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浏阳 打造幸福家园——浏阳市全面推进城乡统筹环境同治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2-07-17 15:03
信息来源:
全民参与注入环境治理新活力规划引领构筑城乡发展新蓝图全域治理塑造城乡环境新风貌
2011年7月,浏阳市紧紧围绕“建设美丽浏阳,打造幸福家园”的总体目标,以“绿起来、亮起来、快起来”为具体目标,按照“以人为本、共享和谐,城乡一体、统筹兼顾,标本兼治、有序推进,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在全市全面开展城乡统筹环境同治三年行动。
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月、“美丽浏阳城、喜迎花炮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百日大行动到城乡统筹环境同治三年行动,浏阳市着力实施设施提质、乡村整洁、全民绿化、淳化民风四项工程,持续开展交通秩序、市容秩序、市场秩序、治安秩序四项秩序整治,形成了城乡容貌改观、环境管理有序、城镇品位提升、人居环境改善、发展环境优化、居民素质提高、干部作风转变的良好局面,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明显增强。
创新机制
构建环境治理新格局
为巩固和提升城乡环境治理的成果,浏阳市逐步建立健全了 系列着眼长效治理的工作机制。
一是队伍建设机制。健全各级环境治理的工作机构,以常设机构对接常态工作,按照“管理职能化、队伍专业化”的要求,配齐配强了各级治理工作组织管理、清扫保洁和专业技术“三支队伍”。
二是责任落实机制。城区实施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理顺城市管理体制,以街道办事处为主体,建立城市管理网格责任区制度,实行城市网格化、数字化、精细化管理新模式;乡镇推行“网格化”管理、“表格化”评比,实行镇领导联村、镇干部联组、村干部包户,农户门前“三包”工作制度,将环境治理责任层层落实。
三是督导考核机制。市里每月按照面对面、点对点、项对项的形式对各乡镇街道、市直单位进行任务交办、业务督查指导和考核评价,考核结果与单位及其党政负责人评优评先挂钩,将考核结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内容,并作为干部调整的重要依据。
四是多元投入机制。建立了财政逐年递增的经费投入机制,将环境治理所需资金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加大了城镇土地出让收入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比例,吸引企业、个人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多元化筹集城镇建设资金。
五是市场运作机制。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城区环卫清扫保洁、河道保洁、市政和绿化设施的维护全面实行了市场化改革,部分集镇、乡村道路的环卫清扫保洁也逐步推行市场化运作,节约了行政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
全民参与
注入环境治理新活力
按照“目标引领、宣传先行”的思路,以创新的精神、务实的态度营造了城乡统筹环境同治的浓厚工作氛围,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配合、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
一是目标引领。在城市发展定位上,明确提出把浏阳建成50万人口大城市的目标,以创建为抓手,全面启动了创建省城乡环境卫生十佳县市工作,通过抓城乡创建,保城乡环境,促城乡发展。二是宣传先行。组织百村千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面对面”宣讲、文艺演出宣传下乡和“小手牵大手”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0万余份,在报纸和电视台开设专题专栏,及时报道环境治理动态,推介工作经验和治理成果。三是素质培育。积极推行以言传身教为主要方式的“百人宣讲、千人劝导、万人清扫”、“文明路上我与你同行”文明单位牵手小区、共创共建“文明卫生社区”活动,由市级领导、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带头,机关干部、群团组织、离退休干部广泛参与,上街进村开展宣讲、清扫和规劝活动,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规划引领
构筑城乡发展新蓝图
以做大城市规模、做优城市品位、做强城市功能为目标,按照重点整治、全面推进、城乡互动、整体提升的原则,建设精品工程,打造城市品牌,城乡面貌、服务功能、承载能力实现了新的提升。
首先是编制规划。始终把城乡规划作为环境治理的龙头来抓,不断加快规划编制步伐,提高规划设计水平。按照“融入长株潭、对接长三角、辐射湘赣边”的战略定位,对《浏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进行了修编,修订和完善市政设施、园林绿化、垃圾处理、给排水等专项规划,加快了村镇规划编制,努力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其次是提升功能。按照“提升城市品质、建设生态名城”发展战略,着力加大污水、垃圾、公厕、城乡道路、园林绿化、管网配套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城乡统筹环境同治的硬件基础。新建、改建城乡道路200多万平方米,完成城区主要道路的沥青砼路面改造和居民小区、背街小巷的提质改造;积极倡导绿色出行,完成城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第一期建设,投放自行车1500辆;开通“一线三城”(工业新城——主城区——大瑶新城)公交车,推进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新建大型垃圾焚烧炉150个,建设农村垃圾分类池和配置垃圾桶5万余个,完善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处理系统。
全域治理
塑造城乡环境新风貌
坚持从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组织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对城乡脏乱差进行全方位治理。
一是深入推进“提质创新、洁净浏阳”工程,以城镇、屋边、田边、路边、水边为重点,扎实开展环境综合治理,清除积存垃圾6万余吨,拆除清理违章墙体广告、招牌4.8万块,拆除晴雨棚架5.6万个。
二是重点开展四项治理。积极开展全民绿化行动,新种树木526.8万株,成活率95%以上,城边、路边、水边和居民房前屋后绿化得到明显改观;全面开展养殖污染治理,完成养殖污染治理314户,面积18.8万平方米,养殖生态环境得到明显好转;有序推进建新拆旧工作,共拆除已建新未拆旧的旧房1200余栋,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扎实开展河道治理,加强对河面漂浮物、河岸垃圾、河中障碍物的清理,确保河道干净,水面清澈。
三是全面整顿集贸市场。根据环境整治要求,对城乡集贸市场进行了提质改造,加强了市场管理,围绕环境卫生、经营行为、经营秩序等方面制定了经营业主考核评比和奖惩办法,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调动了市场经营业主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营造了整洁有序、文明和谐的购物环境。
通过各项秩序整治,逐步实现了五个“基本没有”(基本没有乱搭乱建、基本没有乱挂乱画、基本没有乱堆乱放、基本没有乱停乱摆、基本没有乱扔乱排)的目标,市容村貌得到了全面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基本达到了环境整洁、水面清洁、停车归位、摊点归区、商贸归市的效果。葛家乡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大围山泥坞、达浒丰田、大瑶南山、普迹金江、淳口鸭头、洞阳观前等6个村被评为国家自然生态村。
2011年7月,浏阳市紧紧围绕“建设美丽浏阳,打造幸福家园”的总体目标,以“绿起来、亮起来、快起来”为具体目标,按照“以人为本、共享和谐,城乡一体、统筹兼顾,标本兼治、有序推进,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在全市全面开展城乡统筹环境同治三年行动。
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月、“美丽浏阳城、喜迎花炮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百日大行动到城乡统筹环境同治三年行动,浏阳市着力实施设施提质、乡村整洁、全民绿化、淳化民风四项工程,持续开展交通秩序、市容秩序、市场秩序、治安秩序四项秩序整治,形成了城乡容貌改观、环境管理有序、城镇品位提升、人居环境改善、发展环境优化、居民素质提高、干部作风转变的良好局面,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明显增强。
创新机制
构建环境治理新格局
为巩固和提升城乡环境治理的成果,浏阳市逐步建立健全了 系列着眼长效治理的工作机制。
一是队伍建设机制。健全各级环境治理的工作机构,以常设机构对接常态工作,按照“管理职能化、队伍专业化”的要求,配齐配强了各级治理工作组织管理、清扫保洁和专业技术“三支队伍”。
二是责任落实机制。城区实施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理顺城市管理体制,以街道办事处为主体,建立城市管理网格责任区制度,实行城市网格化、数字化、精细化管理新模式;乡镇推行“网格化”管理、“表格化”评比,实行镇领导联村、镇干部联组、村干部包户,农户门前“三包”工作制度,将环境治理责任层层落实。
三是督导考核机制。市里每月按照面对面、点对点、项对项的形式对各乡镇街道、市直单位进行任务交办、业务督查指导和考核评价,考核结果与单位及其党政负责人评优评先挂钩,将考核结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内容,并作为干部调整的重要依据。
四是多元投入机制。建立了财政逐年递增的经费投入机制,将环境治理所需资金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加大了城镇土地出让收入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比例,吸引企业、个人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多元化筹集城镇建设资金。
五是市场运作机制。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城区环卫清扫保洁、河道保洁、市政和绿化设施的维护全面实行了市场化改革,部分集镇、乡村道路的环卫清扫保洁也逐步推行市场化运作,节约了行政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
全民参与
注入环境治理新活力
按照“目标引领、宣传先行”的思路,以创新的精神、务实的态度营造了城乡统筹环境同治的浓厚工作氛围,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配合、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
一是目标引领。在城市发展定位上,明确提出把浏阳建成50万人口大城市的目标,以创建为抓手,全面启动了创建省城乡环境卫生十佳县市工作,通过抓城乡创建,保城乡环境,促城乡发展。二是宣传先行。组织百村千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面对面”宣讲、文艺演出宣传下乡和“小手牵大手”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0万余份,在报纸和电视台开设专题专栏,及时报道环境治理动态,推介工作经验和治理成果。三是素质培育。积极推行以言传身教为主要方式的“百人宣讲、千人劝导、万人清扫”、“文明路上我与你同行”文明单位牵手小区、共创共建“文明卫生社区”活动,由市级领导、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带头,机关干部、群团组织、离退休干部广泛参与,上街进村开展宣讲、清扫和规劝活动,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规划引领
构筑城乡发展新蓝图
以做大城市规模、做优城市品位、做强城市功能为目标,按照重点整治、全面推进、城乡互动、整体提升的原则,建设精品工程,打造城市品牌,城乡面貌、服务功能、承载能力实现了新的提升。
首先是编制规划。始终把城乡规划作为环境治理的龙头来抓,不断加快规划编制步伐,提高规划设计水平。按照“融入长株潭、对接长三角、辐射湘赣边”的战略定位,对《浏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进行了修编,修订和完善市政设施、园林绿化、垃圾处理、给排水等专项规划,加快了村镇规划编制,努力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其次是提升功能。按照“提升城市品质、建设生态名城”发展战略,着力加大污水、垃圾、公厕、城乡道路、园林绿化、管网配套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城乡统筹环境同治的硬件基础。新建、改建城乡道路200多万平方米,完成城区主要道路的沥青砼路面改造和居民小区、背街小巷的提质改造;积极倡导绿色出行,完成城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第一期建设,投放自行车1500辆;开通“一线三城”(工业新城——主城区——大瑶新城)公交车,推进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新建大型垃圾焚烧炉150个,建设农村垃圾分类池和配置垃圾桶5万余个,完善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处理系统。
全域治理
塑造城乡环境新风貌
坚持从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组织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对城乡脏乱差进行全方位治理。
一是深入推进“提质创新、洁净浏阳”工程,以城镇、屋边、田边、路边、水边为重点,扎实开展环境综合治理,清除积存垃圾6万余吨,拆除清理违章墙体广告、招牌4.8万块,拆除晴雨棚架5.6万个。
二是重点开展四项治理。积极开展全民绿化行动,新种树木526.8万株,成活率95%以上,城边、路边、水边和居民房前屋后绿化得到明显改观;全面开展养殖污染治理,完成养殖污染治理314户,面积18.8万平方米,养殖生态环境得到明显好转;有序推进建新拆旧工作,共拆除已建新未拆旧的旧房1200余栋,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扎实开展河道治理,加强对河面漂浮物、河岸垃圾、河中障碍物的清理,确保河道干净,水面清澈。
三是全面整顿集贸市场。根据环境整治要求,对城乡集贸市场进行了提质改造,加强了市场管理,围绕环境卫生、经营行为、经营秩序等方面制定了经营业主考核评比和奖惩办法,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调动了市场经营业主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营造了整洁有序、文明和谐的购物环境。
通过各项秩序整治,逐步实现了五个“基本没有”(基本没有乱搭乱建、基本没有乱挂乱画、基本没有乱堆乱放、基本没有乱停乱摆、基本没有乱扔乱排)的目标,市容村貌得到了全面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基本达到了环境整洁、水面清洁、停车归位、摊点归区、商贸归市的效果。葛家乡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大围山泥坞、达浒丰田、大瑶南山、普迹金江、淳口鸭头、洞阳观前等6个村被评为国家自然生态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