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美西洞庭——汉寿县推进西洞庭湖湿地“两型”建设纪实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2-09-27 15:03 信息来源:
  临近中秋,我们再次走进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只见万顷碧波荡漾,湖洲水草丰茂,候鸟成群欢唱,几年前随处可见的打鱼船、过江网、迷魂阵、围养栅栏、工程造林挖土机,已不见踪影。谈起汉寿县委、县政府坚持生态优先,着力推进湿地“两型”建设带来的洞庭巨变,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梅碧球诗兴大发:励精十年难,极目楚天舒。
  观念:瞄向万顷湿地要环境
  西洞庭湖湿地,位于汉寿县境东部,由沅、澧水汇聚而成,总面积3万多公顷,具有“水涨成湖、水落为洲”的地貌特征,湿地资源十分丰富,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占有重要地位,2002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为全国41块国际重要湿地之一。
  当时,湿地范围内河湖洲滩经营开发十分活跃,1.8万公顷水域面积养育着上千的渔民。向湿地要物资、要利益还是要环境、要生态?一时争论不休。县委、县政府按照省委提出的“四化两型”总战略,坚决贯彻“全面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结合县情,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首先,注重观念转变。先后印发《共同呵护我们的生态家园》、《关注湿地生态、保护西洞庭湖》等宣传资料18万余份,出版《湿地飞歌》、《西洞庭湖 地风光》等环保宣传专著,联合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湖南经视主流媒体,拍摄《走进国际重要湿地——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联合市科协摄制了《梦里水乡》等一批科普宣教片,建立西洞庭湖湿地网站,并利用“世界湿地日”、“世界环境日”举办大型湿地保护摄影展,以此引导舆论、促进观念转变。其次,落实扶持政策。投入1268万元建成两个渔民集中安置区,解决600余户渔民住房困难,帮助420人实现转产就业,多方筹资解决原湖洲管理局临聘职工的伤残、医补、养老金统筹等改制遗留问题。为环境友好创造了条件。第三,探索“社区共管”模式。湿地内的青山湖垸,是一个围垦垸,也是全国第一个退田还湖示范区,通过实施湿地恢复示范项目,引导200多户原居农(渔)民签订社区共管承包合同,成立社区共管委员会,使之从生态破坏者变成维护者,这一经验被全国推广。
  目前,湿地生态环境出现了“水体变清、植被变好、候鸟变多”的质的飞跃。先后被省科技厅、省林业厅授予“湖南省优秀科普基地”、“全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整治:依托法治护航保资源
  由于历史原因,西洞庭湖湿地遭受严重的人为影响,加上一个时期以来的湖洲造林、围栏养殖、违法捕捞、沙砾开采,严重破坏了湿地植被、生物多样性、鱼类鸟类栖息生活环境、天然旅游资源。保护湿地资源,防止过度开发,整治是必要环节。县政府对过往出台的有违湿地保护法规、不利于湿地保护发展的地方性文件进行了逐一清理、废止,2009年发布了《关于开展河湖洲滩专项整治工作的通告》,2010年发布了《关于加强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管理的通告》,2011年出台了《湖南省汉寿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强化对湿地的整治、管理与保护。连续三年的整治,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年6月下旬,汉寿县委书记谭本仲在保护区调研时说:“湖洲整治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恢复了6万多亩湿地,显示出法治的力量。”
  发展:兼顾保护利用谋双赢
  保护区管理局先后制定和完善了《野外监测巡护制度》、《野生动物资源管理制度》以及举报奖励机制。在湿地保护上走出了一条“机构健全、职能强化、有章可循、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新路径。
  管理局始终坚持高新技术引进与生态产业开发并举,力求保护与利用共赢。2011年,成功引进北京林业大学湿地监测站建设项目,获得站房建设资金115万元,也是该大学在国内投资建设的第一个湿地监测站。青山垸生态有机渔业初具规模,已连续4年获得南京国环(OFDC)有机鱼认证,年产有机鱼80万公斤,产值突破1000万元。保护区生态旅游更是蜚声海内外,近两年,每年游客在10万人次以上,综合收入突破3000万元。壮美的湿地风光,将给生态产业带来光明灿烂的发展前景!
  
< img src=""/>

壮美西洞庭——汉寿县推进西洞庭湖湿地“两型”建设纪实

6725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