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斌:发展现代高效林业 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武冈市位于湖南省西南部,属祁邵丘陵区,处在邵阳市西南五县市中心,东北与隆回县、邵阳县毗邻,东南与新宁县相交,西南与城步苗族自治县接壤,西与绥宁县交界,北与洞口县相连,素有黔巫要地和湘西南重镇之称。
全市近年来坚持“保护优先、创新引领”的工作理念,突出“城乡添绿、产业增效”的工作主题,大力发展现代林业。成果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申请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着力构建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发达的生态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以林业资源节约利用、高效利用、综合利用、循环利用为内容,实施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一、加快建设完善的生态体系
1.抓好环城市生态圈建设
“让城市走进森林,让森林环抱城市”是城市建设的目标。一是将武冈环城市生态圈扩容,使全市生态圈建设达到30万亩以上。二是抓好森林公园建设,将云山国家森林公园由国家4A级景区提升至5A级,推进建设铜宝山森林公园,为武冈市人民群众增添一个休闲地方,也为武冈增添一个旅游资源。三是建设湿地公园,以武冈威溪水库—玉溪河—资水为中心建立国家级湿地公园,并辐射到周边中小型水库等水域,以保护武冈广大人民生产生活用水的源头水质。
2.进一步抓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
林业工程重点主要以洞新高速、国道G356与G241、资水两岸、环城市生态圈以及四边等绿化为主,力争到2025年,确保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上一个新的台阶。一是全力推进油茶产业发展。将油茶产业成功发展成全市又一富民主导产业,利用三年时间完成油茶新造5万亩;二是治理好水土流失,抓好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三是开展好石漠治理工程建设。武冈市石灰岩区分布广泛,占全市成土母岩的一半以上,大部分乡镇(街道)均有分布,土地石漠化程度比较严重,面积达39万余亩,因此,将岩溶地区进行石漠化综合治理。
3.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建设
一是公益林保护。完善和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程。在低效生态林地开展森林抚育和优材更替工程建设,提高森林质量,有效改善森林生态环境。二是抓好森防体系建设。开展林火阻隔网络、火源管理系统和防火预警装备等建设,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建立健全防控体系。推广生物防治技术,规范林业植物检疫,强化重大有害生物疫区和疫源管理,防止疫情扩散。三是加强资源林政管理体系建设。加强林地资源管理,严格征占用林地的审批程序,严惩乱占滥挖林地等违法行为;加强林木资源管理,实行全封禁,对乱砍滥伐、偷砍盗伐等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四是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管理和自然保护区管理。加大野生动物保护与驯养繁殖和经营利用的管理,加大野生动物的执法检查力度和打击力度;加强对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云山原始次生林保护完整,资源十分丰富,以此为基础,将保护区域扩大到天子山,申报建立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
4.建立生态修复制度。
生态修复是改善生态状况的必由之路,是促进生态系统恢复的重要举措。一是健全谁破坏、谁付费、谁修复的制度。大幅度提高征占用林地、湿地的成本,形成不敢破坏、不能破坏、不准破坏的机制。建立采石采矿生态恢复保证金制度,确保生态破坏后得到及时恢复。二是健全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制度。重点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湿地保护、石漠化治理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等重点工程法律化、制度化,确保长期实施。三是建立自然修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制度。对于生态损害严重的区域,以人工修复为主,自然修复为辅;对于生态现状较好的区域,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促进自然修复。四是完善生态修复社会参与制度。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调整林业产业结构
从武冈的实际出发,对林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扩大就业,让农民增收。一是发展优质油茶产业;二是建设楠竹产业;三是发展油桐产业;四是建设中药材产业。
2.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
充分发挥规模经营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拓宽合作领域,逐步实现现代耕作方式、管理方式、现代农机和农产品加工业的资源共享和利益共享机制。
3.发展林下经济,保护生态,兴林富民助和谐
发展林下经济就是农民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阴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实现不砍树也能致富的有效途径;发展林下经济是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促进绿色增长的迫切需要,是提高林地产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4.开展森林康养森林旅游
利用森林对人体特殊的功效为基础、依托丰富的森林生态景观、优质的森林环境、健康的森林食品、浓郁的森林文化等主要资源,结合中医药健康养生保健理念,辅以相应的养生休闲及医疗服务设施,开展利于人体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森林游憩、度假、疗养、保健、养老等服务活动。
三、大力营造林业生物质能源林与碳汇林,实现节能减排、增加碳汇能力
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和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林、碳汇林实现节能减排、增加碳汇能力。林业生物质能源林、碳汇林不与农民争地,不与人类争粮,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林与碳汇林,可加速绿化进程、促进农民增收、推动新农村建设,实现产业与生态双赢,能增加碳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暖。
1.大力实施以修复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生态修复型绿化。
一是积极向国家和湖南省申报项目资金,采取多种方式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绿化;二是督促指导采矿及污染土地主体及时开展矿区及污染土地治理绿化;三是有计划地开展退耕还林还湿工程绿化。
2.大力实施生态经济效益并重的生态增效型绿化。
一是积极开展身边增绿行动,以“六个绿色”创建和秀美村庄建设为契机,抓好四旁植树、村组绿化、庭院美化、农田林网等绿化,栽植珍贵和经济观赏型树种,在提升生态宜居水平的同时,藏富于绿。二是积极开展低质低效林改造,主要是油茶低改、楠竹低改和防护林改造,通过垦复、补植、抚育等措施,提高林分质量和林地产出,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3.大力实施生态社会效益并重的生态景观型绿化。
科学规划,有步骤的开展云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威溪湿地公园等公园景区的美化绿化,对公园景区内及周边范围进行林分林相改造,以原有树木为辅,栽植红枫、银杏、栾树等观赏性树种,构建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多功能的森林生态景观林体系,从整体上提升森林生态功能和景观质量,促进公园景区的长远发展。
四、构建生态文化体系
大力普及生态教育,坚持把生态教育作为全民教育、全程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增强群众生态意识上升到提高全民素质的战略高度。加强领导干部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定期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学习,掌握生态学理论、生态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现代林业理论以及生态政治、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生态道德等科学知识,将生态环境保护观念融入意识,作为决策时的重要依据。在学校培育青少年良好的生态道德品质和情操。以“农家书屋”作为农村地区生态教育的基础,增加环保知识书籍的藏书量,加大书籍的更新速度,将生态教育逐步向农村推进。
自然界是滋生文化的土壤,优美诗意的自然环境能够启发人的灵感,净化人的心灵,丰富人的审美感悟。要积极保护和开发生态文化资源,在生态文化遗产丰富、保持较完整的区域,建设生态文化保护区,维护生态文化多样化。结合绿色城镇、秀美村庄、美丽湿地、绿色通道建设,加快建设并形成一批以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生态文明村为主体的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