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生态长沙县 谋绿色发展路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2-12-14 15:02
信息来源:
2008年,长沙县委县政府提出了5年内创建“全国生态县”的战略目标,举全县之力争创国家生态县。通过5年的艰苦努力,长沙县已具备了申报国家生态县的五项基本条件,完成或超额完成22项生态县建设指标,并在今年11月通过了省级考核。长沙县生态建设初见成效的同时,县域经济综合能力在全国的排名从去年的18位上升到15位。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齐头并进,长沙县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数据
近五年来单位GDP能源消耗累计降低22.5%。
整体关闭、搬迁30多家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责令搬迁和限期治理10多家污染企业。
2011年全县城镇污水处理率为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县城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3%。
做法 构建良性循环的复合生态系统
始终坚持“环境是最终竞争力”的发展理念,努力构建良性循环的复合生态系统。
加强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将县域划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生态缓冲区和生态协调区四个生态建设功能区。在生态保护区内,重点保护区域内金井水库、桐仁桥水库和红旗水库的水源水质。在生态控制区内,允许使用区内土地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和适度的旅游设施建设。在生态缓冲区内,通过多种手段提高基本农田的生产能力。在生态协调区内,增加城镇绿地面积,改善城乡生态环境。
强化城乡生态环境治理。按照“资源 约、环境友好”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全面开展以“两河”流域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实施“截污、清淤、固堤、增绿、造景”工程,在全省率先划分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推行总量控制、达标排放、生态养殖;率先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开展生态扶贫移民工程,建立无人生态区;率先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户分类减量、村主导消化、镇监管支持、县以奖代投”模式,推广垃圾分类收集、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率先实现中心集镇污水处理全覆盖。
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坚持“工业项目进园区”,关停并转了一批污染企业,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十佳‘两型’中小城市”,构筑了城乡环境保护网。通过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措施,合力形成网络化的生态安全体系。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建立可实施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鼓励公众和团体参与,使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逐步走向科学化和民主化。
成就 污水、垃圾处理率达100%
扎实推进“两河”(浏阳河、捞刀河)流域治理,近年来先后整体关闭、搬迁30多家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责令搬迁和限期治理10多家污染企业,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对全县大型生猪养殖场进行有效治理,生猪禁养区全面退出生猪养殖。目前全县乡镇污水处理厂实现全覆盖,创造性成立了全国首家农村环保合作社,逐步形成了“村民自治、分类处置、合作社运营、政府补贴”的农村垃圾收集处理模式,2011年全县城镇污水处理率为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
展望 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努力探索和实践两型发展模式,打造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加快淘汰劣势企业、劣势产品和落后工艺,利用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广绿色交通、节能建筑,加快形成符合两型要求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强浏阳河、捞刀河流域环境综合治理,积极推行垃圾分类收集、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大力整治工业污染、城市生活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积极探索生态补偿和生态环境共建共享机制,统筹推进城乡绿化。
媒体声音
长沙县黄兴镇蓝田新村地处浏阳河畔,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渴望摆脱贫困的蓝田,引入了“来钱快”的化工企业。守着好山好水却求财无路的蓝田人,争相钻进厂里打工,一叠叠并不厚实的钞票,曾让他们无比满足。美丽的蓝田,却变得残破、狰狞,甚至有些恐怖起来。觉醒,在2002年。“断子绝孙的财发不得,祸山害水的‘路’搞不得!”当年年底前,村里5家化工企业全部关闭。村里决定,就靠着蓝田这山这水,发动老乡们搞苗木花卉业、农家乐。怕老乡们有疑虑,村里一口气引进了10多个大户做示范,这些大户,在蓝田投资两三亿元,一下子把乡亲们的劲头调动起来了。现在的蓝田,家家户户几乎都种花植树。润泽如玉的蓝田,又回来了。———《湖南日报》8月10日刊发《源自觉醒———走进长沙县黄兴镇蓝田新村》选摘
百姓声音
“过去我们的工作只是协调镇街干部针对某项面源污染进行突击整治,现在很多工作需要和全县各级部门衔接、协调、配合;曾经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出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现在是提前规划布局,在做好工作的同时注重长效机制的建立和环保理念上的宣传。”———长沙县生态文明建设办公室工作人员陶卓
“我以前养了700多头猪,去年退养后今年开始养蛋鸡。养鸡的污染小多了,鸡的粪便送到苗木基地、青山铺葡萄园做肥料。用鸡粪种出来的葡萄甜度高。以前猪粪直排的时候,每到上午九十点钟、下午四五点钟,河水就变得很黑。现在河水清了,空气也好了,环境比起以前那还是好多了。”———福临镇古华山村曾经的养猪大户周果良
数据
近五年来单位GDP能源消耗累计降低22.5%。
整体关闭、搬迁30多家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责令搬迁和限期治理10多家污染企业。
2011年全县城镇污水处理率为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县城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3%。
做法 构建良性循环的复合生态系统
始终坚持“环境是最终竞争力”的发展理念,努力构建良性循环的复合生态系统。
加强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将县域划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生态缓冲区和生态协调区四个生态建设功能区。在生态保护区内,重点保护区域内金井水库、桐仁桥水库和红旗水库的水源水质。在生态控制区内,允许使用区内土地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和适度的旅游设施建设。在生态缓冲区内,通过多种手段提高基本农田的生产能力。在生态协调区内,增加城镇绿地面积,改善城乡生态环境。
强化城乡生态环境治理。按照“资源 约、环境友好”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全面开展以“两河”流域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实施“截污、清淤、固堤、增绿、造景”工程,在全省率先划分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推行总量控制、达标排放、生态养殖;率先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开展生态扶贫移民工程,建立无人生态区;率先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户分类减量、村主导消化、镇监管支持、县以奖代投”模式,推广垃圾分类收集、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率先实现中心集镇污水处理全覆盖。
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坚持“工业项目进园区”,关停并转了一批污染企业,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十佳‘两型’中小城市”,构筑了城乡环境保护网。通过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措施,合力形成网络化的生态安全体系。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建立可实施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鼓励公众和团体参与,使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逐步走向科学化和民主化。
成就 污水、垃圾处理率达100%
扎实推进“两河”(浏阳河、捞刀河)流域治理,近年来先后整体关闭、搬迁30多家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责令搬迁和限期治理10多家污染企业,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对全县大型生猪养殖场进行有效治理,生猪禁养区全面退出生猪养殖。目前全县乡镇污水处理厂实现全覆盖,创造性成立了全国首家农村环保合作社,逐步形成了“村民自治、分类处置、合作社运营、政府补贴”的农村垃圾收集处理模式,2011年全县城镇污水处理率为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
展望 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努力探索和实践两型发展模式,打造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加快淘汰劣势企业、劣势产品和落后工艺,利用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广绿色交通、节能建筑,加快形成符合两型要求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强浏阳河、捞刀河流域环境综合治理,积极推行垃圾分类收集、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大力整治工业污染、城市生活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积极探索生态补偿和生态环境共建共享机制,统筹推进城乡绿化。
媒体声音
长沙县黄兴镇蓝田新村地处浏阳河畔,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渴望摆脱贫困的蓝田,引入了“来钱快”的化工企业。守着好山好水却求财无路的蓝田人,争相钻进厂里打工,一叠叠并不厚实的钞票,曾让他们无比满足。美丽的蓝田,却变得残破、狰狞,甚至有些恐怖起来。觉醒,在2002年。“断子绝孙的财发不得,祸山害水的‘路’搞不得!”当年年底前,村里5家化工企业全部关闭。村里决定,就靠着蓝田这山这水,发动老乡们搞苗木花卉业、农家乐。怕老乡们有疑虑,村里一口气引进了10多个大户做示范,这些大户,在蓝田投资两三亿元,一下子把乡亲们的劲头调动起来了。现在的蓝田,家家户户几乎都种花植树。润泽如玉的蓝田,又回来了。———《湖南日报》8月10日刊发《源自觉醒———走进长沙县黄兴镇蓝田新村》选摘
百姓声音
“过去我们的工作只是协调镇街干部针对某项面源污染进行突击整治,现在很多工作需要和全县各级部门衔接、协调、配合;曾经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出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现在是提前规划布局,在做好工作的同时注重长效机制的建立和环保理念上的宣传。”———长沙县生态文明建设办公室工作人员陶卓
“我以前养了700多头猪,去年退养后今年开始养蛋鸡。养鸡的污染小多了,鸡的粪便送到苗木基地、青山铺葡萄园做肥料。用鸡粪种出来的葡萄甜度高。以前猪粪直排的时候,每到上午九十点钟、下午四五点钟,河水就变得很黑。现在河水清了,空气也好了,环境比起以前那还是好多了。”———福临镇古华山村曾经的养猪大户周果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