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东雷:津市市树牢绿色生态发展理念 推深做实林长制 全力建设和美家园
近年来,津市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保护、科学规划,以林长制为抓手,创新林业保护发展机制,着力将林业产业打造成为农民增收致富、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实现生态优良、群众受益、社会多赢的良好效果。目前,津市林地面积达21.939万亩,较“二调”数据增加5.2万亩;湿地保护率达7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毛里湖国家湿地公园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推荐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总投资1.7亿元、占地1060亩的津市市植物园(茶油灵犀庄园)成为常德市唯一的县级植物园,涵盖1020种水生植物的种质基因库。“我为乡村振兴添色彩,造林绿化美化三年行动”工作经验先后被《人民日报》《中国绿色时报》推介。
一、坚持强化绿色生态大管理,全面落实林长制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部署,坚持绿色生态新发展理念,狠抓林长制工作落实,实现林长制工作由“全面建立”向“全面见效”转变。
1.强化组织管理。成立以市委书记、市长双林长,市委、市政府、人大、政协相关领导任副林长的林长制工作委员会,明确25家成员单位职责。组建“四员”队伍(监管员、执法员、科技员、护林员),设立5支专业队、63支森林扑火队。落实年度20万元林长制工作经费,护林员全部纳入公益性岗位,保障待遇。各级林长累计巡林3000余人次,解决327个问题,护林员出勤率超95%,居常德市首位。出台《津市市总林长令制度》《津市市市级林长会议制度》等八项制度,纳入年度绩效考核。
2.加强资源管理。严格森林执法与野生动物保护,近三年立案查处21件违法案件(含4宗刑事案件)。境内现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种(如黑鹳)、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7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1种(银杏)、国家二级保护植物5种。
3.加强防火管理。落实“五包责任制”(领导干部包片、镇街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组长包户、护林员包山头)。
组建专业扑火队伍,配备风力灭火机、高压水泵等设备。
修建防火隔离带102条(总长55公里),完成1.87万座坟墓“剃光头”工程。
二、着力构建绿色生态大规划,努力绘就美景图
津市市以全局视角推进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规划“四季有鲜花、四季有水果、四季有色彩”的生态图景。
1.描绘生态蓝图。制定“三区三线”总体规划(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完成毛里湖国家湿地公园、嘉山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发展规划。
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生物防火林带规划,强化生态保护与利用统筹。
2.制定造林规划。规划9.1万亩绿化空间,通过实施“美丽庭院示范户建设、集中植树造林、道路及公共区域补色彩”三大行动。通过实施美丽庭院示范户建设、集中植树造林行动、道路及公共区域补色彩三大行动。全市完成集中造林2万亩、美丽庭院示范户1万多户、公共区域及公路行道补植52785.98亩,全市美丽庭院示范户在95%以上;创建集中义务植树示范点12个、美丽屋场示范点51个,涌现20个百亩以上造林大户。
3.统一庭院美化。以镇街为单位,制定“一镇(街)一方案、一主打色彩、一主打树种”的规划模式。推广“茶梅+日本红枫+银杏”“红叶碧桃+枫香+木芙蓉”等15种花树组合,供镇街及农户参考选用。
三、坚决实施绿色生态大保护,全力打造低碳城
1.湿地保护工程。先后投入15亿元推进毛里湖湿地治理,实施“拆拦网、退塘还湿、生态涵养林建设”等行动。湿地水质由劣Ⅴ类提升至Ⅲ类,一级水源保护区达Ⅱ类;冬候鸟种群达169种,数量超2万只(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中华秋沙鸭等)。
2.生态补偿工程。建立洞庭湖流域湿地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分解任务至相关部门,落实财政引导的多元化资金保障。推行“林长+检察长+警长”协作机制,强化行刑衔接与公益诉讼;将野生动物致害损失纳入保险范畴。
3.林业碳汇工程。与绿色发展基金、常德城投合作推进林业碳汇项目,实施森林精准提质工程。完成2万亩国家储备林建设,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四、加快发展绿色生态大经济,持续提升幸福感
1.科技赋能林业。引进湖南省林业科学院专家团队及长沙惠瑞生物有限公司,推广“千吨级全程低温萃取技术”,提升林产品附加值。
2.产业助农增收。发展油茶庭院经济,调整4100亩公益林用于油茶种植,带动贫困群众脱贫。激活五凤杨梅、药山镇苗木花卉等特色产业,推动村集体经济与农民收入增长。
3.文旅融合发展。毛里湖景区、药山景区获评3A级景区,半岛农庄、绿岛蓝湾成网红打卡地。青苗社区入选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点,钟灵村获国家“一村一品”示范村称号,年均吸引游客30万人次,带动周边群众人均增收1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