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型城镇化 建设幸福新慈利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2-10-29 15:03 信息来源: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驱动力。近年来,慈利县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四化两型、两个加快、两个率先”战略部署和市委、市政府“五化五建”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建设“实力慈利、开放慈利、绿色慈利、幸福慈利”的总目标,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战略重点,注重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有力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突出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城镇。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在发展中优先保护生态环境,在前进中优先建设生态环境。科学编制了《慈利县生态县建设规划》,积极开展生态创建活动,目前已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示范乡镇5个,省级生态示范村26个,市级生态示范村92个。大力推进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中德合作造林等七大林业工程,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4.51%,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5%。全面启动了“城乡环境同治”工作,建立了城乡环境同治长效机制,确定每周星期五为“城乡环境集中整治日”,教育引导城乡居民把城镇当“客厅”来呵护,努力提高城镇居民的文明 质,全面整治城乡“脏、乱、差”现象,顺利通过了省级卫生县城复查验收。全面开展了河道采砂整治工作,基本实现了城区永久禁采目标,恢复了河道生态原貌。积极发展低碳经济,追求绿色GDP,禁止新上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矿产资源管理更加规范有序。先后关闭了51座矿山,关停16家涉污企业,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优良天数达到350天,全县“天蓝、地绿、山青、水净、空气清新”,成为了张家界重要生态屏障。
  
  二、突出开放发展,建设活力城镇。积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开阔的思路、开阔的胸襟,努力探索一条彰显慈利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扎实推进体制改革,在城市管理、文化体制、乡镇机构改革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全面优化发展环境,全力破解征地拆迁制约瓶颈,组建了招商引资服务办公室,对规模企业、招商企业实行“一站式收费”,对所有落户慈利的外资项目和大型建设项目的证照办理,实行全程代理。通过参加“中博会”、“珠洽会”、“湘商会”等招商活动,成功引进了新华公司、和田居集团等一批战略投资者,引进过千万元投资项目10个,过亿元投资项目2个。今年9月26日至29日,第二届湖南家具博览会在我县成功举行。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县工业园区获批省级工业集中区,全县形成了水能开发、矿产加工、新型建材、旅游商品四大支柱产业,全县规模工业企业达到68家。大力推进城市农业、旅游农业、品牌农业、生态农业建设,整合涉农资金8800万元,在零阳、零溪、朝阳等乡镇建立了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全县水稻、玉米、油菜、茶叶等标准化生产基地规模达53万亩,全县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3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77家。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先后建成了万福温泉、张家界大峡谷、道教圣地五雷山等10多处旅游景点,其中4处景点被评为4A级景区。举办了中国张家界国际森保节、中华户外网国际帐篷节、五雷山道文化节等一系列旅游节庆活动,形成了融山水风光和多种文化元素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发展格局。旅游接待人数从2006年的101万人次增加到2011年的20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2006年的3.1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1.7亿元。
  
  三、突出统筹发展,建设和谐城镇。始终把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作为科学发展、富民强县的战略重点,不断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2006年至2011年,投资12亿元完成通乡水泥路480公里,通村水泥路1435公里,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3460公里,实现了100%乡镇、80%行政村通水泥路。建成各类供水工程210处,覆盖31个乡镇423个行政村,解决了19.01万余人的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城乡用电得到有效保障。投入资金3.3亿元,完成了575个村的农村电网改造,农村用电质量得到极大提高。城镇土地得到有效利用。投入资金1.28亿元实施土地整理开发项目73个,整理土地6.22万亩,新增耕地1.6万亩。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投入各类建设资金21.2亿元,相继建成了人民广场、体艺馆、县城客运车站“东迁西移”、白云水厂、管道天然气、澧水大桥、污水处理场、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等一系列工程;加大县城扩容提质力度,在县城澧水北岸拓建新区,县行政中心项目已获得省发改委批复,正在加快推进。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9.7%,城区总人口达13万多人,江垭镇、零溪镇分别列入第三轮小城镇建设省级示范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城市品位得到大幅提升。
  
  四、突出人本发展,建设幸福城镇。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群众作为城镇建设的主人,在规划、建设、管理中让市民共同参与、共同监督,增强共建共享的主人翁意识,全县呈现出城乡互促、共同繁荣的生动局面。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以建设教育强县为目标,投资1.7亿元启动了职教中心建设和四中搬迁工程,进一步优化教育布局,实现了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前教育加快发展,顺利通过了省第二轮教育“两项督导”评估工作。今年高考再创历史新高,上线率达98.78%,本科达线近2000人。深入开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乡镇卫生院住院全报销制度全面实施,有效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文化强县建设进程加快。出台了《中共慈利县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文化强县建设的实施意见》,深入推进县文化娱乐中心建设工程、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有线数字电视整转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农民健身工程等文化工程建设,城镇居民业余文化生活空前繁荣,龙潭河镇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全县“七大”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逐步实现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积极开展零就业家庭、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活动,城镇失业率稳定在4%以内。稳步推进城镇廉租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每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均圆满完成。注重解决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热点、难点问题,今年经过努力,解决了困扰全县群众多年的春运期间火车不在慈利站停靠问题。积极创新群众工作思路,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建立了县、乡(镇)两级党政领导干部开门接访和出门下访常态化机制、选派858名干部定期驻村工作,最大限度地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一系列不稳定因素得到有效化解,全县社会治安形势持续稳定,各类安全生产事故逐年减少,社会大局更加和谐,城镇居民幸福指数日益上升。
  
< img src=""/>

推进新型城镇化 建设幸福新慈利

6725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