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旭平:关于加快推进国家储备林项目落地的路径探析
自入列怀化市国储林项目建设试点县以来,通道县结合自身区位特点和资源禀赋,依托林业大县优势,强力推进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运用林业生态优势,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造福一方百姓。
一、新起点:先行推进国家储备林项目在通道落地已具备坚实基础
1.国家政策利好。森林和木材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关乎未来中国生态安全、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要求构建国家储备林制度,对国家储备林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和安排部署。国家部委、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利用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推进林业生态建设的通知》、《关于推进开发性金融支持长江经济带大规模国土绿化的通知》《国家储备林贷款业务规程(试行)》等文件。通道县境内森林资源丰富,已被纳入《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2018-2035)》《湖南省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2018-2035)》,全县规划建设国家储备林30万亩。其中,人工林集约栽培任务3万亩,现有林改培任务21万亩,中幼龄林抚育任务6万亩。
2.林地面积广阔。通道县位于湖南省西南边陲,怀化市最南端,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处,素有“南楚极地”“百越襟喉”之称。县境内国土面积22.39万公顷,林地面积18.5019万公顷,占比83.2%。其中,商品林面积13.6930万公顷,含用材林12.3348万公顷。全县森林覆盖率77.24%,是全国南方重点集体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省重点林区县,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国家储备林各项建设任务尚存在超额完成的空间。
3.工作推进有力。全县上下高度重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赴省、市林业局对接,组织外出考察学习,扩大视野、拓展思路、明确方向。成立了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工作专班,正在稳步有序推进各项工作。目前,全县已确定国家储备林备选资源78.9051万亩。其中,人工林集约栽培3.0051万亩,林改培和中幼龄林抚育75.9万亩。成立通道侗族自治县振兴乡村林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组织发改、林业、经投等部门联合开展调研、认证,基本确定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林地林木流转收储的方式和价格,明确了第一期国家储备林项目的建设内容和规模,形成了可研报告,建设方案获得省国开行认可。
二、新任务:实施国家储备林项目是富民强县工程
1.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国家储备林建设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对优质木材的需要,通过在自然条件适宜地区,人工林集约栽培、现有林改培、抚育及补植补造等措施,营造工业原料林、乡土树种、珍贵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等多功能森林,实现国家木材安全,保护天然林资源,精准提升森林质量,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实现有效衔接。
2.解决融资渠道与融资成本问题。国家储备林建设融资项目具有长周期、大宽限、低利率、高贴息、低本金的特点,建设运营期可长达40年,其中建设期(宽限期)8年、运营期可达32年,贷款利率执行银行基准利率4.65%,在建设期(宽限期)内不用还贷、利息计入贷款,可争取中央财政贴息3%。项目资本金仅需20%,由新建国有独资平台公司筹集,统筹中央预算内林业项目投资及森林抚育、造林补贴等资金列抵。该融资项目还可按一定比例用于配套的乡村振兴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以30万亩测算,可融资约6.3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及乡村振兴产业发展。
3.走出多元融资与集约发展道路。坚持政府主体地位,引导企业、集体、个人、社会组织等加大投入,发挥财政金融合力,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国家储备林建设,破解了长期存在的营造林投入标准低、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一方面,积极争取国家储备林贷款业务,充分利用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资金和社会资金补充,合力支持国家储备林建设,实现国家储备林建设长周期与开发性政策性金融贷款长周期之间相匹配。另一方面,积极推进项目公司向村级合作社或公司收储资源,搭建承接林业大项目的平台和基础,实现林业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管理,为林业产业发展做大做强聚集力量。
三、新挑战:开展国家储备林项目面临不少瓶颈
1.银行放贷环节要求高、时间长。搭建项目公司得制定出《项目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确定信用结构方案,提供保证担保、抵押担保、质押担保,委托第三方具有资质的技术单位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并至少完成一个森林经营方案(或作业设计)的编制并完成行政审批,才能申请国开行授信、放贷,过程将比较漫长、艰难。
2.林地权属过于分散、集中难。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持续推进,森林资源已基本分散到了千家万户,森林资源收储并流转难度较大,全县仅1家国有林场,给林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带来困难。
3.项目建设具有风险性、不确定性。一方面,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人为破坏等易造成损失,筛选的备选资源中有7.079万亩马尾松林,松材线材病防治工作艰巨。另一方面,有10.9836万亩备选资源位于军事管控区内,林木可能会遭遇限伐。同时,市场价格波动对林产品经济效益带来的影响不可预估。
四、新举措: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努力打造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通道样板
1.大力挖掘现有森林资源。有序供应人工林集约栽培用地,目前全县仅杉木用材林一项,成、过熟林面积已达到3.0051万亩,均计划在“十四五”期间采伐,由此可产生水热条件好、立地指数均在14以上的采伐迹地3万亩,完全可完成3万亩人工林集约栽培任务。利用森林资源管理系统,严格按照设定条件,筛选出75.9万亩国家储备林备选资源,通过冠下造林、补植补造等经营措施对林分进行改造培育或提质培优,采取间伐、修枝、除草割灌、施肥(有机肥)等抚育活动,加快建成符合要求的国家储备林。
2.稳步实施第一期国家储备林项目。第一期国家储备林项目计算期40年,其中建设期8年,即2022-2029年;运营期32年,即2030-2061年。第一期项目计划总投资8.83亿元,其中争取开行贷款7亿元,自筹资本金1.83亿元。加上运营期成本,运营期营造林项目种苗、肥料等材料费和劳务费、木材采运成本、基础设施维护成本、管理费用、折旧费、利息等,项目建设总成本30.74亿元,其中固定成本15.88亿元,可变成本14.86亿元。通过流转收储林地林木建设国家储备林9.25万亩,配套发展林下黑老虎栽培0.4万亩,建设支撑服务项目及基础设施项目9项。经测算,第一期国家储备林项目可生产木材177.32万立方米,油茶鲜果27万吨,黑老虎鲜果17万吨,碳汇168.45万吨,可产值84.1亿元,其中销售收入52.95亿元,活立木储备价值31.15亿元,利润总额22.21亿元,投资回收期7.77年。
3.充分发挥示范带动效应。组建专职资源收储暨流转工作专班,专职负责储备林资源收储暨流转工作,及时采取投保森林保险等防范风险措施,积极对接国家开发银行,争取政策支持。据测算,第一期国家储备林项目将极大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质量齐升。在生态效益方面,第一期国家储备林项目固碳释氧价值为6223.7万元/年,涵养水源价值为26373.48万元/年,保育土壤价值为4288.18万元/年,净化大气环境价值为3821.66万元/年,国家保护生物多样性价值为2466.66万元/年。在社会效益方面,第一期国家储备林项目可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在项目各个环节劳务费用共133687.07万元,按200元/工日计算折成劳动力,可吸纳就业人口3.34万人左右,有利于巩固脱贫成果,促进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