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定保:汉寿县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索与实践思考
油茶作为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作物,是保障国家粮油安全的战略资源,更是山区群众的“铁杆庄稼”。汉寿县立足油茶林资源禀赋,将油茶产业作为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的关键抓手,初步实现从传统种植向现代化产业的转型升级。
一、发展基础与现状
我县油茶资源禀赋突出,发展基础逐步夯实。截至2024年底,全县拥有油茶林面积33.49万亩,其中新造良种油茶林10.39万亩,老油茶林23.1万亩。2024年实现油茶鲜果产量4.34万吨、茶籽产量1.09万吨、茶油产量0.27万吨,油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5.44亿元。
在产业发展方面,我们重点推进了以下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1.经营模式创新。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有效整合了分散经营资源,新造林良种率提升至92%,为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2.科技应用与机械化。我县现有常德市达瑞丰油茶开发有限公司(达瑞丰)、湖南省龙灵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龙灵)、湖南天福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天福)、常德信军绿色农牧发展有限公司(信军)等4家企业实现了智能水肥一体化应用。其中,达瑞丰公司率先实现了全基地智能化管理。汉寿县绿茵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绿茵)成功应用山地自走式采收机械,显著降低了采收环节的人工成本依赖。这标志着产业在智能化、机械化方面迈出坚实步伐。
3.加工能力提升。依托达瑞丰、龙灵、天福、绿茵等4家具备油茶果籽加工能力的企业,配套建设了烘干、脱壳、筛选等设备,鲜果处理效率得到提升,初步形成了区域性的油茶加工集聚点。同时,企业开始探索茶枯饼等副产物加工利用(如有机肥),延伸产业链条。
4.科技与人才支撑。积极推动企业与湖南省林业科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围绕良种选育、栽培技术、精深加工等开展研究。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每年邀请专家开展理论培训2次、现场教学1次,年均覆盖林农500人次;组织技术骨干参加省级培训,累计达10人次。
5.政策与金融保障。制定实施《汉寿县油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规划(2023-2025年)》,明确用地保障等扶持政策。2023-2024年累计争取上级资金2700万元。2024年我县成功入围“湖南省茶油大县”。创新推出“油茶贷”低息贴息贷款产品,有效缓解了经营主体融资难题。
6.联农带农与绿色发展。推行“土地入股+保底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年均增收约8000元。探索林下套种、养殖等复合经营模式,初步形成生态循环,农药使用量显著减少(试点区域减少70%)。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短板和瓶颈:
1.品牌影响力弱,市场开拓不足。虽然培育了“达瑞丰”、“湘林1号”、“朗州”、“巧湘农”等区域品牌,但整体品牌知名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茶油产品主要在本县及周边地区销售,外地市场拓展有限,线上销售占比不足15%,品牌溢价能力低。
2.产业链条不完善,精深加工短板突出。产业链各环节衔接不够紧密。现有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初加工(榨取毛油)环节,精深加工能力严重不足。在茶皂素提取、化妆品基料、茶枯茶壳高值化利用等高附加值领域尚未实现规模化生产,副产物综合利用率有待大幅提升,产业整体效益未达最优。
3.科技支撑有待加强,人才队伍需壮大。虽然建立了产学研合作,但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效率和速度仍需提高。基层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有待完善,掌握先进适用技术的“土专家”数量不足,面向广大林农的技术培训覆盖面、针对性和实操性仍需加强。良种良法配套、如低温冷榨、分子蒸馏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深度广度不够。
4.基础设施与机械化水平不均衡。油茶林区,特别是老油茶林区,基础设施(道路、水利)相对薄弱。虽然部分企业在智能化、机械化方面走在前列,但全县整体机械化水平,尤其是在采收环节,仍然较低,人工成本高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三、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与举措
针对上述问题,立足汉寿实际,未来一个时期,我们将重点实施以下举措,全力推动油茶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1.强基础,提升种植环节质量效益。一是实施高标准基地建设。锚定目标,到2028年底,建成省级高标准油茶基地0.7万亩、县级高标准油茶基地2.8万亩,力争盛果期亩产茶油达到40公斤;完成6.9万亩低效林改造,推动改造后亩产油提升至20公斤左右,实现“老林焕新、新林增效”。二是强化良种良法推广。持续推进品种改良,建设良种繁育基地,重点推广“湘林210”、“三华”等高产稳产品种,确保新造林良种率达95%以上。深化“良种+良法”模式,加强配套栽培技术指导,力争新造林亩产油提升至30公斤。
2.补短板,突破加工环节价值瓶颈。一是优化加工布局提升产能。按照“一镇一中心”的布局思路,规划在龙潭桥镇、军山铺镇新建2个现代化小型加工中心,配套冷榨、精炼等核心生产线。在现有加工企业中大力推广低温冷榨、分子蒸馏等先进技术,确保产品品质达标率100%。二是大力发展精深加工。集中力量在茶皂素提取、化妆品级茶油基料等高端应用领域实现技术突破。重点支持茶枯饼、茶壳等副产物的高值化、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与应用,致力提升综合利用率。重点培育龙头企业,鼓励年加工能力2000吨以上的企业建设精深加工生产线,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延伸。
3.拓市场,增强品牌影响与渠道能力。一是打造品牌矩阵。在巩固提升“达瑞丰”、“湘林1号”等现有品牌基础上,整合资源,重点培育和推广“常乐”、“信军”、“半坡”三个具有市场潜力的新兴品牌,形成层次分明、优势互补的品牌体系。每年组织企业参加1-2场国家级或省级重点展会,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拓展多元销售渠道。依托我县现有购销信息平台,大力推广本土茶油产品,力争将线上销售占比提升至20%以上。鼓励本地茶油品牌入驻商超,上架“汉寿茶油”,拓宽线下销售渠道。
4.促融合,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一是深化产业融合。在基础条件较好的区域,选取1-2个基地开展“油茶+乡村旅游”融合试点,建设林下经济综合示范园,开发油茶采摘、传统榨油工艺体验等特色文旅项目。二是推广绿色循环模式。全域推广“以种促养、以养肥林”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鼓励经营主体在油茶林下科学套种适宜草本植物、适度发展生态养殖(家禽等),持续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5.重科技,强化人才与装备支撑。一是推动科技下沉与成果转化。深化与湖南省林科院、中南林科大等机构的战略合作,加速“湘林210”、“三华”等高产良种及配套技术的示范推广。强化“人才下沉”服务,增加专家、县级技术人才现场指导频次,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操性。加大力度培养掌握先进适用技术的“土专家”,壮大基层技术推广力量。二是提升机械化智能化水平。总结推广达瑞丰(智能化管理)、绿茵(山地采收)的经验做法,组织相关企业现场观摩学习。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宜机化改造,推广应用采收机、除草机等适用机械,扩大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覆盖面,着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四、强化保障,凝聚发展合力
实现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强有力的保障措施和多部门协同发力:
1.强化政策延续与精准扶持。坚决落实《汉寿县油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规划(2023-2025年)》既定政策,保障产业发展合理用地需求。对成功创建市级、省级、国家级龙头企业的,在项目安排、资金扶持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
2.加大资金投入与整合力度。积极向上争取油茶产业相关专项资金,确保资金精准用于低效林改造、抚育管理、良种推广、技术培训等关键环节。引导金融机构扩大“油茶贷”规模和覆盖面,有效吸引社会资本投入。
3.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巩固和完善“土地入股+保底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模式,让农户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稳定实现户均增收目标,使油茶产业真正成为富民产业。
4.健全协同推进机制。加强林业、发改、财政、农业农村、科技、市场监管、文旅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共同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规划、用地、资金、技术、市场、品牌等难题。
推动汉寿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使命光荣,任务艰巨。我们将继续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重要指引,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关键环节,狠抓措施落实,奋力谱写汉寿油茶产业“量质齐升、绿富同兴”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