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山水洲城 推动绿色发展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5-12-21 00:00
信息来源:
8月22日,“醴北人家”水韵绿色观光带盛情迎客。图为醴陵市委书记周晓理(中)和市委副书记、市长康月林(右二)等领导出席启动仪式,并一起点亮山水人文之旅激荡大湘东的“五彩醴陵”激光球。 张斌 摄
醴陵素有“瓷城”和“花炮之乡”美誉,在丰子恺的笔下是一座“碧水青山,错认杭州”的山水洲城。今集“ 千年古邑 、花炮瓷都、湘赣门户、山水洲城、经济百强 ”独特优势于一身,是令人神往的“中国醴陵、瓷彩天下”。在外地人看来,“醴陵”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标志,更是“美丽”、“发展”、“繁荣”、“富强”的替代名词。
2013年以来,醴陵市着眼推动绿色发展,大力推进“湘江一号工程”,着力呵护山水洲城,确立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立足“堵治并举,以堵为主”,奋起“治调并重,建管结合”,致力“巩固提高,确保长效”,深入开展湘江流域保护治理“三个三年行动”,增强绿色发展的永续动力,为“新创业、新醴陵,打造发展升级版,建好湖南东大门”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新机制,引领绿色发展。首先,明确责任机制。将湘江保护治理工作提升到政府层面来推进,成立市湘江保护和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市 任组长,分管副市长具体抓,设立市湘江办,统筹协调相关部门责任落实、社会各界联动到位、职能职责监督考评,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作、社会参与”齐抓共管格局。其次,建立联动机制。全面推行部门、政企和社会大联动,实行水务、环保、发改、经信、公安等多部门联合执法,引导企业自觉转型升级,能整合的整合,该关停的关停,并招募了一批“绿色卫士”,力将境内渌水流域保护治理打造成全市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出力的民心工程。再是,用好监督机制。强化职能部门工作督查台账和督办制度,定期对项目进展进行专项督查。项目建设严格“五个一律不批”,即“对超过污染总量控制指标、生态破坏严重的项目,以及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选址与规划不符、布局不合理的项目,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项目,污染防治技术不成熟的项目一律不批”。同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牢牢把握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强化水资源论证,严格审批取水许可发证,建立取水许可证年度审验制度。
铁腕整治,严保绿色发展。一是着力治污,坚持堵治并举。依法关停“五小”企业。完成污水处理厂一期提质改造和二期工程建设。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大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完成畜禽养殖区域划定并向社会公布。加强河道综合整治,完成流域内郭家冲水库等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二是着手治源,坚持治调并重。从严控制高污染高风险项目环境准入,坚决从源头上把关。开展了官庄水库周边金矿矿区及潘家冲铅锌矿区等矿山、渣场、尾矿库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加大矿山采选、冶炼、化工等重污染行业深度治理,提高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完善城镇和自然村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生活污水有效处理。推进水资源保护,加强水生态环境治理,对湘江保护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监管。三是着眼治本,坚持治防并进。进一步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全面开展城乡污水处理和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深入推广城乡环境同治和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进一步深化渌水沿江两岸土壤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加快构建污染追责体系,使用工程技术与制度控制双管齐下推进污染土地修复工作,努力改善沿江两岸土壤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宜居宜业醴陵的生态水平。
加快转型,加速绿色发展。第一,深化理念固“绿”。牢固树立“两型理念”,竭尽全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通过开展第二轮封山育林与实施工业“三废”和生活污水、垃圾的处置工程,筑牢“美丽醴陵”绿色生态屏障,让“绿色”成为醴陵打造发展升级版的“底色”。第二,推动产业转“绿”。着力构建陶瓷、花炮、玻璃、汽车、服饰等“5+X”多极支撑的绿色产业优化升级体系。陶瓷产业在重点建好醴陵陶瓷国际商贸城、中国陶瓷酒包装总部基地、釉下五彩园、建筑卫浴陶瓷园和电瓷电器园等基础上,形成全国日用瓷、电瓷、陶瓷酒瓶包装、工程瓷、艺术瓷5大生产基地。花炮产业整合湘赣两省边界的花炮产业资源,形成以烟花、鞭炮生产为核心,集花炮机械生产、花炮商贸、花炮物流于一体的绿色化花炮产业集群,并在无烟、无硫、无氯花炮上率先取得绿色转型突破。新材料产业紧紧依托醴陵经开区园区平台,创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以及新材料国家级测试认证中心等,促进新材料绿色集聚发展。第三,发展城镇壮“绿”。强化工业强市、城镇带动、环境保障三大战略支撑,坚持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两轮齐驱”,深度推进“产城融合”,开展门户开放、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醴陵等重大行动,融入长株潭,加快一体化,溯江而上,向东发展,推进新创业、建设新醴陵,将醴陵真正打造成富裕美丽幸福的湖南东大门、对接长江经济带的绿色生态前沿阵地。
醴陵素有“瓷城”和“花炮之乡”美誉,在丰子恺的笔下是一座“碧水青山,错认杭州”的山水洲城。今集“ 千年古邑 、花炮瓷都、湘赣门户、山水洲城、经济百强 ”独特优势于一身,是令人神往的“中国醴陵、瓷彩天下”。在外地人看来,“醴陵”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标志,更是“美丽”、“发展”、“繁荣”、“富强”的替代名词。
2013年以来,醴陵市着眼推动绿色发展,大力推进“湘江一号工程”,着力呵护山水洲城,确立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立足“堵治并举,以堵为主”,奋起“治调并重,建管结合”,致力“巩固提高,确保长效”,深入开展湘江流域保护治理“三个三年行动”,增强绿色发展的永续动力,为“新创业、新醴陵,打造发展升级版,建好湖南东大门”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新机制,引领绿色发展。首先,明确责任机制。将湘江保护治理工作提升到政府层面来推进,成立市湘江保护和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市 任组长,分管副市长具体抓,设立市湘江办,统筹协调相关部门责任落实、社会各界联动到位、职能职责监督考评,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作、社会参与”齐抓共管格局。其次,建立联动机制。全面推行部门、政企和社会大联动,实行水务、环保、发改、经信、公安等多部门联合执法,引导企业自觉转型升级,能整合的整合,该关停的关停,并招募了一批“绿色卫士”,力将境内渌水流域保护治理打造成全市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出力的民心工程。再是,用好监督机制。强化职能部门工作督查台账和督办制度,定期对项目进展进行专项督查。项目建设严格“五个一律不批”,即“对超过污染总量控制指标、生态破坏严重的项目,以及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选址与规划不符、布局不合理的项目,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项目,污染防治技术不成熟的项目一律不批”。同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牢牢把握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强化水资源论证,严格审批取水许可发证,建立取水许可证年度审验制度。
铁腕整治,严保绿色发展。一是着力治污,坚持堵治并举。依法关停“五小”企业。完成污水处理厂一期提质改造和二期工程建设。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大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完成畜禽养殖区域划定并向社会公布。加强河道综合整治,完成流域内郭家冲水库等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二是着手治源,坚持治调并重。从严控制高污染高风险项目环境准入,坚决从源头上把关。开展了官庄水库周边金矿矿区及潘家冲铅锌矿区等矿山、渣场、尾矿库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加大矿山采选、冶炼、化工等重污染行业深度治理,提高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完善城镇和自然村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生活污水有效处理。推进水资源保护,加强水生态环境治理,对湘江保护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监管。三是着眼治本,坚持治防并进。进一步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全面开展城乡污水处理和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深入推广城乡环境同治和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进一步深化渌水沿江两岸土壤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加快构建污染追责体系,使用工程技术与制度控制双管齐下推进污染土地修复工作,努力改善沿江两岸土壤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宜居宜业醴陵的生态水平。
加快转型,加速绿色发展。第一,深化理念固“绿”。牢固树立“两型理念”,竭尽全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通过开展第二轮封山育林与实施工业“三废”和生活污水、垃圾的处置工程,筑牢“美丽醴陵”绿色生态屏障,让“绿色”成为醴陵打造发展升级版的“底色”。第二,推动产业转“绿”。着力构建陶瓷、花炮、玻璃、汽车、服饰等“5+X”多极支撑的绿色产业优化升级体系。陶瓷产业在重点建好醴陵陶瓷国际商贸城、中国陶瓷酒包装总部基地、釉下五彩园、建筑卫浴陶瓷园和电瓷电器园等基础上,形成全国日用瓷、电瓷、陶瓷酒瓶包装、工程瓷、艺术瓷5大生产基地。花炮产业整合湘赣两省边界的花炮产业资源,形成以烟花、鞭炮生产为核心,集花炮机械生产、花炮商贸、花炮物流于一体的绿色化花炮产业集群,并在无烟、无硫、无氯花炮上率先取得绿色转型突破。新材料产业紧紧依托醴陵经开区园区平台,创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以及新材料国家级测试认证中心等,促进新材料绿色集聚发展。第三,发展城镇壮“绿”。强化工业强市、城镇带动、环境保障三大战略支撑,坚持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两轮齐驱”,深度推进“产城融合”,开展门户开放、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醴陵等重大行动,融入长株潭,加快一体化,溯江而上,向东发展,推进新创业、建设新醴陵,将醴陵真正打造成富裕美丽幸福的湖南东大门、对接长江经济带的绿色生态前沿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