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仕敏:龙山县油茶产业发展的成效与困境思考
油茶是中国特有的木本油料作物。茶油具有营养和保健双重价值,是联合国粮农组织重点推广的健康高级食用油。我县根据国家加强粮油安全发展战略,高瞻远瞩,长远谋划,将油茶纳入县四大支柱产业(百合、柑橘、茶叶、油茶);创造性地将油茶发展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相结合,列为乡村振兴产业;开创了村集体专业合作社为实施主体、农户土地入股、整村统一推进、收益比例分成的发展模式,探索出了村集体、村民双盈且极大地保障了村民收益的油茶产业开发路径。
一、油茶产业发展规模及成效
2018年开始我县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先后出台了《龙山县油茶产业建设实施方案》《龙山县2021年度油茶产业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全县新造油茶林9.09523万亩(2018年1.63343万亩、2019年7.18123万亩、2021年0.28057万亩),改良老油茶林1802亩,涉及19个乡镇(街道)152个行政村。2024年我县油茶林总面积达22万亩,茶油年产量达到780吨,随着新造油茶林逐步进入盛果期,茶油产量将逐年增加。
全县成立村集体油茶专业合作社152家,整合分户承包经营的碎片化土地,整村推进,集中开发。扶持兴办了小山村茶油加工厂、天宏家庭农场加工厂、刘洋合作社茶油加工厂、黄军合作社茶油加工厂、魏鹏合作社油茶加工厂等5个油茶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提升茶籽的附加值。我县油茶产业发展基本形成了土地集约化、产业规模化、生产链条化。
二、油茶产业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规范推进模式。《龙山县油茶产业建设实施方案》规范明确了项目乡镇(街道)是油茶产业建设的责任主体;要求以村(社区)成立油茶专业合作社,形成“统一规划、统一培管、统一经营”的发展模式;倡导农户土地入股、收益比例分成(纯利润按2:8与村集体分成)、村民全程监督的收益分配模式。既保障了我县油茶产业建设的规模和成效,又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农户土地收益,还适当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二)保障前期投入。县政府筹集整合乡村振兴衔接资金、长沙对口帮扶资金、产业发展贷款等,按每亩2000元的标准保障了新造油茶林前五年建设资金,其中苗木费400元(含第1、2年补植苗木费),肥料费200元,合作社管理费100元,栽植(补植)及抚育劳务资金1300元。产业资金按年度发放,栽植合格发放第一次栽植劳务费200元/亩;第一年夏秋两次抚育、冬季补植验收合格后发放第二次劳务费300元/亩(补植资金100元、抚育资金200元);第二至第五年夏秋两次抚育验收合格各发放抚育劳务资金200元/(亩·年)。专业合作社100元/亩的管理费用按第一年30元/亩,第二至四年20元/(亩·年),第五年10元/亩的标准,每年按验收合格情况发放。基本保障了油茶产业发展前五年的建设资金,确保油茶产业能挂果、有收益。
(三)严格项目管理。县政府成立了油茶产业办(设在县林业局),负责我县油茶产业建设的日常管理和技术指导。县油茶办和林业局技术员从项目建设规划到抚育补植验收,从修枝整形到施肥培育都严格把关,逐地块验收,按验收合格面积组织报账。同时压实了乡镇油茶产业建设的主体责任,确保油茶产业建设成效。受2022年罕见恶劣干旱天气影响,我县油茶造林保存率合格面积下降到61000亩,受益面积58000亩,老林改良成功面积1800亩。
(四)强化技术支撑。一是邀请专家授课。国家油茶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永忠博士应邀给专业技术员、合作社管理人员进行了油茶专业技术培训;州油茶办、州林业科技研究所何钢高级工程师应邀来我县到农车乡正河村、召市镇桐堡村、桂塘镇桂塘社区现场培训指导油茶培管技术。二是县林业技术员深入山头地块指导油茶培管工作。在油茶培管过程中,林业局每年组织技术员到山头、到地块,指导油茶抚育、施肥、整形修剪等培管作业。三是选择优良品种。根据我县山区、海拔、土壤等因素选定“湘林”品系(湘林1号、湘林63号、湘林210号)为我县油茶开发的主要品种。四是培育本土良种。2021年我县选优了9株本土油茶树进行品种培优,并在洛塔乡热家村田宏生态农场海拔860米的地点建设了产品测定林,培育高海拔山区优良品种,拓展油茶发展空间。我县基本形成了“专家+技术员+合作社+优良品种”的油茶技术网络。
(五)突出示范引领。我县在召市、桂塘、农车、洗洛等乡镇规划了1.2万亩油茶示范基地,开展抚育、施肥、补植、修剪等标准化培管工作,打造我县油茶高产示范基地。农车镇正河村、桂塘镇桂塘村的油茶基地已成为我县油茶产业的榜样林。在洛塔乡海拔1000米以上规划了300亩低产林,进行改品提升,探索挖掘较高海拔油茶良种,拓展油茶在山区发展范围。
三、油茶产业发展的困境分析
(一)产业发展空间受限。我县林地面积372.6万亩,有林地287.6万亩,宜林地(疏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15万亩(海拔多数在1000米以上)。根据现行林地管理政策,禁止占用天然林地、生态公益林中的有林地、自然保护地、Ⅰ级保护林地,加之耕地全面禁止非粮化和耕地后备资源储备规划,油茶产业发展用地受到了限制。
(二)后续建设资金不足。我县虽保障了油茶产业建设前五年建设资金。但由于气候、土壤、培管等因素,我县新造的油茶林在第六年没有按预期挂果或挂果较少,仅凭初果期收益无法保障油茶产业培管费用。我们对我县油茶产业培管成效最好的正河村七年的油茶林进行了测算:亩产茶油不足5斤,市场价格80元/斤,每亩收入最多400元。标准化培管支出需700元/亩(肥料150元/亩,除草、施肥、采收用工550元)。新造油茶林在第七年每亩还需要投入300元左右。我县已有部分油茶林因缺少培管资金放弃了管理。
(三)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一是油茶低产林面积大。全县油茶疏残老林0.5万亩,新造油茶林因培管等原因有2万余亩也成了低效林,占县油茶林的15%。二是油茶科研开展不够。因科研人员、经费、基地、设施等限制,我县油茶科研严重滞后。曾在洛塔乡田宏生态农场建设的产品测定林,由于基地、经费等原因于2023年研究中断。国家油茶研究院将我县优选的9个品种测定林转移他县。三是乡镇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由于缺乏技术人员、管护力量,乡镇落实建设主体责任不到位,存在茶叶、烤烟、百合、畜牧等挤占或毁损油茶林情况。四是专业合作社运行困难。村集体的油茶专业合作社是油茶产业管理机构,收入来源单一(仅县财政拨付的油茶产业发展资金),资金运转困难,合同管理不到位,村民提早抢摘茶果,造成茶籽出油率低且油质不好。经调查,全县有20%的油茶专业合作社停止运行。
(四)产业链条延伸不够。一是加工方式落后。随着油茶产业的兴起,我县新建了小山村等一批油茶加工厂(作坊),但都是压榨式粗加工(没有精炼茶油、茶粕、茶皂素等),缺乏深加工技术和设备,没有精深加工产品,综合附加值低。二是销售渠道不畅。产品销售渠道单一,仅依靠本地市场散卖,既没有进入大型超市,也没有开发网络销售渠道。三是品牌效应不强。我县的油茶产业县委、县政府已轰轰烈烈地推进了七年,成立了上百个油茶合作社,加工企业也超过十家,但还没有一个成型的、响亮的油茶品牌。
四、走出油茶发展困境的路径探索
我县油茶发展虽已初具规模,但要实现产业长久收益,走出发展困境,提出如下探索路径:
(一)进一步加大示范基地建设引领。进一步加强示范基地(包括配套设施)建设,打造标准化、规范化、产业化的示范基地,增强油茶在极端天气的生存保障,引领全县油茶产业发展。
(二)进一步发展复合型经营模式。鼓励油茶基地科学合理套种农作物,发展林药、林菌等林下经济,以短养长,长短结合,提高油茶基地综合效益,增加合作社收入,解决油茶后期培管投入资金不足。可以推广我县农发集团租赁有林地开展林下种植的模式。
(三)进一步拓展油茶建设资金渠道。结合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议引进有实力的企业或个人,以合作社管理范围和开发合同为基础,流转油茶林地,加速我县油茶产业建设规模化、规范化,确保油茶开发能收益,农户有分成。
(四)进一步培植茶油产业链。引进加工企业,整合县内加工资源,提升油茶加工工艺,改良茶油品质,打造我县油茶品牌,扩展销售渠道,增加油茶产业的附加值。
(五)进一步培育本土良种。继续培育我县选优的9个油茶品种,利用现有的油茶林地,选择海拔相对高的区域重建产品测定林,培植本土油茶良种,为山区油茶发展破局。
(六)进一步强化技术保障。结合科技下乡活动、乡村振兴工作选派林业技术员长期固定到乡镇(街道)负责油茶产业发展技术指导,并建立年度成效评价机制。
(七)进一步落实乡镇(街道)主体责任。将油茶产业纳入乡镇(街道)年度绩效考核,夯实项目乡镇(街道)产业建设的主体责任,进一步加大油茶产业管护力度,强化管护措施,提高培管技术水平,确保油茶早见成效。
(八)进一步健全成效督查机制。按照《龙山县油茶产业建设实施方案》,结合审计指出的油茶问题整改工作,对不适宜发展油茶的地块(如较高海拔、土层贫瘠地块)不再纳入油茶产业发展范围;已纳入油茶细化调查的面积,按年度开展成效督查,对管理不善,收益不好的地块,按乡镇进行通报并督促整改,确保产业收益,国家投资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