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生:深耕林长“责任田” 撬动青山“聚宝盆”——林长制改革激活生态价值转换新动能
沅陵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森林覆盖率76.2%、林地面积730万亩、森林活立木蓄积量0.31亿立方米,林地面积及森林活立木蓄积量均居全省首位。县内有借母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五强溪国家湿地公园、沅陵国家森林公园三张国家级“生态名片”。依托深厚的生态底蕴,沅陵县以“两山”理念为指引,以林长制为抓手,通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生态资源转化体系,不断探索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一、压责任、强治理,筑牢林长制实施基础
(一)筑牢生态基底,夯实绿色发展根基。一是以林长制为引领,构建全域森林资源管护新格局。沅陵县委、县政府对林长制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多措并举强化林业工作各项保障。在全省取消公益林、天然林管护工作经费的情况下,根据县域实际情况,继续保留原有网格,由县财政统筹资金聘请了330名公益林、天保林护林员。按照“三个不变”的模式(即工作人员不变、工作责任不变、办公场所不变),持续推动乡镇林业站基层能力建设迈向新台阶。激励护林员积极参与林业产业项目建设,并给予政策扶持,实现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与护林员增收增效。二是坚持“三绿”并举,打造国土绿化提质增效新样板。严格规范林木采伐,制定《沅陵县林木采伐管理意见》,加强和规范全县的林木采伐管理,实施林木采伐审批的全过程跟踪监督,确保监管责任能落实、有成效,全面提升森林资源管理水平。构建“林长+”协作机制,在工作联动、信息共享、产业发展、法律监督、执法力度等方面加强协作。通过屋场会、下乡宣传、敲门行动等多种方式开展林业生态保护、森林防灭火、古树名木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法治宣传活动。加大重点区域监管力度,对全县的名优野生树种和重点野生动物迁徙地进行普查并设定保护点,完善人防与技防监管措施,有效推进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工作。三是创新“林电共建”,筑牢森林防火安全屏障新模式。实施高压线下通道治理结合油茶种植,有效化解电力线树矛盾,实现防火营收。实现重点乡镇与林区的森林防火宣传全覆盖,在全市率先完成两年行动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债项目建设任务。强化应急队伍建设,扎实开展县、乡、村三级演练,每个行政村全年均开展2次以上演练活动。严格落实森林火情核处“131”工作机制,在省林业局奖励100元基础上,县林业局再追加每人每次100元的奖补,进一步赋能基层,充分激发护林员早期核处火情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131”机制落地见效。
(二)聚焦产业富民,激活生态经济潜能。沅陵县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以林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通过“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路径,推动中药材、油茶、竹产业等全链条发展,探索生态价值高效转化模式。一是壮大林下经济全链条,书写兴林惠民富民新答卷。打造道地药材产业高地。全县形成18.93万亩中药材种植规模,其中黄柏14.04万亩,被中国林学会认定为“中国黄柏之乡”。创新构建“黄柏+多元药材”立体种植体系,通过“1+N”林药套种模式,以黄柏为主导,套种黄精、石菖蒲等短周期药材,形成万亩示范基地5个,建成清浪天湖池、麻溪铺洪山界等千亩生态药场。培育市级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3家,规划建设中药材加工及集散大健康产业园,推动武陵山片区最大中药材交易中心落地。深化三产融合示范。依托森林生态本底和中药材资源禀赋,构建“药旅康养”融合发展体系。开发林间药圃观光、中医药文化体验、齐眉界森林康养度假等特色业态,打造“春赏药花、夏采药茶、秋收药果、冬品药膳”四季主题游线,形成林下经济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新格局。二是探索集体林权改革试点,激活林业经营主体新动能。智慧油茶产业升级。建立“四统一分”产业开发机制,通过标准化整地、良种化育苗、智慧化管理,建成20万亩高产油茶基地,打造2000亩油茶示范基地。金融赋能机制突破。创新开发“惠林贷”“油茶贷”“中药材贷”等绿色金融产品,累计发放产业贷款1.2亿元,成功争取国际农发基金1亿元贷款支持油茶精深加工及文旅融合项目,打通生态资源资本化通道。实施竹资源全产业链开发战略,充分发挥竹资源统筹管理职能,针对湖南九通竹基复合材料制造有限公司投资项目,提出“定向培育+定点供应”保障机制,在五强溪镇建立竹材初加工中心,实现“以需定产”的订单林业模式。
(三)深化改革突破,释放林业发展活力。一是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畅通林农融资难困局新渠道。沅陵县在创新开发“惠林贷”、“中药材贷”、“油茶贷”的基础上,持续强化金融品牌的创新。全面摸清林业企业20家,年产值69183万元,贷款金额达3540万元。进一步拓宽林业企业融资渠道,有效带动了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商行等信贷资金,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林业企业、合作社和林农从事林业种植和生产的积极性。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依托盘活林地资源,由县政府出资购买商业保险,县林业局提供林业资源数据,分别向商业保险公司购买公益林保险、天然林保险、油茶保险、中药材保险、古树名木保险等商业保险,确保了林业产业健康发展。沅陵县也是利用外资贷款传统大县,前期分别实施了世行贷款贫困地区森林发展项目、世行贷款森林恢复和发展项目,目前准备实施德国复兴信贷银行贷款森林经营和碳汇开发项目,计划贷款3亿元人民币,准备实施国际农发基金(油茶产业)项目,计划贷款1亿元人民币。二是推进国储林项目实施,探索林业碳汇价值转化新路径。制定《沅陵县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实施方案》,成立县级工作专班,统筹推进67万亩国家储备林体系建设。创新构建“24字”工作推进机制(即:说明白、摸清楚、算好账、有意愿、签合同、办流转、去融资、搞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在不动产“一张图”的基础上新增国家储备林图层,提升工作效率,推动国家储备林项目迅速落地。沅陵县作为湖南省林业资源大县、林业碳汇试点县,全县正在不断加大林业产业资金投入力度,在项目建设中推进林业碳汇开发,拓展生态产品价值,推动县域林草高质量发展,计划依托现有资源,在全县实施林业碳汇开发面积100万亩以上。
二、析难点、查短板,正视林长制深层挑战
一是生态价值转换路径单一,资源变现能力不足。林地面积虽大,但质量欠佳。林地普遍存在单位面积蓄积量低、林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导致林地生产力低下。传统林产企业规模较小、竞争力弱,林业产品附加值低,产业品牌化程度不足。
二是跨部门协作不畅,资金与政策支持碎片化。碎片化资源管理难度大,大量分散林地收储困难,且集约化经营成本高,限制了林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三是专业能力不足,基层队伍老龄化严重。沅陵县地域面积广阔,工作人员人力不足,对森林火灾以及违法行为监管压力巨大。林业队伍结构老龄化严重,林业专业技术人员稀缺,难以适应信息化管理以及产业发展需求。
三、谋创新、求突破,激活林长制长效动能
一是构建生态治理多元共治新格局。推进造林与低产林改造相结合提升生态效益。同时加快林业碳汇交易试点,将碳汇收益反哺资源保护;发展林产品精深加工,进一步打造“沅陵碣滩茶”、“松溪黄酮茶”、“雷公尖白茶”等茶叶品牌和“康欣园”、“辰州油匠”、“桂洪源山茶油”等沅陵特色茶油品牌;发展林下经济与生态旅游,打造多元业态。
二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新模式。积极推动林权流转,用好用活林地资源,促进林地资源优化配置,激发林业发展活力。
三是多向赋能打造生态铁军新样板。优化林业人才结构,加大专业技术人员引进力度,结合定向培养解决老龄化问题。同时,定期开展信息化管理、林业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基层队伍技术能力。
沅陵县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持续做好“建设好、保护好、利用好”绿水青山“三篇文章”,重点围绕生态产品价值转换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以制度创新为引擎、科技赋能为支撑、产业融合为路径,为全国山区县绿色发展贡献“沅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