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林:点“绿”成“金” 切实加快林下经济发展
近年来,岳阳始终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将林下经济产业作为绿色、富民产业来打造,加快推进林下经济实现大提升、大突破、大发展,助推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发展林下经济面积136.8万亩,林下经济总产值达35.91亿元。现有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7个、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34个、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1家,从事林下经济的林业专业合作社及企业350余家,从事林下经济的人数17.49万人,带动就业人数近6万多人。
二、工作亮点
近年来,我市通过积极引导农民发展林下经济,走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道路,采取“宣传引导、培育改造、科技服务、优惠扶持”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全市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我市富有特色的林下经济产业布局。
一是林下种植模式多样。在以临湘市九丰油茶专业合作社、湘阴县赛美生态家庭农场、岳阳县雷公藤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平江县西岭山林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湖南双花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林下经济组织的带动下,全市林下种植面积31.54万亩,年产值9.6亿元,特别是每年广泛种植的油茶、有机水果、白术、黄精、栀子花等中药材,作为林农增收的主打产品和特色产业,为林农带来了近亿元的收入。如湘阴县赛美生态家庭农场流转荒山516亩,投资3000万用于开发林下种果、种菜、养鹅、养鸡、观光、林产品加工等生产经营活动,打造“种养+旅游休闲+水果采摘+美食”的经营模式,实现多元化盈利,年接待游客上万人次,年经营收入达400万元。
二是林下养殖多头并举。以临湘市羊楼司镇梅池石蛙养殖场、华容县罗婆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临湘市农胜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汨罗六丰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为代表。依托丰富的山林资源优势,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发展生态养殖,林下养殖羊26.55万头、牛11.15万头、土鸡1500多万羽,林下养殖面积38.78万亩,年产值8.69亿元。如临湘市梅池石蛙养殖专业合作社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协会”的模式,利用龙窖山森林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下养殖,培育石蛙、林药、林果等种养模式,养殖面积达18500亩,年产成蛙10万斤,产值1200万元。
三是林下采集丰富多彩。以汨罗市湖南益健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临湘市宏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华容县润鼎红松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代表,林产品采集加工利用林地面积39.77万亩,每年可采集蓝莓、食用菌、竹笋等产品量达1.57万吨,年产值6.2亿元。如汨罗市湖南益健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依托林地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运营,在汨罗市白水镇西长村因地制宜发展集种植、观光采摘、农副产品加工为一体的蓝莓生态产业园,园区通过流转土地、劳务用工、入股分红等方式,带动村民增收,年产值达3000多万元。如华容县润鼎红松菌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松树林林下空间开展林下种植,林下套种红松菌1050亩,年产鲜菌110万斤,年产值达3000万元。
三、工作计划
岳阳市地处湘北大门,临长江、滨洞庭,地形地貌独特复杂,森林资源丰富,其中适宜发展林下经济的山林面积达300多万亩,发展林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如何充分用好森林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我们有以下几点计划:
一是突出改革赋能,以深化林改助推林下经济发展。深入贯彻《湖南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放活林地经营权,鼓励社会资本流转林地经营权发展林下经济。积极培育林业新型经营主体,鼓励林农、大户等成立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引导适度开展林权流转,积极培育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的林下经济经营主体,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充分挖掘发挥全市14个国有林场的林地、森林资源和地域优势,推动国有林场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联合经营,将国有林场打造成林下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排头兵。
二是优化产业布局,着力发展林药+林果特色林下经济。按照岳阳市加快建设“1+3+X”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要求,培育壮大医药健康产业,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与油茶产业发展相结合,面对油茶管护期长、投入大、见效慢,种植户容易半途而废的矛盾,大力推广“油茶+中药材、油茶+迷迭香、油茶+传统农作物花生和大豆”等林下套种模式,让农户既有长期利润,又有短期收益,突破制约油茶产业做大做强的瓶颈,逐步发展出“以短补长,多点开花”的林下经济发展新模式。
三是注重政府引导,加大发展林下经济的支持。充分利用好新闻媒介及新媒体,大力宣传发展林下经济的优势及成功案例,让广大林农认识到发展林下经济的广阔“钱景”和巨大“钱力”。同时,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林下经济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制定相应配套政策措施,支持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大力扶持建设一批国家、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继续打造平江黄精、汨罗蓝莓、岳阳县五黑鸡、华容红松菌、屈原栀子等一批特色品牌,逐步实现“一地一特色”“一县一布局”“一乡一品牌”发展格局。加强技术培训和实用技术指导力度,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增强科技含量,实现林下经济优质、高产、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