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石门通过争创国家级生态县打造美丽石门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3-05-02 14:58 信息来源:
  在湖南省西北部,有一方奇特的美丽山水。她处在世界物种最丰富的北纬30°线上,处在洞庭湖平原与武陵山区交汇地,处在长江三峡与张家界大风景区的过渡带。这里地形多样,林茂水裕,物产丰绕。大自然的美景给了她先天的妩媚与灵性。近些年来,这方土地的主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着力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同时,开始前所未有的声势浩大的国家级生态县创建。美在不断向往不断呵护不断创造中款款而来,一幅美丽山水、美丽田园、美丽城镇、美丽庄园的绚烂图景展布在辽阔的蓝天白云之下。
  这就是属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美丽石门,是在湖南省率先争创国家级生态县的美丽石门。
  美在向往
  石门县辖19个乡镇、6个农林场、336个行政村(居),总面积3973平方公里,总人口70万。大自然馈赠了石门原始的生态美丽。石门水资源是全国最丰富的县份之一。澧水横贯东西,渫水纵流南北,成百上千条溪流密布全境。境内多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壶瓶山,它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认定的中国具有全球意义的17个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也是石门生态最靓丽的名片。石门矿产资源丰富,农产品极具特色,是柑桔、茶叶产业大县。历史进入21世纪后,石门的主政者们开始“如何守护美丽,拓展美丽,永葆美丽”的大思考。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过程中,如不加强环境保护,就会“失去美”;如不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有“残缺美”;如不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完美统一,就是“低端美”。正在这当口,国家环保部启动了国家级县、乡(镇)、村生态创建活动。审时度势,一呼即应,石门县的主政者们敏锐地捕捉到一个信息:开展生态县创建活动是当前环境保护的“国家观念”与“地方观念”的有机契合,是一个时期一个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与“长远”利益的最佳选择。有鉴于此,县委、县政府把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组建创建指挥部,由县长任指挥长,县委副书记任常务副指挥长,为形成合力,“四大家”有12位县级领导任副指挥长。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并成为常设机构,由一名副指挥长兼任办公室主任。与此同时,各乡(镇、场)、村相应成立创建班子,党政“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县人大作出了在2015年达到国家级生态县标准的决议,县政协开展专题调研,提出了多措并举、加速建成生态县的建言。一系列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活动在城乡火热展开。围绕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美好家园的内容,一条条标语固定在村落边、要道旁、醒目处。一个个宣传栏建在乡、村部、集镇口和屋场间。县电台、广播电台、石门信息导报和政府网站纷纷开辟城乡创建宣传专栏。县创建办制作《给力生态石门》、《石门县生态文明行为规范》专题片,借送电影下乡活动,在全县各地巡回放映。县荆河剧团和一支支农民业余文工团,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到各地宣传演出。生态文明建设一呼百应,风生水起。国家环保局在考核验收时看到了石门人抓生态建设的坚定信心和坚实脚步,2004年批准石门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随后,按照“规划引领创建”的指导思想,县政府特聘湖南农业大学专家教授编制了《石门县国家级生态县建设规划》;后来,根据国家新的生态县建设标准,又对规划进行了修编;以此为依据,全县100%的乡(镇、场)和96%的行政村(居)都分别编制了生态建设规划。
  美在呵护
  大自然是收藏生态美的博物馆,但她没有围墙,极易受到极端物欲者的伤害。石门的主政者认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对自然生态的保护。近些年来,他们秉承“绿化、净化、美化、优化”自然环境的指导思想,加强了对山体、水体、植被、田园等大型生态物的保护。一是保护青山。由于历史的原因,石门的山林曾无可避免的遭受过上世纪中期“砍树炼钢”、“毁林开荒”和“卖树谋生”行为的破坏。以至和尚山、癞毛林随处可见。具有远见卓识的石门主政者看到了“越穷越砍,越砍越穷”的问题严重性,他们立志走出这个恶性循环的怪圈,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作出了“死封山林,还我青山”的决定。曾有县长担任第1号护林员的佳话。是时,石门成为全省全面封山禁伐第一县。近些年来,又采取退耕还林、人工造林、科技养林等措施,使森林面积不断扩大,森林郁闭度不断提升。如今的石门,无山不绿,无林不茂。占县域国土面积70.7%的森林覆盖率,使石门成为名副其实的“森林公园”,森林造就了石门“天然氧吧”。二是保护碧水。石门溪河成网,库塘密布。曾几何时,由于各类生产活动的无序扩张,使一些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保护水体清洁自然成为重要目标之一。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相继实施。关闭了所有对水体、大气有污染的小化工、小水泥、小煤窑、小砖厂等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投资上亿元,完成了多个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启动了雄黄矿砷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延伸了县城澧水防洪大堤;建成了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全面禁止在水库、池塘等水体投肥养殖和从事任何破坏性作业。如今的石门,溪河库塘无不水质优良。渫水成为全国黄金漂流水道之一,皂市和蒙泉等大中型水库,成为观水乐水的旅游胜地。三是保护田园。田园美,美在土壤肥沃,地力优良;美在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而田园之美源于对田园的善待。根据生产的不同条件、不同层级,石门县分区域推行少施或不施化肥、多施有机肥;全面开展生物、物理防治,少打或不打农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生产方式。农作物秸秆得到综合利用,废弃农膜一律回收,猪—沼—粮(果、菜)循环生产模式普遍推广,“清洁田园”成为广大农民的一种社会责任。目前,石门县有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面积116.7万亩,绿色食品认证面积22.7万亩,有机食品认证面积9890亩,“三品”认证产品75个。
  美在创造
  生态文明如何建设,就区域而言,既有共性,又有特性。近些年来,石门县依据县情,不断优化创建工作思路,探索创建工作方式,在把握既完成国家“规定动作”,又创新“自选动作”的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实行和正在实行“四化”。
  生态建设价值取向多元化。石门的主政者认为,对环境的“只取不予”,是“掠夺”。相反,唯环境保护而保护,“只予不取”,就会陷入“唯美主义”的误区。抓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受惠于经济发展,受惠于民生。他们力求找到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最佳结合点,双手捉住“两条鱼”,收获生态建设效益的最大值。既要“青山绿水”,又要“金山银水”的发展之路在创建中坦荡铺开。为了保护森林,石门县断然关闭了108家木炭窑,62家以林木为燃料的砖瓦窑,强行取缔了21家木材交易市场和67家非法木材加工厂。全县35.2万亩25度以上的坡耕地无条件全部退耕还林。思路决定出路,办法总比困难多。首先,仍在“林”字上找出路。在适应地区,大力发展经济林。全县形成了大面积的东南部丘陵地区的柑橘基地,中部山区的板栗、核桃等干果基地,西北高山区的茶叶基地。2011年,全县经济林产品收入达12亿元,农民人均经济林产品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7%。其次,在“山青水秀”中发展生态旅游。壶瓶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夹山国家森林公园、皂市水库和蒙泉水库,成为全国闻名的优质旅游品牌。不少因“封山育林”而失去原有行当的老板投身到生态旅游中;许多农民放下砍刀锄头,建起“农家乐”,改行当导游。全县每年接待中外游客在20万人次左右,年旅游总收入在2亿元以上。第三,发展劳务经济。该县把组织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作为“靠山不吃山”的曲线致富手段,每年外出务工人员达18万人,年劳务收入超过15亿元。第四,积极争取国家投入。近些年来,由于石门特殊的生态区位和在生态建设方面所做的贡献,国家通过多种途径给予了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自然保护区管理与建设、生态公益林保护等多种名目的生态补偿资金。
  生态建设“爱卫”运动前卫化。石门的主政者认为,对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一直开展的爱国卫生运动,要在继承中发展,在保持中创新。他们不断充实“爱卫”工作的内涵,扩展“爱卫”工作外延,在新的历史时期,把“爱卫”工作成效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入场券”。石门县规定,凡申报生态村,首先必须建成文明卫生村。他们树立起“大环境、大卫生”观,建立健全了覆盖全县各个角落的爱国卫生创建模式。首先是划分“县城、小集镇、农业村”三个板块,分类指导。对县城主要是解决生活垃圾、污水排放,园林绿化景观,大气、噪音污染等问题;对小集镇主要是解决街道硬化、绿化、净化、亮化等问题;对农业村主要是解决饮用水卫生、卫生厕所普及、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等问题。使用沼气、无害化厕所的农户达4.4万户。石门县城是湖南省最早获得“国家卫生县城”和“全国文明县城”称号的县城之一。曾两次出席全国爱卫创建经验交流会。他们在全国率先制订了《县级卫生小集镇标准》,得到环保、卫生专家的高度评价。在全县普遍实行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区别不同条件,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离县城较近的乡镇实行“户集—村收—乡运—县处理”;二是居住人群集中的山区实行“户集—村收—乡处理”;三是居住分散的山区推行以户为单位的分类、回收、填埋、焚烧处理。每年由各乡镇组织3次城乡环境大整治行动,调动千军万马对溪河边、库塘边、公路边、集镇边、屋场边的垃圾进行大清除。每季由各村组织农户卫生大检查,并将结果公诸于众。组建起一支稳定的城乡环卫队伍。各乡镇集镇和各行政村都配备了保洁员。各乡村主干道日常清扫开始享受城里街道的待遇。“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陈旧观念彻底摒除,一个个自来水厂有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全县“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都达到100%。清洁能源走入农家,全县使用电能的户达100%,使用液化气、沼气、太阳能的达53%。
  生态建设社会投入集约化。一是整合行政力。县直各行政、事业单位都有创建任务,48个部、办、局为县城乡创建指挥部成员单位。二是整合财力。生态建设是对大自然“取”与“予”的关系的一种调整,是改过来“只取不予”或“多取少予”为“少取多予”或“取予平衡”的一种举措。生态建设必然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石门县把生态建设与文明卫生创建、建整扶贫、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水土治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粮食产能建设、长江防护林带建设、旅游建设等属不同“线”或“块”管理的事项,实行宏观调控,统筹安排,避免重复建设和低效建设,确保一举多能、一举多效。石门县把这种作法叫“用生态节约的理念抓生态建设”。三是整合民力。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千家万户,必须全民参与。石门县重视和利用民众的力量,鼓励和引导群众投资投劳,形成创建工作的“群众运动”。各行政村依据“一事一议”的原则,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形成决议,多渠道筹集环保、卫生等公益事业经费,动员企业老板、在外工作的老乡及外出务工的成功人士捐款捐物给村环卫基金会,支援家乡生态建设。
  生态建设绩效管理制度化。石门县抓生态创建“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患“冷热病”,追求永续性。无论创建工作达到什么水平,县、乡、村三级创建工作班子不散、领导力量不减,各项措施不软。为健全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建立和严格了四项制度。一是严格干部考核制度。县对乡,在事项纷繁的县委年度岗评考核百分制中,生态创建占5分,并与干部评先评优、奖惩任免挂钩。能者勤者上,庸者懒者下,因创建有功被提拔重用的干部48人,因创建不力被免职的干部4人。重奖先进,仅2011年,县政府就拿出100万元奖励先进单位和个人。乡对村,联村国家干部为村创建指导员,并与村干部同奖同罚,凡生态创建未完成目标任务的一律不评先进。不少乡镇规定,凡连续三年生态村创建排在末尾三名的“第一责任人”予以诫勉谈话。二是严格村(居)民社会化管理制度。为增进群众参与创建的主体意识,行政村(居)普遍建立了《村规民约》,使每个村民知晓生态文明建设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普遍成立了环保、卫生协会,由热心公益事业、德高望重的人管理事务,执行《村规民约》,组织“五星农户”评选,管理和监督环卫基金的使用。三是严格检查督导制度。县对乡的大型检查每半年一次,乡对村的检查每季度一次。各乡镇还组建了一支由本乡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退休老干部、老党员等方面人士参加的生态文明建设社会监督队伍,经常请他们“品头论足”。四是严格申报预检制度。坚持不搞面子工程,不报虚假成绩,不搞滥竽充数。县创建指挥部每年都组织专家到乡、村预检,先后有79个生态产业支撑好、创建成绩突出的村,被推荐申报国家、省级生态村。还曾对一度工作相对落后的3个乡镇、场和68个村取消了当年申报资格。
  十多年的生态建设,起步源于追求,过程充满艰辛,成果已是瞩目。目前,石门县有94%的乡镇和67%的农林场获得省级生态乡镇命名或通过省级验收,其中有5个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命名,有11个通过国家级生态乡镇(场)考核验收,全县326个农业村已有301个获得市级以上生态村命名或通过考核验收,占总村数的92%,为跨入国家级生态县“门槛”打下了坚实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是美的事业,美是石门人永恒的追求。生态文明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石门人定将美丽的创造进行到底。
  美丽石门在建设,美丽石门入画来。
  
< img src=""/>

常德石门通过争创国家级生态县打造美丽石门

6724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