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摇篮,绿色升级———茶陵县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巡礼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4-06-24 15:00
信息来源:
茶陵是红色建政摇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六县之一,毛泽东同志亲手缔造的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的诞生地。随着“四化两型”建设不断推进,红色摇篮,今日正逐渐迈上绿色升级,可持续发展的新轨道。
绿色已成为红色故土的主色调
茶陵因茶而得名,是全国重点油茶县、省烟叶生产基地县,拥有林地262万亩,森林木材蓄积量达到410万立方米。历届县委政府立足特色资源,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科学跨越发展战略蓝图的重中之重。全县上下一致认为“创森”是打造“宜居、宜业、宜游”茶陵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红色故土、绿色崛起、建设湘赣边界中心县的应然之举。
为此,茶陵将“创森”作为政府重点工作,写入县政府工作报告,结合县域发展规划,科学定位,谋划绿色发展蓝图。成立了以“四大家”领导挂帅的创森领导小组。建立创森工作成员单位协调会议制度、县区联动工作制度和检查督办制度,确保“创森”工作责任落实。同时,把创森工作纳入对各级政府和县直部门的目标考核。
为了推动全民“创森”的大潮,在全县发放2万余份创森宣传资料,张贴宣传 语1500份,组织调查问卷5000份,县电视台滚动播放创森公益宣传片,交通要道设立大型永久性宣传牌,大大提升了群众对创森工作的知晓率和支持率。
机制升级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在创建森林城市的实践中,茶陵坚持从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入手,在造林、管护、投入等方面开辟新路径,形成全社会共创森林城市的长效机制。
投入机制——不断打破瓶颈,逐年增加林业项目投资,形成了政府财政预算、银行贷款、部门整合项目资金、企业和社会融资等多种投入形式并举的新机制。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全县直接投入森林城市建设资金超过5亿元。
造林机制——对造林苗木实现市场化调配,对造林户实行“以奖代补”激励政策,分年度、按标准发放造林补助资金,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栽植和管护的积极性,保证了造林质量。近三年,完成新造林16.32万亩,居全市第一,新造林存活率和保存率均达到90%以上。
管护机制——建立健全森林管护制度和专业应急队伍。全县对89万亩国家级、省级重点生态公益林实施严格保护,在落实各项补助政策和办法的基础上,与责任单位和个人签订了责任书和公益林管护合同。多年来,森林病虫害发生率、成灾率始终控制在0.5%和0.3%以下;森林火灾发生率、过火面积连年下降,是湖南省森林防火十强县。
产业升级打开绿色发展之路
以创森带动产业,以产业促进创森,让广大林农从森林城市建设中得到实惠。 2013年,全县林业社会总产值达到10.8亿元。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全县已逐步形成木竹加工、茶油加工、刨花楠加工等三大传统林业支柱产业,已发展楠竹20万亩,油茶32万亩,刨花楠10万亩,发展林下经济企业和合作组织112个,拥有各类林业加工企业216家,有红星油脂等林业龙头企业8家,带动了8600户林农增收。
绿色文化让红色之魂彰显魅力
茶陵注重发扬茶陵牛“不怕难、敢较真”的精神,丰富森林城市内涵,提升红色革命品质。
结合县情开展科普教育培育生态文化。建设了云阳国家森林公园,东阳湖湿地公园,湖里湿地保护区、万樟园林和惠科生态园等5处大型生态旅游休闲场所;建立义务植树基地10个,年均完成义务植树150万株。大力开展古树名木普查工作,完成全县古树名木1278株挂牌建档工作,古树名木保护率达100%;建成了烈士陵园纪念馆,云阳国家森林公园博物馆,工农兵政府纪念馆等三个科普场所;近三年举办各类生态科普教育活动38次,把老区革命精神与新生绿色文化有机结合,提升了全民爱绿护绿意识。
秀美犀城春风绿,扬帆起航正当时。随着森林城市的创建,随着绿色理念、绿色机制、绿色产业的培育和形成,我们有理由相信,“宜居、宜业、宜游”茶陵的美好愿景将变为现实,红色犀城的明天将更加璀璨!
绿色已成为红色故土的主色调
茶陵因茶而得名,是全国重点油茶县、省烟叶生产基地县,拥有林地262万亩,森林木材蓄积量达到410万立方米。历届县委政府立足特色资源,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科学跨越发展战略蓝图的重中之重。全县上下一致认为“创森”是打造“宜居、宜业、宜游”茶陵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红色故土、绿色崛起、建设湘赣边界中心县的应然之举。
为此,茶陵将“创森”作为政府重点工作,写入县政府工作报告,结合县域发展规划,科学定位,谋划绿色发展蓝图。成立了以“四大家”领导挂帅的创森领导小组。建立创森工作成员单位协调会议制度、县区联动工作制度和检查督办制度,确保“创森”工作责任落实。同时,把创森工作纳入对各级政府和县直部门的目标考核。
为了推动全民“创森”的大潮,在全县发放2万余份创森宣传资料,张贴宣传 语1500份,组织调查问卷5000份,县电视台滚动播放创森公益宣传片,交通要道设立大型永久性宣传牌,大大提升了群众对创森工作的知晓率和支持率。
机制升级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在创建森林城市的实践中,茶陵坚持从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入手,在造林、管护、投入等方面开辟新路径,形成全社会共创森林城市的长效机制。
投入机制——不断打破瓶颈,逐年增加林业项目投资,形成了政府财政预算、银行贷款、部门整合项目资金、企业和社会融资等多种投入形式并举的新机制。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全县直接投入森林城市建设资金超过5亿元。
造林机制——对造林苗木实现市场化调配,对造林户实行“以奖代补”激励政策,分年度、按标准发放造林补助资金,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栽植和管护的积极性,保证了造林质量。近三年,完成新造林16.32万亩,居全市第一,新造林存活率和保存率均达到90%以上。
管护机制——建立健全森林管护制度和专业应急队伍。全县对89万亩国家级、省级重点生态公益林实施严格保护,在落实各项补助政策和办法的基础上,与责任单位和个人签订了责任书和公益林管护合同。多年来,森林病虫害发生率、成灾率始终控制在0.5%和0.3%以下;森林火灾发生率、过火面积连年下降,是湖南省森林防火十强县。
产业升级打开绿色发展之路
以创森带动产业,以产业促进创森,让广大林农从森林城市建设中得到实惠。 2013年,全县林业社会总产值达到10.8亿元。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全县已逐步形成木竹加工、茶油加工、刨花楠加工等三大传统林业支柱产业,已发展楠竹20万亩,油茶32万亩,刨花楠10万亩,发展林下经济企业和合作组织112个,拥有各类林业加工企业216家,有红星油脂等林业龙头企业8家,带动了8600户林农增收。
绿色文化让红色之魂彰显魅力
茶陵注重发扬茶陵牛“不怕难、敢较真”的精神,丰富森林城市内涵,提升红色革命品质。
结合县情开展科普教育培育生态文化。建设了云阳国家森林公园,东阳湖湿地公园,湖里湿地保护区、万樟园林和惠科生态园等5处大型生态旅游休闲场所;建立义务植树基地10个,年均完成义务植树150万株。大力开展古树名木普查工作,完成全县古树名木1278株挂牌建档工作,古树名木保护率达100%;建成了烈士陵园纪念馆,云阳国家森林公园博物馆,工农兵政府纪念馆等三个科普场所;近三年举办各类生态科普教育活动38次,把老区革命精神与新生绿色文化有机结合,提升了全民爱绿护绿意识。
秀美犀城春风绿,扬帆起航正当时。随着森林城市的创建,随着绿色理念、绿色机制、绿色产业的培育和形成,我们有理由相信,“宜居、宜业、宜游”茶陵的美好愿景将变为现实,红色犀城的明天将更加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