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东旺:关于加强林业防灾救灾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23-02-27 10:32 信息来源:

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和省林业局支持指导下,邵阳林草事业发展、林业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林草资源总量不断增长,重要生态指标稳步提升,林草生态系统多样生、稳定性、持续性和碳汇能力不断增强,湘西南生态屏障日趋牢固。全市林地面积1982万亩,活立木蓄积量840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1.02%,油茶林面积205.82万亩,竹林面积252.35万亩、立竹5.62亿根,湿地保护率稳定在65.87%,草原综合植被盖度87.87%,林业产业总产值486.1亿元;拥有26处自然保护地,36个国有林场,2个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6个全省林业重点县,5个全国绿化模范县,2个全国油茶重点县,7个湖南省森林城市;绥宁县为“中国楠竹之乡”,邵阳县为“中国油茶之乡”和“中国茶油之都”,隆回县为“中国金银花之乡”,洞口县为“中国雪峰蜜橘之乡”,新宁县为“全国最大脐橙基地”。因行业特殊性,林业建设与发展对自然条件依赖度高,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尤其是低温雨雪冰冻、高温干旱和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等对林草资源损毁和林草生态系统破坏力强、造成损失大,林业防灾救灾难度大、任务繁重。

一、林业灾害影响分析

林业灾害主要是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压断树木(竹林)、冻死冻伤苗木和野生动物,高温干旱导致林草枯死,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造成森林损毁及野生动植物死亡。其主要影响:一是导致林草资源大量死亡,造成严重经济损失。2022年夏秋极端高温干旱造成全市油茶、林下经济、竹林等林业产业及新造未成林和中幼龄林大量枯死,其中:油茶受灾81万亩、林下经济受灾117万亩、竹林受灾170万亩、新造未成林受灾5万亩、中幼林受灾55万亩,直接经济损失在120亿元以上。二是破坏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造成物种灭绝。林业灾害会破坏林分结构,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和生态系统失衡,可能引发大规模森林病虫害及其他生物、自然灾害,造成众多野生动植物消亡,甚至造成地球生物物种永久灭绝,给生物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损失更难以估量。三是产生大量可燃物,极易引发森林火灾。近年来,由于木材采伐量和农村火烧材需求量的锐减(2022年全市采伐限额115万立方米、实际采伐41.12万立方米、仅占限额的35.8%),加之农村劳动力缺乏,未对森林进行定期抚育和林内清理,林内可燃物不断积累,尤其是2022年初冰雪压断大量树枝、夏秋持续高温干旱又造成大量林草枯死,林内可燃物大量堆积,导致全市森林火灾易发高发,全市2022年共发生森林火灾16起、受害面积1563亩、损失成林蓄积3995.58立方米、幼林3.13万株、森林火灾受害率0.079‰、森林火情当日扑灭率96%,森林火灾发生数量与2021年同比有所上升。

二、林业防灾救灾面临的形势

一是极端气候现象不断增加,林业自然灾害加剧。近年来,低温雨雪冰冻、高温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对林业造成的威胁和损失明显增多,林业防灾救灾工作由偶发状态向常态化发展趋势明显。

二是林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防范应对能力较弱。邵阳地形复杂多样,以丘陵、山地为主,全市重要林草资源均分布在经济相对落后、基础条件薄弱的山区、乡村,各林区、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地等的生产、生活条件差,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防灾能力较弱,尤其是有效应对极端气候除冰抗旱保苗、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基本能力建设欠账较多。

三是森林经营方式相对单一,抵御灾害能力较弱。人工林面积占比较大(全市共有人工林1040万亩、占林地面积的52.5%),以杉木、松木、竹林为主的纯林占比过重(分别为519.8万亩、491.6万亩、252.3万亩),部分造林树种和方法选择上没有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适种源、良种良苗良法,存在城市绿化树种上山造林现象,造林树种相对单一、树种多样性不够,乡土树种使用率仍有待提高,林分结构稳定性较差,抵御灾害的能力较弱。2022年高温干旱林业受灾特点就是:人工林比天然林严重,纯林比混交林严重,外来树种比乡土树种严重。

四是森林防火基本建设欠账多,预防扑救能力不足。一是制度建设不完善,机构改革职能调整后,新的森林防火基础设施能力建设规划、生物防火林带建设规划尚未出台;有效控制野外、农事用火的办法效果不佳,违规野外用火、农户焚烧秸秆屡禁不止。二是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全市生物防火林带、防火通道、防火隔离带、消防储水池、消防直升机停机坪等防火设施建设滞后,欠账较多,不能满足森林防灭火工作需要。三是森林防灭火专业力量薄弱,全市目前仅新邵、洞口、武冈、邵阳县各建有一支专业队伍,邵东、隆回、绥宁、城步、新宁各建有一支半专业化队伍,三区连半专业化队伍都没有。四是林业科学防治体系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尚不完善,尤其是森林防灭火应急管理体制亟待进一步理顺、林业有害生物联防联控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林业防灾救灾能力建设思考

(一)抓好当前,做好治标工作

1.全力做好今春补植补造和营林生产。各级党委政府要强化组织保障,精准施策,分类指导,积极争取灾后建设资金和相关涉林项目资金支持,科学推进春季造林,及时进行补植补造并做好抚育管理,确保造林质量符合验收标准,尤其是重点工程须按技术标准和作业设计规定补植补造和抚育管理到位。林业技术人员要深入造林一线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不断提高造林质量,积极改善林分结构,增强林分抵御灾害能力。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科学规划实施好2023年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国家战略储备林、油茶新造和低改、生态廊道建设等重点工程,坚持科学造林,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适种源、良种良苗良法,大力营造混交林,丰富树种多样性,建设健康稳定的林草生态系统,增强林草生态系统抵御灾害能力。

2.大力推进油茶等经济林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油茶等经济林基地“水肥一体化”建设,提升油茶等经济林基地抵御高温干旱等自然灾害能力。积极对接财政、交通、水利、农业农村、应急管理等部门,争取项目资金支持油茶基地道路、蓄水池、深井、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油茶等经济林丰产栽培等技术培训,提升油茶等经济林科学经营管理水平。持续宣传推广适度规模经营理念和丰产栽培标准化技术,提升油茶等经济林基地经营水平和抵御灾害能力,保障丰产稳产。

3.全面压实各方森林防火责任。强化火情预警监测,及时传达火情信息,督促县市区和乡镇及时处置,严格执行禁火令,坚决杜绝野外用火,坚决把火种堵在山下以外;加强野外火源管控,盯住重点人群、守牢重要部位、紧扣重要时段;严厉打击违规用火行为,持续保持打击违规用火高压态势;加强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加快生物防火林带、防火通道、防火隔离带、消防储水池、消防直升机停机坪等防火设施建设,加强以水灭火装备的购买、配置和使用,加强森林防灭火队伍建设、强化培训、提升打赢能力;深入开展督导检查,层层传导压力,确保各项措施落实落地;强化应急值班值守,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及时掌握火情动态,及时处置。

(二)谋划长远,积极思考治本之策

1.深化林业防灾救灾思想认识,提高林业防灾救灾打赢能力。一是加强科学研判,精准科学研判各类极端气候和农事等人为活动有可能引发的灾害,进一步完善并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切实加强领导、提前部署,强化责任、细化措施,督促检查、积极应对,确保防范应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二是提前做好灾害预防,加强隐患排查,抓好物资储备,做好林木种苗的灾害防控,强化事故防范,加强野生动物救护和古树名木保护;三是积极组织抗灾自救,努力降低灾害损失,维护林区基础设施安全,确保林区道路、通讯、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畅通,及时组织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林木、林草种苗和野生动物,及时清理损毁林木种苗,消除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隐患。四是全面强化应急值守。各级林业主管部门、乡镇林业管理机构、各类自然保护、国有林场、苗圃等要加强值班值守,确保第一时间掌握灾情,及时处置。

2.营造健康稳定的林草生态系统,增强林草生态系统抵御灾害能力。严格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修复的若干意见》及省政府办公厅“两个实施意见”和新的《造林技术规程》要求,科学推进造林种草工作。按照生态服务功能和项目要求,做到“五个科学”(科学选地、科学设计、科学选苗、科学整地、科学栽植、科学管理),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适种源、良种良苗良法,突出生态造林,禁止全面清林、全面整地和炼山,切实加强造林生境地保护,加强造林绿化管护和中幼林抚育,切实巩固造林成果。大力营造混交林、持续改造人工纯林,积极开展生物防火林带建设,丰富物种多样性,营造健康稳定的林草生态系统,提升林草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增强林草生态系统抵御灾害能力。

3.加强林业防灾基础设施能力建设,提高林业遇灾自救能力。不断完善林业防灾工程体系,严格对照国家标准修建蓄水池等抗旱设施,提高蓄水能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因地制宜加快修建各种蓄水、引水、提水、雨水集蓄工程及再生水利用、人工增雨设施;建设森林消防储水池(每100公顷林地至少建设3口50立方米储水池),建立“市-县、县-县”间互联相通的抗旱防火通信指挥网络体系,在油茶等经济林中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工程建设,有条件的乡镇、村可以配套消防车,为抗旱、森林火灾扑救和后勤保障任务提供精准服务,切实提高抗旱防火救灾能力。

4.积极稳妥推进森林保险覆盖面,筑牢林业受灾社会保障赔偿机制。加强与财政、金融等部门对接,扩大森林保险投保林种范围,加大对油茶等经济林特色保险的支持力度,稳步扩大油茶等经济林特色保险覆盖面。已开展油茶等经济林特色保险的县市区,保险公司要加快林业受灾损失理赔工作,切实保障投保者利益。积极对接气象部门,建立健全油茶等经济林气象灾害预警机制。

5.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切实保护森林资源生物安全。一是完善健全监测预报体系。以洞口等国家级中心测报点为重点,持续加强基层测报点的建设,建立测报员制度,健全监测预警体系,扎实开展林业有害生物调查,密切关注病虫害发生动态,及时准确预测预报,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二是突出抓好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按照分区分级管理、科学精准施策的要求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强化有害生物防治政治责任,加强疫情监测普查,持续加大疫情预防和疫木除治力度,严格疫源管控,限期拔除疫区。三是切实加强植物检疫执法。做好产地植物检疫,开展林业检疫执法专项行动,强化森防专业队伍建设,加强基层检疫执法力量,提升检疫执法办案能力水平。四是坚持生物防治与生态建设统筹规划。坚持生态建设项目向生物灾害区域重点倾斜,鼓励采伐疫木改造油茶等经济林,增加群众收入,巩固疫情除治效果,积极改善林草环境卫生条件,建立健康稳定的林草生态系统,增强生态系统抗病虫害能力。五是多渠道筹措防治资金。将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列入重要防灾救灾计划,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大力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防治补助资金,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实施森林灾害保险,拓宽疫情防控资金投入渠道。六是建立联防联治协作机制。建立跨区域、跨部门联防机制,加强地区、部门之间协作,形成齐抓共管,合力防控的工作格局,共同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

6.全面加强森林防火能力建设,夯实林草资源和生态安全根基。一是健全组织指挥体系。健全“党政同责、齐抓共管”工作体系和“一长四员”主导的管护体系,全面落实党委政府领导、经营主体主责、林业部门行业管理、应急部门牵头扑救、公安机关打击违法各方责任,推行网格化管理和市级领导包县、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及干部包村、村支两委干部包组、森防指成员单位包重点区域、护林员包山头地块的“五包”责任制,做到“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任有人担”。二是保障资金投入体系。森林防灭火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要建立以各级政府投入为主的森林防灭火经费保障机制,积极争取中央、省级对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各级财政要把森林防灭火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各乡镇把森林防灭火经费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三是筑牢基础设施体系。科学编制各级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配好配足重点防火物资,各县配备5台以上、各乡镇配备1台以上消防水泵、配齐配足灭火相关物资,村组配足相关打火物资;建设森林消防储水池,每100公顷林地至少建设3口50立方米储水池,保障就近取水灭火;科学编制生物防火林带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加快生物防火林带、防火通道、防火隔离带建设,让山火燃不起、燃得慢,为有效扑救森林火灾争取宝贵时间;加快北斗巡护、无人机、铁塔监控智能巡护系统及护林员队伍建设,构建“天地空人”一体化森林防火巡护体系。四是完善应急扑救体系。建立市县乡村四级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判火情形势,加快组建县级50人以上、乡镇30人以上、村20人以上的三级森林防灭火专业队伍;定期组织开展实践演练、技能比武和专业轮训,全面提升队伍森林灭火技能、应急处置能力和森林防火水平,打造“喊得动、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尖兵队伍;坚持科学扑救,科学制定各级森林防火应急预案,严格落实县乡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制度,坚持“以人为本、安全扑救”原则开展扑救,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五是做深宣传教育体系。树立“宣传就是防火”理念,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开展森林防灭火宣传,加深全社会对森林防火的认识,特别是在清明、元旦、春节等重点时期,有针对性地开展文明过节、绿色祭祀宣传,从移风易俗上减少火灾隐患;在各林区、自然保护地、国有林场、景区全面推广使用“防火码”,着力构建以“防火码”为抓手的“人为火”管控体系。高火险期,在林区、景区实行戒严管理,加岗设卡、严防死守,严禁一切野外用火;抓紧修改完善焚烧秸秆控制办法,高火险期、高火险区严禁焚烧秸秆。六是扎严打击处理体系。严格野外用火审批,严管野外用火行为,针对重点时段、重要地域加强全日巡查,对重要林区、各类自然保护地、国有林场交通道口设立临时防火检查站点,检查进山车辆和人员,严禁烟花爆竹、火种入山,从根本上消除火灾隐患;发挥好林长制“一长四员”网格化管护体系作用特别是护林员在野外用火一线巡查管控作用,充分利用好森林防火北斗巡护手持终端、无人机、铁塔监控系统预警作用,让野外火源管控更加主动、不留空白;扎实开展野外用火专项行动,严肃查处森林火灾违法、违规案件,增强警示、威慑作用;强化对农村和景区儿童、老人、学生及痴、呆、傻等重点人群监管监护,防止特殊群体野外用火行为,消除隐患源头。

冯东旺:关于加强林业防灾救灾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

29264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