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平庆:油茶小黄姜,汝城绿色宝
油茶产业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2016年,油茶被列为国家大宗油料作物,担负着维护国家油料质量和安全的使命。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林草局等10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科学利用林地资源促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到2025年新增或改造木本粮油经济林5000万亩,总面积保持在3亿亩以上。2022年,国家林草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加快油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2023年至2025年三年内达到新增油茶林1917万亩、改造低产林1275.9万亩等一系列发展目标。
油茶产业是一项前期投资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但具有收益周期长、经济效益大、增产潜力大等优良特性的绿色产业。油茶的生长周期长,一般需要4-5年才能挂果,到盛产期则要长达7年之久。早期油茶建设发展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根据实地调查,新造油茶林亩均投资需3500元左右,含前期的整地、造林以及后期的维护、病虫害防治等。由于种植农户本身就没有过多的经济收入和流入资金,且目前政策对新造油茶林的补贴经费不足,仅为1000元每亩,因此无法长期为该产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持续培育资金,严重制约了油茶产业的发展。
汝城县是湖南省小黄姜种植面积、产量最大的县,种植历史悠久,有上百年的种植记载。经过多年的摸索,种姜技术已日臻成熟,是从山区发展起来的特色产业。然而小黄姜在同一地点连续种植多年会导致土壤疲劳,影响黄姜的生长和品质。此外,连续种植还会增加病虫害的风险,给小黄姜的生长和品质带来不利影响。因此,黄姜的种植地点需每年更换一次,这制约着小黄姜产业的健康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林下绿色、有机、原生态的食品、药品逐渐被重视,林下经济已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发展方向。当下,油茶林下套种经济作物已有许多成功先例,如油茶与西瓜、油茶与粮食作物,还有油茶与中药材等。在这一模式下,油茶树作为主要作物种植,而林下空地则用于种植其他农作物,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土地资源的效益,还可以减少土壤侵蚀、改善生态环境。该经营模式中不同作物之间的互补性可以减轻单一农业活动所面临的风险,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稳定性。
为填补油茶挂果前的空档期,2023年汝城县林业局采取了油茶套种小黄姜的种植模式,使得油茶与小黄姜的产业发展趋势总体向好。但在实际的种植过程中,油茶套种小黄姜时需要注意立地条件、种植时间、种植方法、根系隔离、密度调控以及光照调节等关键因素:
油茶林的立地条件与小黄姜种植的适应性相似,适宜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且要求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的气温在15℃-28℃之间,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
在油茶新造林套种小黄姜时,油茶造林时间应选择在1-3月,在定植过程中,尤其要避免损伤油茶幼树的枝条,以免影响油茶生长。油茶林定植完成后立即种植小黄姜,以耕代抚,降低油茶幼林经营成本。
为了保障油茶和小黄姜的生长发育,小黄姜采用开沟种植法。种植前将基肥撒于地表,翻耕25cm以上,在种植沟一侧10cm处每亩施生物有机肥400kg和复合肥20kg,肥土混匀,再按行距60cm和株距20cm摆放姜种,最后覆盖土壤。播种后要保持土壤湿润,促进小黄姜的发芽和生长。
为了减少油茶与小黄姜的根系竞争,可在油茶树干外围100cm处预埋高约50cm的植物根系隔根带,以阻断油茶的侧根向外扩展,为小黄姜的根系留出足够的空间和养分。
为了充分利用油茶林下的空间资源,需要根据油茶林的郁闭度和光照条件确定黄精的种植密度。一般来说,油茶林的郁闭度越高,林下的光照越弱,小黄姜的种植密度就应该越低,反之亦然。
为了保证小黄姜的光合作用和品质,在生姜出苗率达50%时,需在油茶树下设置遮阳网或遮光布,以调节林下的光照强度和光周期。同时,根据季节和天气的变化,适时调整遮阳网或遮光布的密度和覆盖范围,使林下的光照条件符合小黄姜的生长需求。
油茶套种小黄姜,需要除草、施肥,既阻止杂草生长、改良土壤肥力,又极大地促进了油茶的生长,还减少了农户对油茶林和小黄姜后期管护的工作量。同时,小黄姜的根系能够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油茶的根系,增强油茶的抗逆性。农户通过油茶套种小黄姜,可以实现油茶林下的“双收”,既有油茶的长期收益,又有小黄姜的短期收益。据实地走访,其每亩可为农户增加收入11000元左右,实现了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多管齐下的发展目标。促进油茶和小黄姜的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造油茶和小黄姜知名品牌,并开拓国内外市场,提升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油茶林下套种小黄姜对于汝城县实现林地增产、林业增效、林农增收等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目前汝城县油茶套种小黄姜仍面临一些困难,但通过土壤改良、光照调节、水分管理、良种选育、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可最大限度地优化油茶与小黄姜的生长环境,促进汝城县油茶与小黄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