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利县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见闻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2-10-29 15:03
信息来源:
金秋时节,走进慈利,只见橘红橙黄、硕果累累,层林尽染、美不胜收,这片淳朴丰茂的土地尽情舒展着她的自然美。而干净整洁、青瓦白墙、绿树成荫的农家小院,布局雅致、商铺林立、人流如潮的小城镇和气势恢宏、山水相映、宜游宜居的中心县城,又向人们展示出慈利的另一幅画卷。
10月20日中午,在接受访谈时,县委书记陈竞掩饰不住喜悦,兴奋地说:“这一切,在告诉人们一个事实,慈利人民把城镇当客厅来呵护、把农村当公园来建设所付出的努力,已开始结出令人欣喜的果实。”
科学统筹 整体推进
“从慈利东站下高速,一看县城架势,我们还以为是个市级城市。”不少来慈利的客商发出啧啧感叹。
慈利县城地处?、澧两水交汇处,五雷山、饭甑山、羊角山三面环抱,风景优美。县城建设围绕“山水城相融,旅工贸结合”的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扩容。老城区提质改造项目稳步实施,相继建成人民广场、万福新城等,新建改造街巷30多公里,新增绿地10万平方米。随着澧水大桥建成通车,县城北扩正式进入实施阶段,行政中心北迁时机已经成熟。在推进县城建设的同时,县委、县政府科学规划乡村集镇建设,不断加强交通、饮水等基础设施,有计划地引导偏远山区的人口向集镇靠拢。零阳镇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增强辐射功能,成为重要的工业聚集区;江垭镇风光秀丽、人文古迹众多,成为引领张家界东线旅游的重要城镇;利用阳和乡的区位优势,建设阳和商务区,打造张家界旅游产业的第三极……对社区、村庄进行整合布局,引导农家乐、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加快发展,把居民留在当地就业,就近发展。发挥社区、小区的示范作用,实现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
突出特色 壮大产业
为了促进城乡互动,壮大城乡经济,慈利县制定了“旅游带动、工业强县”的战略,不断加快城乡产业发展。
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推动工业提质增效。五年来,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近3亿元,道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标准厂房和员工宿舍从无到有。入园企业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旅游产品和新型建材两大产业迅速崛起。不断壮大农村特色产业,形成了以秋收实业、华通粮油为核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以金冠果业、湘慈果业为龙头的水果产业;建成了高峰土家族乡和东岳观镇反季节蔬菜生产区,慈利县被列为“第三批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柑橘)标准化生产基地”。柑橘、茶叶等传统农产品和金秋葛、云雾茶等特色农产品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张家界大峡谷、五雷山等景区景点渐入佳境,万福村、九溪村、三王村、双坪村被评为全省“特色旅游名村”。芙蓉实业是慈利县重点培育的商贸流通企业,芙蓉连锁店遍布城乡,被国家商务部授予“全国商务系统先进集体”。胜汉步行街、金慈商务街等日趋成熟。以慈利宾馆、芙蓉大酒店为代表的酒店成为高档酒店业的明星;五雷山农家乐、岩泊渡活鱼等各具特色的招牌菜吸引无数宾客。
“给别人打工不如自己创业,家乡有广阔的土地,而城市有潜在的市场。”退伍军人史开明回到家乡,带动群众发展反季节蔬菜,每年给当地创造收入上千万元。越来越多的务工人员实现了从普通打工者到实业家的转变。
以人为本 惠农富民
“以前,总是羡慕城里人,现在,城里有的我们这里都有,城市和农村的差别已经越来越小了。”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对此深有感触。
为了让广大农村群众享受到优质高效的现代服务,慈利县实施一系列民生工程,努力完善县、乡、村三级公共服务平台,健全城乡一体发展服务网络,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医疗、低保、住房、养老、失业、生育等编织出一张张惠民“幸福网”。优先发展基础教育,不让一个适龄儿童输在起跑线上,慈利县被授予“湖南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县”。不让一个家庭因病返贫,农民参合率达95.6%。农民享受新农合补助达34万人次,受益面达63%。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覆盖面达到100%。在每个乡镇均建成了养老院,在 38家医院实施“及时结算便民工程”。五年来,慈利县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3287个,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18万人。 出行更加方便,县城客运汽车实现“东移西迁”,12个农村客运站完工,江垭车站和15个农村招呼站建成使用。
“火车就从门前过,春运却要从外县转车回家。”以前每逢春运,慈利居民返乡总要从附近的县市换乘汽车返回,极不方便。经县委、县政府向上积极争取,从2013年春节起,就能直接在慈利站下车了。
“政府是关心群众,温暖和方便送到了家门口”,城乡居民奔走相告。
繁荣文化 增强活力
湘西门户,澧水重镇,有多少故事在这里流传。土家渔鼓,家喻户晓;原创节目,喜闻乐见;群众舞蹈,遍布城乡。
傍晚时分,鞭炮声声、锣鼓阵阵。一条长达三百余米、浑身发光的“火龙”在人们簇拥下游走于田野、街头,这是龙潭河镇、高桥镇一带流传了上千年的“板板龙”舞龙实景。每年元宵节,当地群众都要以这种方式闹元宵。地方阳戏、蚌壳戏、彩龙船等富有地域色彩的民俗活动也时而会出现在人们面前。
“实施文化强县建设‘一把手’工程,将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今年8月,《中共慈利县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文化强县建设的实施意见》出台,设立了200万元文化事业和10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并保证资金投入量每年以不低于20%的幅度增长,明确了未来八年全县文化事业奋斗目标,从制度上确保有人管事、有钱办事。
“年年有春晚、月月有演出、天天有歌舞”。集健身与娱乐于一体的土家摆手舞迅速传播到县城、乡镇和社区,参加活动的居民达数万之众。一批原汁原味的节目被搬上舞台,一批本土文艺人才迅速成长起来。每年直接参与文艺活动的群众超过12万人。以印刷业、演艺业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业迅速崛起,印刷企业达29家,年产值超过8000万元。
城乡同治 共生共荣
为使天空蓝起来,山川绿起来,河流清起来, 2012年,慈利县以顺利通过“省级卫生城市”复检为契机,大力开展城乡环境同治工作,实施清洁、蓝天、碧水和静音“四大工程”。清洁工程以县城、乡镇、村(居)委会为单位,以治理城乡“脏、乱、差”现象为重点,每周五干部职工分批次上街进行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同时对居民进行文明劝导。蓝天工程着重加大对锅炉、油烟炉灶治理力度,禁止秸秆焚烧,消除基建工地扬尘,还洁净蓝天。碧水工程以不断改善水质,让群众喝上干净水为主要内容,对境内河流进行工业、化学、生活污染的治理,完成了河道采砂专项整治,对城区河道实现了永久禁采,恢复河道原貌。静音工程对城区噪音污染采取堵疏结合的办法,在慈姑路、幸福路等主要路段开展了噪音专项治理。
今年来,慈利城乡居民欣喜地看到他们身边在发生着变化。走进大街小巷、主次干道干净整洁,车辆停靠有序。9月上旬,县四大家带领观摩团来到杨柳铺乡华岳村。只见道路、田畴、果园和溪沟层次分明,一幅“山青天蓝、清新灵动”的山水画卷跃然“地”上。走进农户家,门框上贴着《清洁农户“五条标准”》,尤为醒目。村支书张立珍说:“这是千百年来,我们村第一次向陋习宣战,上面很支持,群众很拥护!”
走进?澧大地,随处可见城乡统筹发展硕果: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产业结构调整,从生活水平到观念改变,从公共服务能力到收入水平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里富、乡下穷的状况一去不返;城里美、乡下靓的面貌悄然显现……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慈利这片热土已经发掘出了巨大潜力,展示出无穷的魅力。
10月20日中午,在接受访谈时,县委书记陈竞掩饰不住喜悦,兴奋地说:“这一切,在告诉人们一个事实,慈利人民把城镇当客厅来呵护、把农村当公园来建设所付出的努力,已开始结出令人欣喜的果实。”
科学统筹 整体推进
“从慈利东站下高速,一看县城架势,我们还以为是个市级城市。”不少来慈利的客商发出啧啧感叹。
慈利县城地处?、澧两水交汇处,五雷山、饭甑山、羊角山三面环抱,风景优美。县城建设围绕“山水城相融,旅工贸结合”的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扩容。老城区提质改造项目稳步实施,相继建成人民广场、万福新城等,新建改造街巷30多公里,新增绿地10万平方米。随着澧水大桥建成通车,县城北扩正式进入实施阶段,行政中心北迁时机已经成熟。在推进县城建设的同时,县委、县政府科学规划乡村集镇建设,不断加强交通、饮水等基础设施,有计划地引导偏远山区的人口向集镇靠拢。零阳镇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增强辐射功能,成为重要的工业聚集区;江垭镇风光秀丽、人文古迹众多,成为引领张家界东线旅游的重要城镇;利用阳和乡的区位优势,建设阳和商务区,打造张家界旅游产业的第三极……对社区、村庄进行整合布局,引导农家乐、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加快发展,把居民留在当地就业,就近发展。发挥社区、小区的示范作用,实现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
突出特色 壮大产业
为了促进城乡互动,壮大城乡经济,慈利县制定了“旅游带动、工业强县”的战略,不断加快城乡产业发展。
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推动工业提质增效。五年来,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近3亿元,道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标准厂房和员工宿舍从无到有。入园企业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旅游产品和新型建材两大产业迅速崛起。不断壮大农村特色产业,形成了以秋收实业、华通粮油为核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以金冠果业、湘慈果业为龙头的水果产业;建成了高峰土家族乡和东岳观镇反季节蔬菜生产区,慈利县被列为“第三批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柑橘)标准化生产基地”。柑橘、茶叶等传统农产品和金秋葛、云雾茶等特色农产品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张家界大峡谷、五雷山等景区景点渐入佳境,万福村、九溪村、三王村、双坪村被评为全省“特色旅游名村”。芙蓉实业是慈利县重点培育的商贸流通企业,芙蓉连锁店遍布城乡,被国家商务部授予“全国商务系统先进集体”。胜汉步行街、金慈商务街等日趋成熟。以慈利宾馆、芙蓉大酒店为代表的酒店成为高档酒店业的明星;五雷山农家乐、岩泊渡活鱼等各具特色的招牌菜吸引无数宾客。
“给别人打工不如自己创业,家乡有广阔的土地,而城市有潜在的市场。”退伍军人史开明回到家乡,带动群众发展反季节蔬菜,每年给当地创造收入上千万元。越来越多的务工人员实现了从普通打工者到实业家的转变。
以人为本 惠农富民
“以前,总是羡慕城里人,现在,城里有的我们这里都有,城市和农村的差别已经越来越小了。”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对此深有感触。
为了让广大农村群众享受到优质高效的现代服务,慈利县实施一系列民生工程,努力完善县、乡、村三级公共服务平台,健全城乡一体发展服务网络,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医疗、低保、住房、养老、失业、生育等编织出一张张惠民“幸福网”。优先发展基础教育,不让一个适龄儿童输在起跑线上,慈利县被授予“湖南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县”。不让一个家庭因病返贫,农民参合率达95.6%。农民享受新农合补助达34万人次,受益面达63%。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覆盖面达到100%。在每个乡镇均建成了养老院,在 38家医院实施“及时结算便民工程”。五年来,慈利县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3287个,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18万人。 出行更加方便,县城客运汽车实现“东移西迁”,12个农村客运站完工,江垭车站和15个农村招呼站建成使用。
“火车就从门前过,春运却要从外县转车回家。”以前每逢春运,慈利居民返乡总要从附近的县市换乘汽车返回,极不方便。经县委、县政府向上积极争取,从2013年春节起,就能直接在慈利站下车了。
“政府是关心群众,温暖和方便送到了家门口”,城乡居民奔走相告。
繁荣文化 增强活力
湘西门户,澧水重镇,有多少故事在这里流传。土家渔鼓,家喻户晓;原创节目,喜闻乐见;群众舞蹈,遍布城乡。
傍晚时分,鞭炮声声、锣鼓阵阵。一条长达三百余米、浑身发光的“火龙”在人们簇拥下游走于田野、街头,这是龙潭河镇、高桥镇一带流传了上千年的“板板龙”舞龙实景。每年元宵节,当地群众都要以这种方式闹元宵。地方阳戏、蚌壳戏、彩龙船等富有地域色彩的民俗活动也时而会出现在人们面前。
“实施文化强县建设‘一把手’工程,将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今年8月,《中共慈利县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文化强县建设的实施意见》出台,设立了200万元文化事业和10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并保证资金投入量每年以不低于20%的幅度增长,明确了未来八年全县文化事业奋斗目标,从制度上确保有人管事、有钱办事。
“年年有春晚、月月有演出、天天有歌舞”。集健身与娱乐于一体的土家摆手舞迅速传播到县城、乡镇和社区,参加活动的居民达数万之众。一批原汁原味的节目被搬上舞台,一批本土文艺人才迅速成长起来。每年直接参与文艺活动的群众超过12万人。以印刷业、演艺业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业迅速崛起,印刷企业达29家,年产值超过8000万元。
城乡同治 共生共荣
为使天空蓝起来,山川绿起来,河流清起来, 2012年,慈利县以顺利通过“省级卫生城市”复检为契机,大力开展城乡环境同治工作,实施清洁、蓝天、碧水和静音“四大工程”。清洁工程以县城、乡镇、村(居)委会为单位,以治理城乡“脏、乱、差”现象为重点,每周五干部职工分批次上街进行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同时对居民进行文明劝导。蓝天工程着重加大对锅炉、油烟炉灶治理力度,禁止秸秆焚烧,消除基建工地扬尘,还洁净蓝天。碧水工程以不断改善水质,让群众喝上干净水为主要内容,对境内河流进行工业、化学、生活污染的治理,完成了河道采砂专项整治,对城区河道实现了永久禁采,恢复河道原貌。静音工程对城区噪音污染采取堵疏结合的办法,在慈姑路、幸福路等主要路段开展了噪音专项治理。
今年来,慈利城乡居民欣喜地看到他们身边在发生着变化。走进大街小巷、主次干道干净整洁,车辆停靠有序。9月上旬,县四大家带领观摩团来到杨柳铺乡华岳村。只见道路、田畴、果园和溪沟层次分明,一幅“山青天蓝、清新灵动”的山水画卷跃然“地”上。走进农户家,门框上贴着《清洁农户“五条标准”》,尤为醒目。村支书张立珍说:“这是千百年来,我们村第一次向陋习宣战,上面很支持,群众很拥护!”
走进?澧大地,随处可见城乡统筹发展硕果: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产业结构调整,从生活水平到观念改变,从公共服务能力到收入水平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里富、乡下穷的状况一去不返;城里美、乡下靓的面貌悄然显现……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慈利这片热土已经发掘出了巨大潜力,展示出无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