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彦青:打造油茶强县 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打造“中国油茶第一强市”的战略部署,盯紧瞄准“双500”目标,全力推进打造“油茶强县”,全县油茶产业发展来势较好,油茶林规模达到22.4万亩,基本构成了基地集群发展的态势。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完善产业链条为“切入点”,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围绕“种、加、销”三个关键做文章。一是走“精细化”管理之路,提升“种植”质量。全力抓好油茶林抚育,定期垦复、施肥、修剪,不断提升产出能力。2020年,全县精细化管理面积1.8万亩。如马杜桥乡白源村完成了1200亩油茶低产林改造,茶油产量在原来的基础上提升了10公斤/亩。二是走“品牌化”铸名之路,做好“加工”文章。自2018年至2020年,我县茶油精加工实现从无到有。奇林油茶与省林科院合作,“油茶果处理关键技术及设备应用示范”项目实施较好。先后新建了2处较大的茶油加工厂,2019年均取得食品安全生产许可证。年处理茶果可达3万吨,加工茶油能力可达2000吨。创建了“金阳福”、“万福岭”等茶油品牌。三是走“数字化”转型之路,拓宽“销售”渠道。为打好“数据”这张牌,我县积极争取全省油茶大数据示范县建设落户祁东,与省现代农业产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数字油茶试点县项目(一期)合作协议,该项目已完成“1体系+3中心+5系统”的整体架构,油茶数字平台初步建设完成,平台网址已经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数字展示大厅已具备展示条件,即将正式启用。大数据数字化平台建设成功后,将会对全县林产品销售带来质的飞跃。
二、以创新发展模式为“着力点”,持续提升产业效益。
不断发挥造林公司、合作社、造林大户在油茶产业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着力培育油茶产业新动能。一是实施复合经营。坚持效益优先,积极推广油茶林下复合经营模式,着力提高油茶产业经济效益。目前,全县有3000余亩油茶林下种植草本中药材,有近80个油茶基地林下养殖家禽,以短养长,开辟了新的财源。二是创新经营模式。积极探索油旅结合发展模式,在具备条件的油茶基地,大力建设油茶庄园,发展乡村旅游,达到既卖“游”又卖“油”的效果,提升综合效益。目前,全县初具成形的油茶庄园有5个。三是发挥协会作用。县油茶产业协会积极到大三湘公司代加工茶油,并引进剥壳机、烘干设备,实现茶果加工与烘干的土变精。协会牵头组织油茶种植大户成立了我县茶油展示体验馆,同时将我县多家茶油品牌整合成“祁东茶油”大品牌,并在展示馆中陈列销售,任由顾客选择消费体验。去年我县自产200吨茶油销售一空,创新了茶油销售的新模式。
三、以产业深度融合为“落脚点”,加快推进产业富民。
在全面加强油茶生产技术培训、生产指导和维护采摘秩序等工作的同时,积极走产业融合发展之路。一是与生态建设相融合。在发展油茶产业的同时,十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生态为先,有机种植。规划初期,为不破坏原有植被,在油茶基地整地、挖穴、种植一系列过程中,尽可能坚持人工操作,不使用挖机等大型机械设备,使山体原有地质和水土保持完好。二是与脱贫攻坚相融合。紧密对接产业扶贫,对贫困户种植油茶提高补助标准,引导新型主体流转贫困户林地经营权,帮助贫困户获取“三金”,带动农户脱贫致富。去年完成油茶产业扶贫基地2327.4亩,其中新造1777.4亩,低改550亩。严格资金安排管理,落实发放油茶产业扶贫资金332.61万元,扶持贫困户615户。三是与乡村振兴相融合。我县坚持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牛鼻子”工程,通过政策体制支撑、创新发展模式以及多种要素保障,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如我县石亭子镇长安村成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种植油茶3000余亩,集体固定资产已超1000万元,获评“全省村集体经济发展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