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生态美城”战略 打造生态文明城市 ——写在浏阳市荣膺“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之际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5-07-24 15:01
信息来源:
几天前,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高峰论坛暨全国生态文明成果发布会上,经过专家评审、定向考察、集体审议等环节,浏阳市荣膺“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称号,成为湖南唯一入选城市。
2012年以来,浏阳市坚持实施“生态美城”战略,在浏阳大地上铺开一幅幅优美的生态画卷——
浏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6%。“巍巍大围山,九曲浏阳河”,既是苍天赐予浏阳最珍贵的生态资源,也是浏阳一张独特的城市名片。近年来,浏阳以“生态美城”战略为抓手,坚持造绿与治理同步、开发与保护并举、整治与转型兼顾,引领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造绿与治理同步,全力打造绿色城市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如何让浏阳大地处处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浏阳牢守生态底线,既不搞“摊大饼”式的同质化发展,也不搞“削山填河”式的造城运动,而是通过造绿大行动让美丽城市更绿。
从2014年起,浏阳市开展第二个三年造绿大行动,多渠道筹措造绿资金6.78亿元,让城区绿化、园区绿化、未绿地复绿,共完成绿化植树3002.5万株、荒山荒地造林和三边四旁植树16.635万亩,促使全市形成爱绿、护绿的大氛围大环境。
免费供苗调动村民植树积极性。从2009年开始,市林业局筹资1000多万元,向全市农村居民免费供应造林苗木2253万株,主要用于全市村民房前屋后植树、荒山荒地造林。在免费供苗政策的带动下,沿线村民的造林积极性空前提高,由以前林业部门下造林任务转变为群众自发造林后主动要求林业部门验收。
绿色通道、绿色集镇、绿色村庄(社区)建设调动乡镇(街道)造绿积极性。2013年至2015年,浏阳市按照“全绿化、不断线”的思路,建设绿色通道300公里,同时创建大量绿色集镇、绿色村庄(社区),极大地改变了乡镇(街道)的面貌,改善了乡镇(街道)招商引资、休闲旅游环境。
绿色屋场创建调动群众绿化积极性。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引导群众不大兴土木、不奢华攀比,充分尊重当地自然条件,利用古树、池塘、河流等自然景观优势,增植绿化树木,建设依山傍水、掩红映绿的绿色屋场。群众造绿、爱绿、护绿积极性空前高涨。如今,浏阳全市各地绿色屋场创建活动全面推开,做到了每个乡镇有示范绿色屋场,村村都建设了绿色屋场。金刚镇何家屋场、官渡镇金桔屋场、大瑶镇吉祥屋场、关口街道七子樟屋场、三口镇同心屋场……这些老屋场面貌一新,恍若世外桃源。
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浏阳今年启动了城乡统筹、环境同治“新三年行动”,整治内容包括水源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在浏阳河上游两岸,去年被强制退出的养殖场就超过800户;加强造纸、食品和重金属生产等行业专项整治,浏阳已关停60多家高污染企业,引导其走绿色环保发展之路。除了城乡统筹环境同治三年行动,全市还持续推进“清霾、碧水、静音”三大环保治理行动,让浏阳生态更美。
开发与保护并举,着力实现绿色发展
“开发与保护并重,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至关重要的是‘绿色政绩观’的树立。”浏阳市有关负责人介绍,浏阳打破“以GDP论英雄”的政绩观,立足“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理念发展县域经济,倡导绿色考核理念。
浏阳市“十二五”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就将浏阳市域划分为5类生态功能区,创新建立分区治理、分类考核模式,考核结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内容,与单位及党政负责人评优评先挂钩。
在考核分类上,注重生态因素,实施生态文明个性化的体系考核。对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考核对象,重点实行生态保护相关内容的考核(如株树桥水源保护、重点地区控制环境等级污染事件考核等);对农产品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注重实施农业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评价。
同时,浏阳把“节能降耗”、“环境保护”、“森林资源保护”、“国土资源管理”等生态性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调整考核权重,强化指标约束。此外,浏阳在株树桥库区的几个乡镇率先实施生态补偿机制,推广种植红米、黑米及优质稻等高效益农作物,促进库区生态发展。
在绿色理念引领下,这些年,浏阳确保了空气质量始终保持一流水平。据统计,2014年浏阳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8.4%,未出现中、重度污染情况。同时,该市一直高度重视流经境内的浏阳河、南川河、捞刀河等3条主要河流的治理保护工作,2014年全年水质均在地表水Ⅲ类以上,在长沙市所属的湘江、捞刀河、浏阳河、沩水所有监测断面中水质每月均排名第一。
在生态环境得以保护的前提下,浏阳市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实现了“绿”变产业。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发源自大围山的浏阳河,已成为浏阳独特的旅游资源和城市名片。目前,浏阳已有多个乡镇围绕浏阳河积极做足旅游文章。在达浒镇,四面环水的中洲岛正计划打造为现代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景点;高坪镇则发挥依山傍水优势,正在建设浏阳河山水世界农业旅游综合开发建设项目。
从大浏高速官渡互通口一下高速,就能看到醒目的“大围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标牌,不远处的官渡古镇也已获评国家3A级景区。大围山旅游开发的热潮涵盖了几乎整个浏阳东区。
近三年来,大围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累计完成超过10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开发和改造了多个景区。
“春赏花、夏漂流、秋品果、冬滑雪”,浏阳近年来收到了品牌和效益同步提升的良好效果,旅游收入在2015年上半年即已突破80亿元。下一步,浏阳将重点规划实施“一带”“两圈”“五大组团”的“一二五战略”(建设“一带”:浏阳河风情旅游带;“两圈”:大围山生态旅游圈、浏阳城市休闲圈;“五大组团”:红色研学旅游组团、山水运动旅游组团、医药健康旅游组团、花木-休闲农业组团、花炮-宗教文化旅游组团),努力把浏阳打造成为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
整治与转型兼顾,大力发展绿色产业
浏阳市不仅让“绿”变产业,还让产业变“绿”,发展与生态环保不矛盾的产业。
2014年2月,浏阳市对不能稳定达标排放和擅自改变工艺、机型的58家造纸企业全部实行停产整改。目前,浏阳河流域内60多家污染企业已关停,同时浏阳还对部分企业实行停产整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浏阳在启动“浏阳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同时,着力引导企业向绿色转型。多位知名企业家都将投资眼光转向林业。为此,浏阳市主动在林地流转、规划设计、造林施工等方面予以贴心服务,并在项目资金安排上予以重点倾斜,几年来,全市共计流转林地5万余亩。中天烟花公司负责人李伟创办康泉农林公司,投资1000余万元流转3000亩林地种植油茶;红湘烟花公司负责人宋怀智创办佳源农林公司,投资1200余万元流转林地2000亩,种植油茶并发展乡村休闲旅游……
为了保护好浏阳的生态环境,浏阳市根据区域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与发展潜力,合理划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通过此类举措,引导企业向国家级浏阳经开区、湖南浏阳制造产业基地、浏阳两型产业园、大瑶造纸工业基地、镇头镇环保科技示范园等多个园区集中。
为了从源头上防控工业企业的污染,浏阳市建立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联审制度,对重点行业实行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切实加强项目建设全程的环境监管,提升项目环保服务水平,严把企业准入环保关。
一些不符合浏阳发展的、对环境有很大破坏的项目能够在这两道关口前被过滤掉,从而为浏阳发展引进一些优势项目,实现向绿色产业转型。
借助绿色发展,既保护了生态,也发展了经济。2014年,浏阳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跃升至全国百强县(市)第36位。今年上半年,浏阳累计完成财政总收入44.6亿元,占全年任务52.5%,同比增长16%,不仅顺利实现“过半”目标,而且增速排名第一,继续领跑长沙市九区县。
(湖南日报记者 王文隆 通讯员 罗定坤 杨志前 孙滔)
2012年以来,浏阳市坚持实施“生态美城”战略,在浏阳大地上铺开一幅幅优美的生态画卷——
浏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6%。“巍巍大围山,九曲浏阳河”,既是苍天赐予浏阳最珍贵的生态资源,也是浏阳一张独特的城市名片。近年来,浏阳以“生态美城”战略为抓手,坚持造绿与治理同步、开发与保护并举、整治与转型兼顾,引领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造绿与治理同步,全力打造绿色城市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如何让浏阳大地处处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浏阳牢守生态底线,既不搞“摊大饼”式的同质化发展,也不搞“削山填河”式的造城运动,而是通过造绿大行动让美丽城市更绿。
从2014年起,浏阳市开展第二个三年造绿大行动,多渠道筹措造绿资金6.78亿元,让城区绿化、园区绿化、未绿地复绿,共完成绿化植树3002.5万株、荒山荒地造林和三边四旁植树16.635万亩,促使全市形成爱绿、护绿的大氛围大环境。
免费供苗调动村民植树积极性。从2009年开始,市林业局筹资1000多万元,向全市农村居民免费供应造林苗木2253万株,主要用于全市村民房前屋后植树、荒山荒地造林。在免费供苗政策的带动下,沿线村民的造林积极性空前提高,由以前林业部门下造林任务转变为群众自发造林后主动要求林业部门验收。
绿色通道、绿色集镇、绿色村庄(社区)建设调动乡镇(街道)造绿积极性。2013年至2015年,浏阳市按照“全绿化、不断线”的思路,建设绿色通道300公里,同时创建大量绿色集镇、绿色村庄(社区),极大地改变了乡镇(街道)的面貌,改善了乡镇(街道)招商引资、休闲旅游环境。
绿色屋场创建调动群众绿化积极性。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引导群众不大兴土木、不奢华攀比,充分尊重当地自然条件,利用古树、池塘、河流等自然景观优势,增植绿化树木,建设依山傍水、掩红映绿的绿色屋场。群众造绿、爱绿、护绿积极性空前高涨。如今,浏阳全市各地绿色屋场创建活动全面推开,做到了每个乡镇有示范绿色屋场,村村都建设了绿色屋场。金刚镇何家屋场、官渡镇金桔屋场、大瑶镇吉祥屋场、关口街道七子樟屋场、三口镇同心屋场……这些老屋场面貌一新,恍若世外桃源。
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浏阳今年启动了城乡统筹、环境同治“新三年行动”,整治内容包括水源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在浏阳河上游两岸,去年被强制退出的养殖场就超过800户;加强造纸、食品和重金属生产等行业专项整治,浏阳已关停60多家高污染企业,引导其走绿色环保发展之路。除了城乡统筹环境同治三年行动,全市还持续推进“清霾、碧水、静音”三大环保治理行动,让浏阳生态更美。
开发与保护并举,着力实现绿色发展
“开发与保护并重,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至关重要的是‘绿色政绩观’的树立。”浏阳市有关负责人介绍,浏阳打破“以GDP论英雄”的政绩观,立足“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理念发展县域经济,倡导绿色考核理念。
浏阳市“十二五”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就将浏阳市域划分为5类生态功能区,创新建立分区治理、分类考核模式,考核结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内容,与单位及党政负责人评优评先挂钩。
在考核分类上,注重生态因素,实施生态文明个性化的体系考核。对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考核对象,重点实行生态保护相关内容的考核(如株树桥水源保护、重点地区控制环境等级污染事件考核等);对农产品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注重实施农业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评价。
同时,浏阳把“节能降耗”、“环境保护”、“森林资源保护”、“国土资源管理”等生态性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调整考核权重,强化指标约束。此外,浏阳在株树桥库区的几个乡镇率先实施生态补偿机制,推广种植红米、黑米及优质稻等高效益农作物,促进库区生态发展。
在绿色理念引领下,这些年,浏阳确保了空气质量始终保持一流水平。据统计,2014年浏阳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8.4%,未出现中、重度污染情况。同时,该市一直高度重视流经境内的浏阳河、南川河、捞刀河等3条主要河流的治理保护工作,2014年全年水质均在地表水Ⅲ类以上,在长沙市所属的湘江、捞刀河、浏阳河、沩水所有监测断面中水质每月均排名第一。
在生态环境得以保护的前提下,浏阳市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实现了“绿”变产业。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发源自大围山的浏阳河,已成为浏阳独特的旅游资源和城市名片。目前,浏阳已有多个乡镇围绕浏阳河积极做足旅游文章。在达浒镇,四面环水的中洲岛正计划打造为现代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景点;高坪镇则发挥依山傍水优势,正在建设浏阳河山水世界农业旅游综合开发建设项目。
从大浏高速官渡互通口一下高速,就能看到醒目的“大围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标牌,不远处的官渡古镇也已获评国家3A级景区。大围山旅游开发的热潮涵盖了几乎整个浏阳东区。
近三年来,大围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累计完成超过10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开发和改造了多个景区。
“春赏花、夏漂流、秋品果、冬滑雪”,浏阳近年来收到了品牌和效益同步提升的良好效果,旅游收入在2015年上半年即已突破80亿元。下一步,浏阳将重点规划实施“一带”“两圈”“五大组团”的“一二五战略”(建设“一带”:浏阳河风情旅游带;“两圈”:大围山生态旅游圈、浏阳城市休闲圈;“五大组团”:红色研学旅游组团、山水运动旅游组团、医药健康旅游组团、花木-休闲农业组团、花炮-宗教文化旅游组团),努力把浏阳打造成为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
整治与转型兼顾,大力发展绿色产业
浏阳市不仅让“绿”变产业,还让产业变“绿”,发展与生态环保不矛盾的产业。
2014年2月,浏阳市对不能稳定达标排放和擅自改变工艺、机型的58家造纸企业全部实行停产整改。目前,浏阳河流域内60多家污染企业已关停,同时浏阳还对部分企业实行停产整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浏阳在启动“浏阳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同时,着力引导企业向绿色转型。多位知名企业家都将投资眼光转向林业。为此,浏阳市主动在林地流转、规划设计、造林施工等方面予以贴心服务,并在项目资金安排上予以重点倾斜,几年来,全市共计流转林地5万余亩。中天烟花公司负责人李伟创办康泉农林公司,投资1000余万元流转3000亩林地种植油茶;红湘烟花公司负责人宋怀智创办佳源农林公司,投资1200余万元流转林地2000亩,种植油茶并发展乡村休闲旅游……
为了保护好浏阳的生态环境,浏阳市根据区域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与发展潜力,合理划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通过此类举措,引导企业向国家级浏阳经开区、湖南浏阳制造产业基地、浏阳两型产业园、大瑶造纸工业基地、镇头镇环保科技示范园等多个园区集中。
为了从源头上防控工业企业的污染,浏阳市建立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联审制度,对重点行业实行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切实加强项目建设全程的环境监管,提升项目环保服务水平,严把企业准入环保关。
一些不符合浏阳发展的、对环境有很大破坏的项目能够在这两道关口前被过滤掉,从而为浏阳发展引进一些优势项目,实现向绿色产业转型。
借助绿色发展,既保护了生态,也发展了经济。2014年,浏阳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跃升至全国百强县(市)第36位。今年上半年,浏阳累计完成财政总收入44.6亿元,占全年任务52.5%,同比增长16%,不仅顺利实现“过半”目标,而且增速排名第一,继续领跑长沙市九区县。
(湖南日报记者 王文隆 通讯员 罗定坤 杨志前 孙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