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高新区:“两型”建设正在发力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2-07-25 15:03
信息来源:
有人说,居住在株洲高新区,就好像在氧吧里呼吸。 因为这里树多、景美,道路绿化覆盖率株洲市第一。
有人说,走进株洲高新区的工业园区内,有“误入”花园的感受。因为这里青的是山,绿的是水,“两型”项目聚集,看不到耸立的烟囱、看不到灰暗的天空。
有人说,株洲高新区的风景看不完、看不厌。因为这里有神农城、湘江风光带、湘水湾……处处洋溢着活力、生态、迷人、宜居的现代气息。
这一切,源于株洲高新区是一座“两型”新城。在这里,“两型”元素无处不在。
“破”与“立”
一场有关“两型”的改革,让株洲高新区从内到外、由表及里,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
2008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决定以株洲高新区为核心,将天元区全部纳入天易示范区范围,作为全省5个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之一,“两型”成为一个重要主题。
围绕这个主题,株洲高新区决定先行先试。
高塘,马家河镇一个贫穷落后、负债数十万元的小山村。借着“两型”建设的春风,该村以“城乡统筹”为突破口,踏上“村组变社区、村民变居民、村民变股民、集体转国有”之路。
2010年6月,株洲高新区率先在株洲市启动村级综合配套改革,重点推动以“撤村建居、政居分设、选聘结合”为主要内容的村级管理体制改革,即撤销列入改革范围的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分别成立相应的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同时在社区设立社区政务服务中心,实行“三位一体”的新型社区管理体制。
如今,马家河镇取消了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性质的划分,建立了城乡居民政策制度统一、经办管理统一、信息平台统一的城乡统筹社会保障,加强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计生等服务向农村辐射,城乡统筹发展正在不断推进……正是这种种变化,使株洲高新区村级综合配套改革被湖南省长株潭试验区工委评为全省体制机制创新示范项目。
改革的过程,就是一个“破”与“立”的过程。为了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在园区建设和项目引进上,株洲高新区坚持做到项目投资讲强度、配套用地讲限度、地面建筑有高度、土地开发有进度、产业发展有集中度、盘活存量有力度、市场运作有透明度,着力提高项目投资密度和项目容积率,引导产业集群式、基地式发展;鼓励企业建高层厂房,规模以下投资商进驻标准厂房,提高土地的集约化程度和单位面积的产出价值,目前已发展楼宇工业群近60万平方米。
为了创新投融资体制,株洲高新区成功组建湖南天易集团公司。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融资平台,目前该公司实现融资达48个亿,为神农城项目建设提供了充分的资金保障。
此外,园区还启动了“新三板”挂牌准备工作、成立了科技银行、积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设立风险基金……一系列的金融创新举措,为株洲高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与天易集团一样,园区组建的另一大型企业——高科集团历经多年发展,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去年直接面向市场发行10亿元企业债,并筹组旗下“高科发展”谋求上市,在引领“两型”发展、推动园区“两型”建设上发挥着巨大作用。
产业“变局”
这是一条经济的裂变与转型之路,在“两型”的大旗下,株洲高新区的产业悄然发生变局。
新能源、新材料、风电、节能、环保……这是近几年来园区介绍产业发展时用得最多的词汇。短短几年时间,园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渐成气候、风电产业集群发展迅速,以“两型”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
一直以来,株洲高新区按照“数量服从质量,规模服从创新、效益服从两型”的原则,提高入园项目门槛,变招商引资为选商选资,积极引进符合“两型”要求的项目,重点引进汽车及零部件、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推动园区产业向“两型”方向发展。近3年,株洲高新区相继引进了时代风电、中建五局光伏幕墙、时代新材、湘煤立达、三湘湘雅健康城、北汽集团等一大批重点“两型”项目,初步形成了以北汽株洲基地为中心的汽车产业集群,以风电整机制造产业为龙头,涵盖风电电机、风电叶片、电控与系统集成等多个配套产业链的风电产业集群,以及以中央商务区、神农城、湘水湾等为中心的现代服务业集群。“两型”产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工业经济呈现“规模扩大、效益提升、结构优化、后劲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
据统计,2011年株洲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9亿元,其中“两型”产业增加值达128余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71%。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株洲高新区宁愿发展慢一点,也要保证绿色发展的决心。
株洲高新区一直以来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从源头抓好园区产业发展,保证入园项目环保审批率达100%。今年3月,株洲高新区下发通知,详细列出项目入园环保指标,包括大气、水、噪声、固体废物、总量等指标,凡有一项指标不符合要求,项目不允许入园。近3年,因不符合园区产业导向、未能通过环境审批而被拒绝入园的项目达20余项,涉及投资15亿元。
此外,株洲高新区还大力扶持“两型”企业发展,特别是针对前景广、贡献大的重点“两型”企业,加大服务力度,鼓励并支持其生产和应用节能减排产品,引导其向“两型”产业方向发展,同时出台鼓励园区企业自主创新、发展“两型”产业的支持政策,并设立创新奖和创新扶持资金,累计发放奖励资金达2100万元。
绿色“崛起”
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欣赏着绵延的绿色,一座绿色新城正在崛起。
波光粼粼的湖面在眼前豁然展开,湖岸围绕着自然错落的亲水平台,湖边建造着曲折前行的水上栈道。在湖的四周,是一座座缓缓隆起的玲珑小山,小山上布满郁郁葱葱的树林。侧耳倾听,啾啾的鸟鸣清晰可闻;清风徐来,淡淡的花香沁人心脾。这里不是桃花源,这里是栗雨休闲谷。
栗雨休闲谷占地面积达878亩,依托湖水资源优势,环抱着一个200多亩由三级叠水景观、亲水平台营造而成的栗雨湖;修建了一条以工业废料加工制成的环保吸水砖铺设的自行车车道;利用地势南高北低的特点,设计三级人工湖;人工湖补水以天然雨水和河西污水处理厂的中水回用相结合;生态水系中科学配置适宜的水生植物,利用水生植物的姿韵、线条、色彩等自然属性,实现水质的净化并丰富水体景观……
栗雨休闲谷这样的景观在株洲高新区并非个例。
栗雨工业园是株洲高新区创建的第一个省级“两型”示范园区,建园之初就被赋予“生态树”的理念,按照“生产方便、生活丰富、生态优美”的“三生”协调理念设计。被誉为“全球炎帝文化景观中心”的神农城规划总面积近3000亩,绿地面积占2400亩,绿化率达到80%以上,在项目范围内建设生态水系、神农湖等一大批标志性的建筑和景观。更难得的是,神农城内大量采用太阳能、地下水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等新能源、新技术。神农城建筑结构及建材构建上多采用隔热、保温等国家倡导的技术和材料,在水资源利用上,引入污水处理、尾水和中水回收循环使用技术,实现90%雨水的回收利用,污水处理达到100%。整个神农城,实现了新能源、新技术与城市建设的良好融合。
在株洲高新区,一个个项目、一处处细节,都贴上了“绿色”标签。事实上,早在2010年1月, 株洲高新区就从高处着眼谋划“两型”发展,出台了统筹未来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株洲天易示范区两型社会建设改革总体实施方案》,明确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特征的现代生态科技新城的发展定位。同年10月,株洲高新区更是成为湖南省首家通过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论证的高新区。根据规划,园区总规划面积为60平方公里,由核心工业区、行政中心和生活区构成,将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用10-15年时间建设成以工业共生、物质循环、自然和谐、宜业宜居为特征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开发区。
有人说,走进株洲高新区的工业园区内,有“误入”花园的感受。因为这里青的是山,绿的是水,“两型”项目聚集,看不到耸立的烟囱、看不到灰暗的天空。
有人说,株洲高新区的风景看不完、看不厌。因为这里有神农城、湘江风光带、湘水湾……处处洋溢着活力、生态、迷人、宜居的现代气息。
这一切,源于株洲高新区是一座“两型”新城。在这里,“两型”元素无处不在。
“破”与“立”
一场有关“两型”的改革,让株洲高新区从内到外、由表及里,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
2008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决定以株洲高新区为核心,将天元区全部纳入天易示范区范围,作为全省5个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之一,“两型”成为一个重要主题。
围绕这个主题,株洲高新区决定先行先试。
高塘,马家河镇一个贫穷落后、负债数十万元的小山村。借着“两型”建设的春风,该村以“城乡统筹”为突破口,踏上“村组变社区、村民变居民、村民变股民、集体转国有”之路。
2010年6月,株洲高新区率先在株洲市启动村级综合配套改革,重点推动以“撤村建居、政居分设、选聘结合”为主要内容的村级管理体制改革,即撤销列入改革范围的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分别成立相应的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同时在社区设立社区政务服务中心,实行“三位一体”的新型社区管理体制。
如今,马家河镇取消了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性质的划分,建立了城乡居民政策制度统一、经办管理统一、信息平台统一的城乡统筹社会保障,加强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计生等服务向农村辐射,城乡统筹发展正在不断推进……正是这种种变化,使株洲高新区村级综合配套改革被湖南省长株潭试验区工委评为全省体制机制创新示范项目。
改革的过程,就是一个“破”与“立”的过程。为了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在园区建设和项目引进上,株洲高新区坚持做到项目投资讲强度、配套用地讲限度、地面建筑有高度、土地开发有进度、产业发展有集中度、盘活存量有力度、市场运作有透明度,着力提高项目投资密度和项目容积率,引导产业集群式、基地式发展;鼓励企业建高层厂房,规模以下投资商进驻标准厂房,提高土地的集约化程度和单位面积的产出价值,目前已发展楼宇工业群近60万平方米。
为了创新投融资体制,株洲高新区成功组建湖南天易集团公司。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融资平台,目前该公司实现融资达48个亿,为神农城项目建设提供了充分的资金保障。
此外,园区还启动了“新三板”挂牌准备工作、成立了科技银行、积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设立风险基金……一系列的金融创新举措,为株洲高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与天易集团一样,园区组建的另一大型企业——高科集团历经多年发展,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去年直接面向市场发行10亿元企业债,并筹组旗下“高科发展”谋求上市,在引领“两型”发展、推动园区“两型”建设上发挥着巨大作用。
产业“变局”
这是一条经济的裂变与转型之路,在“两型”的大旗下,株洲高新区的产业悄然发生变局。
新能源、新材料、风电、节能、环保……这是近几年来园区介绍产业发展时用得最多的词汇。短短几年时间,园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渐成气候、风电产业集群发展迅速,以“两型”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
一直以来,株洲高新区按照“数量服从质量,规模服从创新、效益服从两型”的原则,提高入园项目门槛,变招商引资为选商选资,积极引进符合“两型”要求的项目,重点引进汽车及零部件、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推动园区产业向“两型”方向发展。近3年,株洲高新区相继引进了时代风电、中建五局光伏幕墙、时代新材、湘煤立达、三湘湘雅健康城、北汽集团等一大批重点“两型”项目,初步形成了以北汽株洲基地为中心的汽车产业集群,以风电整机制造产业为龙头,涵盖风电电机、风电叶片、电控与系统集成等多个配套产业链的风电产业集群,以及以中央商务区、神农城、湘水湾等为中心的现代服务业集群。“两型”产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工业经济呈现“规模扩大、效益提升、结构优化、后劲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
据统计,2011年株洲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9亿元,其中“两型”产业增加值达128余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71%。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株洲高新区宁愿发展慢一点,也要保证绿色发展的决心。
株洲高新区一直以来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从源头抓好园区产业发展,保证入园项目环保审批率达100%。今年3月,株洲高新区下发通知,详细列出项目入园环保指标,包括大气、水、噪声、固体废物、总量等指标,凡有一项指标不符合要求,项目不允许入园。近3年,因不符合园区产业导向、未能通过环境审批而被拒绝入园的项目达20余项,涉及投资15亿元。
此外,株洲高新区还大力扶持“两型”企业发展,特别是针对前景广、贡献大的重点“两型”企业,加大服务力度,鼓励并支持其生产和应用节能减排产品,引导其向“两型”产业方向发展,同时出台鼓励园区企业自主创新、发展“两型”产业的支持政策,并设立创新奖和创新扶持资金,累计发放奖励资金达2100万元。
绿色“崛起”
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欣赏着绵延的绿色,一座绿色新城正在崛起。
波光粼粼的湖面在眼前豁然展开,湖岸围绕着自然错落的亲水平台,湖边建造着曲折前行的水上栈道。在湖的四周,是一座座缓缓隆起的玲珑小山,小山上布满郁郁葱葱的树林。侧耳倾听,啾啾的鸟鸣清晰可闻;清风徐来,淡淡的花香沁人心脾。这里不是桃花源,这里是栗雨休闲谷。
栗雨休闲谷占地面积达878亩,依托湖水资源优势,环抱着一个200多亩由三级叠水景观、亲水平台营造而成的栗雨湖;修建了一条以工业废料加工制成的环保吸水砖铺设的自行车车道;利用地势南高北低的特点,设计三级人工湖;人工湖补水以天然雨水和河西污水处理厂的中水回用相结合;生态水系中科学配置适宜的水生植物,利用水生植物的姿韵、线条、色彩等自然属性,实现水质的净化并丰富水体景观……
栗雨休闲谷这样的景观在株洲高新区并非个例。
栗雨工业园是株洲高新区创建的第一个省级“两型”示范园区,建园之初就被赋予“生态树”的理念,按照“生产方便、生活丰富、生态优美”的“三生”协调理念设计。被誉为“全球炎帝文化景观中心”的神农城规划总面积近3000亩,绿地面积占2400亩,绿化率达到80%以上,在项目范围内建设生态水系、神农湖等一大批标志性的建筑和景观。更难得的是,神农城内大量采用太阳能、地下水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等新能源、新技术。神农城建筑结构及建材构建上多采用隔热、保温等国家倡导的技术和材料,在水资源利用上,引入污水处理、尾水和中水回收循环使用技术,实现90%雨水的回收利用,污水处理达到100%。整个神农城,实现了新能源、新技术与城市建设的良好融合。
在株洲高新区,一个个项目、一处处细节,都贴上了“绿色”标签。事实上,早在2010年1月, 株洲高新区就从高处着眼谋划“两型”发展,出台了统筹未来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株洲天易示范区两型社会建设改革总体实施方案》,明确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特征的现代生态科技新城的发展定位。同年10月,株洲高新区更是成为湖南省首家通过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论证的高新区。根据规划,园区总规划面积为60平方公里,由核心工业区、行政中心和生活区构成,将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用10-15年时间建设成以工业共生、物质循环、自然和谐、宜业宜居为特征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开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