国乃至世界前列,矿业经济一度占地区生产总值7成以上。
  然而,这种单一的经济格局,严重制约了郴州的发展。近些年来,郴州积极转方式、调结构,对矿业实行关、停、并、转,逐步封存资源、有序开采。同时大力招商引资,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利用毗邻粤港澳的区位优势,郴州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获得省委、省政府支持郴州“先行先试”的“34条”政策,建设了郴州出口加工区、海关、公路口岸、国际快件监管中心、湘南国际物流园、省农产品验放场等平台,成为全国首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并与衡阳、永州一起列入国家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至今年8月底,郴州已有省级以上工业园区9个,引进中化集团、台达电子、华磊光电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82家。2003年以来,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2.12亿美元、内资1296.49亿元。
  一步走准,满盘皆活。去年,郴州新型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2年不到10%,提高到50%以上,并带动外贸进出口总额比2002年增长26.1倍、年均增长44.3%。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21.7:37.3:41.0,调整为去年的11.2:57.7:31.1。
  城市提质,实现生态宜居
  从矮小零乱的砖房到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从狭窄破旧的小街小路到宽敞平坦的城市大道,从杂草丛生的荒地到绿意盎然的游园……近几年来,郴州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林邑之城、休闲之都”正在崛起。
  2009年,郴州按照105平方公里、100万人口的规模规划建设中心城区,启动“千亿投资、百亿城建计划”,开展“城市大提质”活动,打响了城市、交通、产业建设三大会战。
  他们投入100余亿元,先后完成郴州大道改扩建等重点基础项目建设。短短几年,城区面积扩大近一倍。同时,对旧城区137条背街小巷、22个“城中村”改造一新,并建设城市公园、游园60多个。
  郴州还投资15.92亿元,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10座,启动10个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增加车辆清洗站、公厕和垃圾收集站等设施,城市卫生处理能力大幅提高。并开展以美化城市为主题的“绿城攻坚”活动,栽种大规格苗木50多万株,增绿3000余亩,描绘出“一圈两环、蓝脉绿网、十山十湖”秀美生态画卷,使郴州“山在城中、城在林中、人在绿中”。目前,城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均超过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近3年,郴州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20亿元,年均增长16.6%。其中,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25亿元。
  民生改善,共享发展成果
  在加快发展时,郴州市委、市政府坚持民生优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2002年以来,该市用于民生的支出累计达587.6亿元,占财政支出的65%。特别是近两年来,该市大力推进“民生100工程”,在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卫生、住房等领域,实施100多项民生实事项目,总投资超过200亿元。
  郴州还坚持就业优先,以创业带动就业,通过争创全国创业型城市,扩大就业规模。到去年底,全市从业人员达304.03万人,比2002年增加42.78万人。今年7月,被评为全国创业先进城市。
  就业稳,收入增。去年,郴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06元,比2002年增长1.53倍,年均增长10.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230元,比2002年增长1.38倍,年均增长10.1%。
  此外,郴州强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全省率先普及新农合,基本实现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基本医保全覆盖,新农保及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
  为帮扶社会困难群体,郴州健全低保制度,实现应保尽保,城乡低保发放资金从2005年8346万元增加到去年的4.89亿元,城乡低保水平均超过省考核标准。同时,按照“乡乡有一所敬老院”的目标,2005年来,先后完成233所农村敬老院改扩建,入住五保供养对象7797人。
  见证
  郴州,一天天在变美
  9月23日,秋高气爽。郴州市国际会展中心建设现场,100余名工人正在安装钢架。一座形如山峦起伏、水波荡漾的巨大展馆即将完工。项目负责人介绍,投资5亿多元、占地28万多平方米的会展中心建成后,可进行商品展览、商贸洽谈,还具备举办大型会议、宴会、集会、庆典等功能,将成为郴州又一地标性建筑。
  为打造生态宜居城市,近年来,郴州按照105平方公里、100万人口规模规划建设中心城区,并实施扩城战略,加快推进郴资桂、郴永宜大十字城镇群建设。同时,启动“千亿投资、百亿城建计划”,开展城市、交通、产业建设三大会战,实现“城市大提质”。
  近3年,郴州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18亿元,其中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25亿元。城区面积扩大到68平方公里,比2002年“长大”了近一倍。
  在强力扩城的同时,郴州大力实施“绿化攻坚”战略,着力扮靓城市。
  在石榴湾生态公园,三三两两的游人信步闲游,悠然自得。据了解,这块沉睡多年的荒地,在近两年“绿化攻坚”中,变身为生态公园,园内种植10万余棵树木和大片草地,总面积2200余亩。
  荒地变公园的故事,在郴州上演了一个又一个。在郴州生活多年的市民朱厉新深有感触地说:“郴州一天天变大,也在一天天变美,生活在这里真舒服!”
  近年,郴州还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国庆南路发现一小袋垃圾,请工作人员立即处理!”在郴州数字城管综合调度指挥中心,记者看到,工作人员紧盯着电视屏幕,细心“找碴”。中心主任易晨荣介绍,通过这个平台,可对城市24小时“零距离、无缝隙、全覆盖”管理,及时向交警、环保、交通等30多个部门下达指令,处置城市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心声
  “依托园区生意真是好做”
  “以前我们村家家务农,现在依托园区经商办企业,日子越过越红火。”近日,郴州市苏仙区白鹿塘镇板桥村党支部书记刘太勇接受记者采访时,一句话概括了村里10年来的变化。
  板桥村有600余户、1600余人。2002年前,村民主要以种粮为生,人均年收入1300余元。2003年,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园(郴州进出口加工区)落户该村,为其带来历史性发展机遇。去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近2万元。
  刘太勇说,他们借助园区建设,利用征地拆迁补偿款,动员村民以入股的形式,建设标准厂房2万平方米,年租金收入160余万元。同时,瞄准园区生活服务配套,建起了“打工房”、酒店、超市等,村里现有各类商铺(门店)500余家。
  百闻不如一见。刘太勇带我们到村里转了一圈。这个依工业大道而建的村庄,高楼林立,临街开着一个个门面,已没有了农村的“味道”。
  “刘支书,进来坐坐。”路过江夏宾馆时,宾馆总经理吴代文热情打招呼。据他说,目前宾馆生意好得很,许多老板到园区洽谈业务,就住在他的宾馆,每天客房入住率达到90%左右。
  我们还参观了当地的KTV、超市、茶楼、酒楼等店铺,店铺老板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园区现有企业220余家,员工5万余人,每月发的工资就有1亿余元,大部分职工衣食住行等消费基本在本地,只要搞好服务,有的是生意。
  村里能人一个个发家致富,普通村民过得也不差。在7组公寓住宅小区,正在花园休闲的居民谢吉元告诉我们,小区是组里村民一起出钱建的,每户除分了1套住房外,还有3套房屋可出租,外加一、二楼的门面出租,每年家家户户有3万多元分红。
  谈到村里的变化,刘太勇说:“这都是郴州大开放、大发展带来的。依托园区生意真是好做。”他表示,要进一步围绕服务园区,大力发展楼宇经济。
  
< img src=""/>

郴州 :先行先试闯新路

672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