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峰:蓝山县基层林业工作站现代化治理的实践与思考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25-09-22 15:48 信息来源:

基层林业工作站是林业政策落地生根的关键环节,是守护森林资源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服务林农的“最后一公里”。面对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和林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基层林业工作站面临着管护范围扩大、技术要求提升、服务需求多元等新挑战。如何让这个“末梢神经”真正活起来、强起来,有效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提升工作效能,成为我们必须回答好的新课题。蓝山县立足实际,探索实施了“三维赋能”策略,在推动基层林业工作站现代化治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为破解难题提供了实践参考。

一、固本强基:筑牢履职尽责的坚实基础

打铁还须自身硬,基层林业工作站要有效发挥作用,离不开强有力的基础支撑。蓝山县通过理顺体制、改善设施、建强队伍“三管齐下”,着力解决长期制约基层林业工作站发展的瓶颈问题。一是垂直管理体制的稳定性保障。在机构改革的背景下,基层林业工作站的管理体制往往面临调整风险,导致政令不畅、资源分散。蓝山县坚持将基层林业工作站定位为县林业局垂直管理派驻机构,这一制度设计从根本上保障了林业管理体系的统一性与权威性。垂直管理模式通过减少层级梗阻,实现了政策执行的“一竿子插到底”,同时促进了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统筹调配。截至目前,蓝山县基层林业工作站编制总数从75名增至98名,编制扩容不仅缓解了基层人手不足的困境,更通过编制稳定性增强了队伍的职业认同感,为基层林业工作提供了持续的组织保障。二是基础设施的标准化升级。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基层林业工作站履职能力的重要瓶颈。蓝山县抢抓国家标准化林业站建设机遇,并将全县9个林业站纳入标准化建设项目库。标准化建设不仅能改善办公条件,还可更通过配备专业设备提升技术服务能力,使基层林业工作站从传统的“办公点”转型为集资源监测、技术指导、便民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平台。这种基础设施的升级,为基层林业工作的现代化转型奠定了物质基础。三是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培育。人才短缺与专业能力不足是基层林业工作的普遍短板。蓝山县采取“引育并重”的人才策略,一方面通过人才引进、招考等方式,快速补充专业力量(近年来成功引进硕士7名、本科4名,公开招考、政策性安置等渠道补充10名),另一方面实施林业特岗生定向培养计划,从长远解决人才断层问题(2023年起启动实施林业特岗生定向培养计划,已签约培养20人)。同时,通过常态化业务培训提升现有队伍素质,形成“引进-培养-提升”的人才闭环。这种人才策略既解决了当下技术需求,又构建了可持续的人才梯队,为基层林业工作提供了智力支撑。

二、机制创新:激发干事创业的内生活力

好的机制是提升效能的关键。我们着力在责任落实、技术支撑、部门协同等关键环节创新机制,有效破解了责任虚化、能力不足、执行乏力等问题。一是推行网格管理,压实管护责任。林长制全面推行后,如何把管护责任真正落到山头地块、落到具体人头上,是核心任务。网格化管理就是把管护区域和责任细化分解、明确到人,变“大家管”为“专人管”,解决了责任不清、推诿扯皮的老问题。我们建立了“乡级林长+林业站+护林员”三级联动网格体系,将全县林区精准划分为318个网格,每个网格责任明确到具体护林员,形成了“全域覆盖、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严密管护网络。责任清晰了,护林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上来了,巡护率从原来的83%提高到90%以上,2024年盗伐林木案件同比下降了67%,森林资源保护效果显著增强。二是推动技术下沉,强化服务能力。基层林业工作站普遍面临专业要求高与技术力量弱的矛盾。我们建立了县局技术力量与基层站点的“双向流动”机制:一方面,近五年选派了10余名县局的年轻技术骨干下沉到基层站挂职锻炼,既支援了基层,也培养了干部;另一方面,统筹调配县局专家和技术人员,常态化到各站点开展技术指导和支援(累计超过300人次)。同时,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形成了“干部下沉、技术支援、常态培训”三位一体的技术赋能体系。这个机制既快速补齐了基层的技术短板,特别是在病虫害防治、科学造林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县局技术人员深入了解基层、增长才干搭建了平台。三是站办一体,提升执行效率。基层林业工作站作为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其与林长办的协同程度直接影响治理效果。我们创新推行“站办一体化”运行模式,将基层林业工作站管理深度融入林长制工作体系,实现“同部署、同落实”的协同机制。这种融合打破了部门间的“篱笆墙”,把林业站身处一线的“前沿哨”优势和林长办统筹协调的功能紧密结合,确保了林长制各项决策部署从“最先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的贯通。实践证明,“站办一体”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更强化了基层林业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

三、聚焦主业:彰显治理效能的实践成果

基层林业工作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服务林农的实效和生态保护的成效上。蓝山县基层林业工作站通过聚焦主责主业,将打下的基础和创新的机制,实实在在转化为看得见的工作成果。一是服务林农更加高效便捷。服务林农是林业站的根本属性。坚持以林农需求为导向,优化服务流程。2024年,各林业站高效办理林木采伐申请报批手续840份,成功调解林地权属纠纷7起,协助办理各类林地手续236宗,提供政策技术咨询180余次。这些实实在在的服务,解决了林农生产经营中的难题,规范便捷的服务也让林农对林业政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同。林业站的角色,正从单纯的“管理者”向贴心的“服务者”转变,林政关系更加和谐。二是生态保护屏障更加牢固。生态保护是林业站的核心使命。聚焦候鸟保护、松材线虫病防控、森林防火、打击涉林违法行为等重点,采取精准有力的措施。特别在候鸟保护方面,实现了“三无一杜绝”的目标。这些成绩充分说明,通过机制创新和责任压实,基层林业工作站真正成为了森林资源的“守护者”和生态安全的“坚强屏障”。三是绿色发展动能更加强劲。基层林业工作既要守牢生态红线,也要服务发展大局。积极推动造林绿化、特色产业、生态廊道建设,努力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间找到最佳结合点。同时,通过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等工作,将工作内涵从传统的资源管护拓展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现了新时代林业工作的多元价值。

蓝山县的实践探索表明,推进基层林业工作站现代化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打好“强基础、优机制、精主业”的组合拳,才能有效激活这个“末梢神经”。垂直管理是根本保障。稳定的管理体制是顺畅运行的前提,它保障了资源统筹和政令畅通,为基层工作提供了“定心丸”。网格与融合是关键抓手。网格化管理压实了“最后一米”的责任,“站办一体”则打通了执行的“中梗阻”,两者共同发力提升了治理的精度和效率。人才技术是核心驱动。既要“引进来”补充专业力量,更要“沉下去”培养本土骨干,形成人才技术的“双轮驱动”,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动力。人民满意是价值标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看是否方便了林农、保护了生态。只有把服务林农的成效、生态保护的成果作为衡量标准,治理效能才算真正落了地。未来基层林业治理现代化的推进,还需在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管理服务效能、探索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共治等方面持续深化探索,不断激发基层林业工作站的活力与创造力,为守护绿水青山、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王峰:蓝山县基层林业工作站现代化治理的实践与思考

33809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