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绿色力量 建设美丽中国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2-11-23 15:02
信息来源:
引言: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的一个新观点,为引领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词之一。
今年党的十八大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的战略部署。作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发挥基础作用、承担重要使命的林业部门,必须紧扣中央部署,紧握时代机遇,紧贴社会需求,用绿色、生态、环保为美丽中国建设增色添彩。
一、生态文明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认识高度
从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到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作出“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部署,再到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生态文明越来越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要求,体现了“五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是在总体布局中有新定位。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指出“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对生态文明建设“突出地位”、“基础作用”的定位,体现了党的理论体系、实践体系的不断继承创新,是科学发展观指导执政理念的新发展,是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发展的具体化。
二是在自然观上有新理念。党的十八大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明确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提出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强调“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和对自然规律的自觉认知、自觉遵循,为全社会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了伦理准则。
三是在战略目标上有新部署。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的总目标,提出了“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总方向,描绘了“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蓝图,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越来越清晰,方向也越来越明确。
四是在历史责任上有新使命。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的历史使命,表示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不仅是对中国人民、也是对世界人民的“承诺书”。这种承诺,既与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相吻合,体现了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子孙后代发展空间放在当前来谋划的责任担当,又与国际发展潮流相顺应,与“双增”承诺一脉相承,体现了一个泱泱大国在应对全球生态危机中的尽责风范。
五是在具体方法上有新举措。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和“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确立了“四措”并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路线图”。特别是建设生态文明制度的首次提出,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要求相呼应,更有保障性、更富前瞻性。相比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推进生态文明的具体路径更加明确、更趋科学。
二、近年来湖南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近年来,在国家林业局、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湖南林业大力推进林业生态体系、产业体系和文化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林业生态体系更趋完善。围绕建设完备的森林生态系统,5年来完成新造林1500多万亩,启动和继续实施了退耕还林、长(珠)江防护林、石漠化治理等10余项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到2011年底,全省森林覆盖率57.13%,森林蓄积量4.16亿立方米。经专家测评,全省森林储碳、放氧、蓄水、固土、保肥等主要生态效益价值达8628.17亿元。围绕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大力推进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建设,建立国家湿地公园19处,实施林业血防、农田防护林等湿地保护项目,6处湿地从2010年起纳入国家湿地补偿范围。围绕城市生态系统的提质,从2009年起,投入资金近50亿元,完成城边、路边、水边“三边”造林240余万亩。长沙市、益阳市摘下“国家森林城市”桂冠,永州、株洲、郴州、邵阳等市“创森”工作正在阔步推进。围绕保护生物多样性,严格落实珍贵濒危野生植物保护措施。不断加强野生动物疫病监测和疫情防控,设立森林公园108处665万亩、自然保护区119处2017万亩。据监测统计,全省保存的4859种种子植物占到全国总量17.8%,野生动物数量较10年前增长了20-30%,初步形成了“一湖三山四水”生态安全屏障。全省生态承载力不断提升。
二是林业产业体系更趋发达。到2011年底,林业产业实现年总产值1445亿元,比5年前增长2倍多,为促进林农增收、山区脱贫以及壮大绿色经济、实现绿色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油茶、楠竹、花卉、森林旅游等生态经济双赢的绿色产业、生态产业、低碳产业发展壮大,特别是4年来新造高标准油茶191.9万亩、垦复335.4万亩,实现油茶林总面积1969万亩、产油13.4万吨、产值107.2亿元,继续保持全国油茶第一省、全球油茶战略区的地位;以林纸、人造板、家具、林化、林药和森林食品等6大产业为支柱的林产工业效益显著,全省林工企业发展到2万余家,产品达15大类1500余种;生物质能源产业、林下经济等新兴产业前景光明。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年接待游客3000万人次,实现产值150多亿元。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地测土配方系统应用、林木采伐管理改革等推动下,林业三大产业并驾齐驱,结构不断优化,效益不断显现,林地生产力不断提高。
三是生态文化体系更趋繁荣。生态文化基础进一步夯实,生态文化平台进一步增多,生态文化作品进一步丰富,先后举办了植树节、爱鸟周、湿地保护日等世界性、全国性生态文化节庆活动,连年举办具有地方特色和自主创新品牌的洞庭湖观鸟节、张家界森保节、世界名花生态文化节等湖南节庆文化活动,创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6处,推出了生态电影《梦萦张家界》、生态歌曲“绿色恋歌”、生态刊物《林业与生态》、生态典型余锦柱以及湖南林业、森保节、家博会、爱鸟周等四大生态徽标,全社会初步形成了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风尚。
三、湖南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将积极作为
为充分发挥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中央确立了林业“四地位”,赋予了林业“四使命”,即:林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大举措;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首要任务;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战略选择;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要途径。湖南林业部门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上来,瞄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按照国家林业局提出的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的要求,以绿色湖南建设为载体,切实肩负起历史责任,履行好神圣使命,毫不动摇地加快林业发展,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凝心聚力地为三湘大地披上美丽绿装,为科学发展提供生态屏障。
在未来5年内,我们将重点开展“林业十大绿色行动”:一是生态屏障建设行动。围绕“一湖三山四水”建设,整合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长(珠)江防护林工程,投入资金100亿元,新造林3000万亩,义务植树6亿株,森林覆盖率达到57%以上。二是城乡绿化美化行动。围绕城边、路边、水边区域,巩固和提升9万公里绿色长廊,包括近6500公里的高速公路沿线、近2000公里的铁路沿线、近3万公里的江河湖库沿线、近5万公里的公路沿线,打造绿不断线、景不断链的城乡生态宜居环境。三是森林湿地保护行动。全省林业用地面积保持在1.9亿亩以上,55%的自然湿地得到保护。四是林业间接减排行动。森林经营抚育3500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达到4.74亿立方米以上,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到2.84亿吨。五是林业防灾减灾行动。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1‰以下,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以下,防止重大野生动植物疫源疫病发生。六是千亿产业培育行动。林业经济增长率稳定在16%以上、林业年总产值达到2500亿以上。七是繁荣生态文化行动。国家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扩大到10处以上,生态文化节庆活动更加活跃,生态文化作品更加丰富,生态文化宣传教育普及率达90%以上。八是林业科技创新行动。推广应用林地测土配方系统,深入推进林业良种良法,加快林业种业创新,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率60%以上,林业科技进步对林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60%以上。九是生态绿心提质行动。城市建成区绿地率4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于12平方米,长株潭城市群等生态绿心地区得到有效保护。十是林业改革创新行动。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122个县级林权管理服务中心,完善全省林业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全面铺开国有林场改革,建立起符合行业特点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国有林场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断提高林区林农的生产生活水平。
解读:
之一:“美丽中国”着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中华文化最强调天地人的和谐相处,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是百姓对“美丽中国”的最直观解读。
之二:“美丽中国”体现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自“绿色发展”的理念进入党的执政视野以来,相关发展措施稳步推进,中国正逐渐告别“黑色发展”,走上“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绿色发展之路。
之三:“美丽中国”展现温暖感人的人文之美。“美丽中国”,美在山川,美在文化,美在历史,更美在人文,美在生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的一个新观点,为引领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词之一。
今年党的十八大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的战略部署。作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发挥基础作用、承担重要使命的林业部门,必须紧扣中央部署,紧握时代机遇,紧贴社会需求,用绿色、生态、环保为美丽中国建设增色添彩。
一、生态文明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认识高度
从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到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作出“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部署,再到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生态文明越来越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要求,体现了“五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是在总体布局中有新定位。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指出“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对生态文明建设“突出地位”、“基础作用”的定位,体现了党的理论体系、实践体系的不断继承创新,是科学发展观指导执政理念的新发展,是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发展的具体化。
二是在自然观上有新理念。党的十八大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明确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提出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强调“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和对自然规律的自觉认知、自觉遵循,为全社会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了伦理准则。
三是在战略目标上有新部署。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的总目标,提出了“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总方向,描绘了“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蓝图,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越来越清晰,方向也越来越明确。
四是在历史责任上有新使命。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的历史使命,表示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不仅是对中国人民、也是对世界人民的“承诺书”。这种承诺,既与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相吻合,体现了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子孙后代发展空间放在当前来谋划的责任担当,又与国际发展潮流相顺应,与“双增”承诺一脉相承,体现了一个泱泱大国在应对全球生态危机中的尽责风范。
五是在具体方法上有新举措。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和“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确立了“四措”并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路线图”。特别是建设生态文明制度的首次提出,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要求相呼应,更有保障性、更富前瞻性。相比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推进生态文明的具体路径更加明确、更趋科学。
二、近年来湖南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近年来,在国家林业局、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湖南林业大力推进林业生态体系、产业体系和文化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林业生态体系更趋完善。围绕建设完备的森林生态系统,5年来完成新造林1500多万亩,启动和继续实施了退耕还林、长(珠)江防护林、石漠化治理等10余项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到2011年底,全省森林覆盖率57.13%,森林蓄积量4.16亿立方米。经专家测评,全省森林储碳、放氧、蓄水、固土、保肥等主要生态效益价值达8628.17亿元。围绕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大力推进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建设,建立国家湿地公园19处,实施林业血防、农田防护林等湿地保护项目,6处湿地从2010年起纳入国家湿地补偿范围。围绕城市生态系统的提质,从2009年起,投入资金近50亿元,完成城边、路边、水边“三边”造林240余万亩。长沙市、益阳市摘下“国家森林城市”桂冠,永州、株洲、郴州、邵阳等市“创森”工作正在阔步推进。围绕保护生物多样性,严格落实珍贵濒危野生植物保护措施。不断加强野生动物疫病监测和疫情防控,设立森林公园108处665万亩、自然保护区119处2017万亩。据监测统计,全省保存的4859种种子植物占到全国总量17.8%,野生动物数量较10年前增长了20-30%,初步形成了“一湖三山四水”生态安全屏障。全省生态承载力不断提升。
二是林业产业体系更趋发达。到2011年底,林业产业实现年总产值1445亿元,比5年前增长2倍多,为促进林农增收、山区脱贫以及壮大绿色经济、实现绿色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油茶、楠竹、花卉、森林旅游等生态经济双赢的绿色产业、生态产业、低碳产业发展壮大,特别是4年来新造高标准油茶191.9万亩、垦复335.4万亩,实现油茶林总面积1969万亩、产油13.4万吨、产值107.2亿元,继续保持全国油茶第一省、全球油茶战略区的地位;以林纸、人造板、家具、林化、林药和森林食品等6大产业为支柱的林产工业效益显著,全省林工企业发展到2万余家,产品达15大类1500余种;生物质能源产业、林下经济等新兴产业前景光明。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年接待游客3000万人次,实现产值150多亿元。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地测土配方系统应用、林木采伐管理改革等推动下,林业三大产业并驾齐驱,结构不断优化,效益不断显现,林地生产力不断提高。
三是生态文化体系更趋繁荣。生态文化基础进一步夯实,生态文化平台进一步增多,生态文化作品进一步丰富,先后举办了植树节、爱鸟周、湿地保护日等世界性、全国性生态文化节庆活动,连年举办具有地方特色和自主创新品牌的洞庭湖观鸟节、张家界森保节、世界名花生态文化节等湖南节庆文化活动,创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6处,推出了生态电影《梦萦张家界》、生态歌曲“绿色恋歌”、生态刊物《林业与生态》、生态典型余锦柱以及湖南林业、森保节、家博会、爱鸟周等四大生态徽标,全社会初步形成了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风尚。
三、湖南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将积极作为
为充分发挥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中央确立了林业“四地位”,赋予了林业“四使命”,即:林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大举措;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首要任务;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战略选择;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要途径。湖南林业部门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上来,瞄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按照国家林业局提出的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的要求,以绿色湖南建设为载体,切实肩负起历史责任,履行好神圣使命,毫不动摇地加快林业发展,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凝心聚力地为三湘大地披上美丽绿装,为科学发展提供生态屏障。
在未来5年内,我们将重点开展“林业十大绿色行动”:一是生态屏障建设行动。围绕“一湖三山四水”建设,整合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长(珠)江防护林工程,投入资金100亿元,新造林3000万亩,义务植树6亿株,森林覆盖率达到57%以上。二是城乡绿化美化行动。围绕城边、路边、水边区域,巩固和提升9万公里绿色长廊,包括近6500公里的高速公路沿线、近2000公里的铁路沿线、近3万公里的江河湖库沿线、近5万公里的公路沿线,打造绿不断线、景不断链的城乡生态宜居环境。三是森林湿地保护行动。全省林业用地面积保持在1.9亿亩以上,55%的自然湿地得到保护。四是林业间接减排行动。森林经营抚育3500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达到4.74亿立方米以上,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到2.84亿吨。五是林业防灾减灾行动。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1‰以下,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以下,防止重大野生动植物疫源疫病发生。六是千亿产业培育行动。林业经济增长率稳定在16%以上、林业年总产值达到2500亿以上。七是繁荣生态文化行动。国家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扩大到10处以上,生态文化节庆活动更加活跃,生态文化作品更加丰富,生态文化宣传教育普及率达90%以上。八是林业科技创新行动。推广应用林地测土配方系统,深入推进林业良种良法,加快林业种业创新,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率60%以上,林业科技进步对林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60%以上。九是生态绿心提质行动。城市建成区绿地率4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于12平方米,长株潭城市群等生态绿心地区得到有效保护。十是林业改革创新行动。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122个县级林权管理服务中心,完善全省林业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全面铺开国有林场改革,建立起符合行业特点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国有林场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断提高林区林农的生产生活水平。
解读:
之一:“美丽中国”着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中华文化最强调天地人的和谐相处,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是百姓对“美丽中国”的最直观解读。
之二:“美丽中国”体现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自“绿色发展”的理念进入党的执政视野以来,相关发展措施稳步推进,中国正逐渐告别“黑色发展”,走上“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绿色发展之路。
之三:“美丽中国”展现温暖感人的人文之美。“美丽中国”,美在山川,美在文化,美在历史,更美在人文,美在生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