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长沙岳麓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样本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5-08-12 15:00
信息来源:
依湘江之西,在湖之滨。举目层峦叠翠,静闻水声潺?。古今交汇,钟灵于斯。醉我者胜景,美乎哉岳麓。
穿行在岳麓山、梅溪湖、洋湖湿地等地,处处水秀山清,鸟语花香,草木馥郁,绿意盎然。
2004年,岳麓区成为长沙首个全国生态示范区。光阴荏苒,11年磨剑,岳麓区乘着先导区、湘江新区东风,生态文明崛起,她如同镶嵌在潇湘版图的一颗绿色生态明珠,书写了一个令人瞩目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样本。
生态提质:不挖山、不填水、不毁绿、不污染
在盛夏的午后,乘车从橘子洲大桥、到潇湘路、到岳麓大道,再到大学城、梅溪湖,阳光之下,你看到的不仅是风景,更是拥入长沙的“绿心”。
岳麓区自然禀赋得天独厚,传承和保护好这片山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岳麓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生态优势是跨越赶超、创新发展的基石,规划上坚守相对高差大于30米的山、面积大于2公顷的湿地不开发的生态红线,开发上坚守不挖山、不填水、不毁绿、不污染的生态底线,改变了以往“遇山挖山、遇水填水”的“掠夺式”开发建设。 < FONT>
为实现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双赢,岳麓区在全方位保护岳麓山、橘子洲等自然天赐瑰宝的基础上,全力助推生态环境提质,从天马山景区、麓山景区、橘子洲景区、桃花岭景区,再到600亩桃子湖、2600亩西湖、3000亩梅溪湖和6000亩洋湖湿地,无不显现出岳麓区擦亮“生态”招牌的决心和态度。通过保护与提质,岳麓区生态优势得到了质的飞跃,数据显示,岳麓区的森林面积达到22243.8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52%,绿地率达到55.5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1.79平方米,岳麓山风景名胜区获国家5A级景区。
登岳麓山顶,凭栏远眺,橘子洲、梅溪湖国际新城、洋湖生态新城、滨江商务新城,“山、水、洲、城”齐聚一域,生态文明的发展底色是何等靓丽。
环保发力:铁腕治污,铿锵前行
要经济,更要生态,岳麓区在这场博弈中,找到方向。
斩源头。上个世纪初,近200家轻纺、化工、造纸等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选址湘江西岸,给这座城市带来了经济效益,却因工业发展而产生环境污染。为缓解这一矛盾,岳麓区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大力实施“退二进三”的产业转型战略,为的是长沙的天更蓝,水更清。大力推动河西滨江新城建设,彻底退出了长沙锌厂、新城热电厂、长沙铬盐厂等47家传统工业企业;全面实施坪塘老工业基地产业退出,关闭水泥、化工等企业21家,成为全国传统工业再生改造和污染治理样板工程。
抓治理。在城区,以水、气、声治理为重点,建成岳麓和坪塘2个污水处理厂及配套污水管网,推进龙王港、靳江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整治水上餐饮,全面退出城区畜禽养殖,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全面推行禁烧燃煤(柴)。在农村,以连片整治为抓手,实施污水、垃圾、畜禽、饮用水四大治理工程,建立了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机制、生态资源保护和生态治理补偿机制。
产业转型: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绿色经济
“生态兴、产业兴、文明兴”,岳麓区积极探索具有岳麓生态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
岳麓区围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把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着力构建“一带三轴”齐头并进、“八区一园”相映生辉的产业空间布局。
紧接着,调整结构促转型。优化提升第一、三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逐步形成生态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发达的都市产业体系,探索建立了一、三产业互促机制。同时择商选资促转变,注重招商资源向科技项目、服务业项目、税收型项目转移,加快从招商引资向择商选资和招才引智转变。
不仅如此,岳麓区利用科技创新促转型。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优势科技资源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加强产学研合作,引导创新要素向“两型”企业集聚,开发应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先进技术。
环境美了,投资客来了,经济也发展了。数据显示,2014年岳麓区实际到位外资2.47亿美元,引进市外境内资金形成固定资产145.89亿元;岳麓科技产业园引进科技孵化成果10个,孵化企业50余家;长沙三分之一购房者选择岳麓,岳麓区成为长沙宜居兴业的新高地。
制度创新:率先在全省成立环委会,实施绿色GDP考核
四季轮回,岳麓区在不断变美,春夏秋冬,市民在绚烂的画卷中徜徉。变化的深处,其实蕴含着岳麓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破”的勇气,“立”的智慧。
如果说直面污染是治理绕不开的问题,那么如何破除部门之间的藩篱,让相关部门“甩开膀子一起上”则是难题。
岳麓区在实践中敢闯新路。2011年,岳麓区考核指挥棒从GDP转向生态保护、生态经济、保障和改善民生,率先在全省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任顾问、区长任主任、人大政协相关领导及所有副区长任副组长的区环境保护委员会,明确了包括城管、安监、财政、公安等35个部门和辖区各个乡镇、街道、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的环保职责,全面构建了“大环保”工作格局。
不仅如此,岳麓区在全省率先以变革考核机制的方式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上最有发言权。
2011年,岳麓区又出台了《长沙市岳麓区2011年绿色GDP考核指标体系》,并开始试点,2012年起绿色GDP被纳入干部考核体系,以百分制对全区各街道(镇)、区直部门的绿色产业、绿色投入、节能减排、生态提质等“政绩”进行打分,把考核结果与干部提拔任用、奖惩晋级、职务调整等相结合。
值得注意的是,岳麓区绿色GDP考核体系被纳入了岳麓区政府工作报告和省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重要内容。
实践启示:
让生态与经济齐飞
长沙岳麓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样本启示着我们,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矛盾,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抓工作,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有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在保护生态中又促进经济发展,不仅理论上可行,而且在实际工作中完全可以做到。
同时,保护生态环境,政府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主动作为,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坚持有所不为,凡是影响生态的项目一律不上,做到宁缺毋滥。
另外,生态建设需要政府重视以及各个部门及社会参与,形成合力,具体到从政策法规顶层设计,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资金投入保障以及各部门协同协作。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最根本的是体制机制上的改革创新,通过创新破解前进中遇到的困难。
岳麓区成为绿色生态明珠的背后,是一条寻求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一次生动实践。
(陈新)
穿行在岳麓山、梅溪湖、洋湖湿地等地,处处水秀山清,鸟语花香,草木馥郁,绿意盎然。
2004年,岳麓区成为长沙首个全国生态示范区。光阴荏苒,11年磨剑,岳麓区乘着先导区、湘江新区东风,生态文明崛起,她如同镶嵌在潇湘版图的一颗绿色生态明珠,书写了一个令人瞩目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样本。
生态提质:不挖山、不填水、不毁绿、不污染
在盛夏的午后,乘车从橘子洲大桥、到潇湘路、到岳麓大道,再到大学城、梅溪湖,阳光之下,你看到的不仅是风景,更是拥入长沙的“绿心”。
岳麓区自然禀赋得天独厚,传承和保护好这片山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岳麓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生态优势是跨越赶超、创新发展的基石,规划上坚守相对高差大于30米的山、面积大于2公顷的湿地不开发的生态红线,开发上坚守不挖山、不填水、不毁绿、不污染的生态底线,改变了以往“遇山挖山、遇水填水”的“掠夺式”开发建设。 < FONT>
为实现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双赢,岳麓区在全方位保护岳麓山、橘子洲等自然天赐瑰宝的基础上,全力助推生态环境提质,从天马山景区、麓山景区、橘子洲景区、桃花岭景区,再到600亩桃子湖、2600亩西湖、3000亩梅溪湖和6000亩洋湖湿地,无不显现出岳麓区擦亮“生态”招牌的决心和态度。通过保护与提质,岳麓区生态优势得到了质的飞跃,数据显示,岳麓区的森林面积达到22243.8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52%,绿地率达到55.5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1.79平方米,岳麓山风景名胜区获国家5A级景区。
登岳麓山顶,凭栏远眺,橘子洲、梅溪湖国际新城、洋湖生态新城、滨江商务新城,“山、水、洲、城”齐聚一域,生态文明的发展底色是何等靓丽。
环保发力:铁腕治污,铿锵前行
要经济,更要生态,岳麓区在这场博弈中,找到方向。
斩源头。上个世纪初,近200家轻纺、化工、造纸等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选址湘江西岸,给这座城市带来了经济效益,却因工业发展而产生环境污染。为缓解这一矛盾,岳麓区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大力实施“退二进三”的产业转型战略,为的是长沙的天更蓝,水更清。大力推动河西滨江新城建设,彻底退出了长沙锌厂、新城热电厂、长沙铬盐厂等47家传统工业企业;全面实施坪塘老工业基地产业退出,关闭水泥、化工等企业21家,成为全国传统工业再生改造和污染治理样板工程。
抓治理。在城区,以水、气、声治理为重点,建成岳麓和坪塘2个污水处理厂及配套污水管网,推进龙王港、靳江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整治水上餐饮,全面退出城区畜禽养殖,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全面推行禁烧燃煤(柴)。在农村,以连片整治为抓手,实施污水、垃圾、畜禽、饮用水四大治理工程,建立了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机制、生态资源保护和生态治理补偿机制。
产业转型: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绿色经济
“生态兴、产业兴、文明兴”,岳麓区积极探索具有岳麓生态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
岳麓区围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把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着力构建“一带三轴”齐头并进、“八区一园”相映生辉的产业空间布局。
紧接着,调整结构促转型。优化提升第一、三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逐步形成生态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发达的都市产业体系,探索建立了一、三产业互促机制。同时择商选资促转变,注重招商资源向科技项目、服务业项目、税收型项目转移,加快从招商引资向择商选资和招才引智转变。
不仅如此,岳麓区利用科技创新促转型。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优势科技资源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加强产学研合作,引导创新要素向“两型”企业集聚,开发应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先进技术。
环境美了,投资客来了,经济也发展了。数据显示,2014年岳麓区实际到位外资2.47亿美元,引进市外境内资金形成固定资产145.89亿元;岳麓科技产业园引进科技孵化成果10个,孵化企业50余家;长沙三分之一购房者选择岳麓,岳麓区成为长沙宜居兴业的新高地。
制度创新:率先在全省成立环委会,实施绿色GDP考核
四季轮回,岳麓区在不断变美,春夏秋冬,市民在绚烂的画卷中徜徉。变化的深处,其实蕴含着岳麓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破”的勇气,“立”的智慧。
如果说直面污染是治理绕不开的问题,那么如何破除部门之间的藩篱,让相关部门“甩开膀子一起上”则是难题。
岳麓区在实践中敢闯新路。2011年,岳麓区考核指挥棒从GDP转向生态保护、生态经济、保障和改善民生,率先在全省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任顾问、区长任主任、人大政协相关领导及所有副区长任副组长的区环境保护委员会,明确了包括城管、安监、财政、公安等35个部门和辖区各个乡镇、街道、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的环保职责,全面构建了“大环保”工作格局。
不仅如此,岳麓区在全省率先以变革考核机制的方式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上最有发言权。
2011年,岳麓区又出台了《长沙市岳麓区2011年绿色GDP考核指标体系》,并开始试点,2012年起绿色GDP被纳入干部考核体系,以百分制对全区各街道(镇)、区直部门的绿色产业、绿色投入、节能减排、生态提质等“政绩”进行打分,把考核结果与干部提拔任用、奖惩晋级、职务调整等相结合。
值得注意的是,岳麓区绿色GDP考核体系被纳入了岳麓区政府工作报告和省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重要内容。
实践启示:
让生态与经济齐飞
长沙岳麓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样本启示着我们,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矛盾,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抓工作,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有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在保护生态中又促进经济发展,不仅理论上可行,而且在实际工作中完全可以做到。
同时,保护生态环境,政府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主动作为,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坚持有所不为,凡是影响生态的项目一律不上,做到宁缺毋滥。
另外,生态建设需要政府重视以及各个部门及社会参与,形成合力,具体到从政策法规顶层设计,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资金投入保障以及各部门协同协作。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最根本的是体制机制上的改革创新,通过创新破解前进中遇到的困难。
岳麓区成为绿色生态明珠的背后,是一条寻求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一次生动实践。
(陈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