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湘明:创建省级森林城市 打造幸福宜居东安
为推动东安县森林城市建设,改善东安县生态环境,提升东安县城品位和综合竞争力,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感,在上级部门的精心指导和支持下,2018年以来,东安县创新举措,扎实开展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工作,重点开展森林网络、森林健康、林业经济、生态文化和森林管理等五大体系建设,构建了“一心一屏、两轴双脉、四区十廊、百村千家”的森林生态体系,实现了东安县生态面貌的全面转变,营造出了“城在林中藏、市在林中造、水在林中绕、人在林中行”的美好森林城市,有力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东安县成为幸福宜居之城。
一、东安县概况
东安县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湘江上游,地处东经110°59′~110°34′,北纬26°7′~26°52′之间。东界永州市,南邻广西全州县,西接新宁县,北至邵阳县。是湖南通往广西、海南的重要门户。全县总面积2204.6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9.04万。
东安县境处南岭山地向湘中丘陵过渡带,为越城岭向零祁盆地过渡区。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及西北部为中山,东北部为中山、丘陵带,东南部及中部为岗地丘陵。东安县分属两大水系,即南部的湘江水系和北部的资江水系,具丰富的地表水资源。东安县为典型的地带性中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雨量适中,积雪少见。全县年平均气温为22.5℃,空间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四季分明。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平均在1180~1490毫米之间。
东安县是湘江之源,是湘江入湘第一县,境内流程50.4公里。东安县是全国首批命名的“武术之乡”,同时也是德文化之乡、银杏之乡、富饶之地和生态之城。东安县是富饶之地,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和湖南省柑桔、油茶、楠竹、紫皮大蒜基地县。国宴名菜“东安鸡”位于八大菜系中湘菜之首,享誉海内外。
目前县域森林覆盖率为62.21%,有林地面积117706.6公顷,古树名木3615株,湿地保护面积4085.9公顷,其中国家保护级别有紫水国家湿地公园。东安县依托当地的森林资源、人文资源和湿地资源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湖南省光伏产业基地县、省级卫生县城。现有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紫水国家湿地公园、独秀峰国家石漠公园、黄金洞省级森林公园、树德景区等大型生态旅游休闲场所。
二、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的原因
(一)是促进东安县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构建绿色东安的选择
党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的千年发展大计,出台了推动全省进行湖南省级森林城市创建的文件,对于加强城乡森林的生态功能,促进经济的绿色发展,实现“生态强省、绿色湖南”的建设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东安县作为第二批申请创建湖南省级森林城市的县市之一,具有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是湘江和资江重要的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调峰蓄洪功能。通过东安县的省级森林城市创建活动,将对全县的经济建设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全县经济长远发展;同时,将稳固东安县的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实现富饶、美丽、幸福新东安的目标。
(二)是推动经济的绿色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绿色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形态的总趋势,绿色发展也是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东安县紧扣“森林、生态”的主题创建省级森林城市是积极响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维持东安县社会、经济、文化、资源、环境、生活等各方面协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既惠及现有需求,又促进未来长远发展。省级森林城市的建设将带动东安县城市经济结构转变,对完善城乡生态布局,创造良好生态环境,推动东安县绿色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同时,“绿色+生态文明”也将是东安县未来的一张新名片,为东安县带来更多的发展与机遇。
(三)是构建两型社会、推动绿色生态社会的迫切需要
“两型社会”是指“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东安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将推动社会转型,整个社会经济将会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注重生态文明发展建设。同时,通过创建森林城市,能更充分利用好东安县的资源,因地制宜地建设好生态环境:以新建街旁游园、宅旁绿地、乡镇小型绿化、绿色家园为“点”,增加乡土树种和季相变化丰富的植物;全面绿化街道、公路、水系两岸,打造绿色街道、绿色航道为“线”;以“城乡中有森林,森林遍布城乡”为主题,提高森林、山体绿化质量和新建各类森林、绿地为“面”。推动全新的绿色生态社会建设,不仅利于经济的绿色发展,居民也在城镇中能享受到绿色和景观,促进居民绿色健康生活,建设能够持续满足人们幸福感的绿色文明东安。
三、创森的重要举措
(一)领导重视,强化责任,定期督查创森工作
东安县县委、东安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创森工作,成立了县委书记任顾问,县长任组长,由县委、县人大、县人民政府、县政协分管林业工作领导任副组长,各乡镇人民政府、相关县直单位负责人担任成员的县创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创森工作的日常指导、协调和督查工作。对照《东安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工作实施方案》、《东安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目标任务考核暂行办法》要求,全县各乡镇、各县直机关单位按照目标任务,明确责任,抓好落实。为严格落实建设主体责任和工程建设要求,将“创森”主要工程列入全县重点工作加以推进,由县政府督查室加强督办,定期通报工程进度和质量。
(二)科学规划,坚持规划引领,落实创森工作的进展
东安县于2019年完成了《东安县省级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8~2027年)》的编制并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稳步推进实施。总体规划根据湖南省政府关于创建设森林城市的建设要求,坚持以森林、生态创建为主题,突出森林建设、生态保护、林业发展、文化共融,通过扩大森林面积和提升森林质量,形成了完善的森林生态体系和丰富的生态文化体系,并明确了创森工作的前期和中后期的建设任务和建设进度,循序渐进地将东安县建设成为省级森林城市。东安县以创建省级森林城市为目标,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发展、生态保护、以人为本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推进森林城市建设,着力打造生态宜居型的森林城市。
(三)完善体制,保障资金投入,严格管理资金分配
创森期间,东安县健全公共财政支持创森工作建设的长效机制,将创森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各项创森工作的需要。各乡镇、企业及相关县直机关单位进行整合资金,按照“谁主管、谁投资”的原则,增加部门投入,并结合城镇建设、旅游基地建设、水土保持、道路绿化、秀美村庄等项目的资金,投入到创森工作中,以确保完成年度任务。县级专项资金主管部门同县财政局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并按照《东安县财政专项资金分配审批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分配、使用重点创森建设项目资金补助。
(四)扩大宣传,营造创森氛围,调动民众的积极性
为充分调动全县广大干部职工群众参与创森的积极性,东安县制定出台了《东安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宣传方案》,县创森办成员单位县委宣传部、县教育局、团县委、县林业局、县农业农村局、紫水湿地公园管理局等相关部门及各乡镇林场,按各部门职责职能充分发挥组织协调职能,加强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的宣传工作,把生态建设和森林城市创建的宣传教育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内容;加强新闻宣传和典型报道,定期公布创建的阶段性成果,大力宣传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工作措施;举办创森主题宣传活动、各类生态知识科普活动、组织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等多种形式的社会绿化活动,使“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绿色生态理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让广大居民成为城市森林的建设者、守护者和受益者。
四、主要成效
(一)公共绿地扩容提质,城乡居住环境日渐改善
东安县开展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工作以来,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创建东安县理想的人居环境。城区方面,东安县深入开展县城生态空间扩容工程,主要通过对新建聚德生态文化园、紫水风光带,提质都塘公园、金鸡岭公园、人民公园、苍子岭公园、龙溪河风光带、尚武广场、狮岩路街旁游园等城区公园绿地进行景观提质改造建设,街旁绿地建设和城区防护绿地进行扩容建设,使得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1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25㎡。在乡镇建成区通过新建和提质公园,创建绿色家园和绿色街道活动,乡镇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41.71%。乡村方面,东安县全面深入开展绿色村庄、秀美村庄等创建活动,结合乡村振兴、微旅游活动,不断完善“三边”绿化工作内容,使得分散型居住型村庄的林木绿化率达32.44%,集中型居住型村庄的林木绿化率达41.65%,行政村建设有500平方米以上公共绿地村的占比达到76.74%。目前东安县被评为生态文明示范区,16个村被认为定为国家绿色村庄,249个村庄被认定为省级绿色村庄。
(二)森林质量提升,森林保护不断加强
东安县通过着力开展营林、造林、义务植树等活动进一步扩大有林面积和提升森林质量,主要采取的措施有:低质低效地改造、中幼林抚育、矿区植被恢复、山体植被恢复、石漠化土地植被恢复等工程,公益林保护、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等资源管护,逐步提高全县森林绿化面积,优化森林结构,提高林分质量,保护森林生态,建立起综合效益显著、生态功能稳定的县域生态系统。创森期间,全县共完成营造林23793.66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2.21%,林木覆盖率62.82%,有林地总面积117706.6公顷,森林活立木总储蓄量492.28万立方米。县领导举行多次森林防火督查部署大会,并于2020年对森林防火设备时行更新和升级,加强了防火宣教标识系统的建设,全县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90‰以下。完善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灾减灾、灾害应急、防治法规和科技支撑等六大体系建设,全县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保持在3.50‰以下,主要有害生物常发区监测覆盖率达到100%。
(三)生态旅游方兴未艾,林业经济快速发展
东安县大力推进生态休闲旅游建设,不断加强对现有旅游景区基础设施、景观提质改造以及绿化、文化等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重点建设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紫水国家湿地公园、黄金洞省级森林公园、南溪花海景区、文广岩水乡田园综合体项目等旅游景点,其中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申报并成为国家4A级景区。目前已拥有20余个星级乡村旅游区(点)。同时,县委、县政府全力推进林业产业基地建设,重点推进油茶、花卉苗木基地和特色水果基地建设,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和培育用材林。截止到2021年6月份东安县接173.327亿元;全县2018至2020年的林业产业总产值分别为293048万元、310631万元和316830万元,林业经济呈稳步上升趋势。
(四)生态文化丰富多彩,创森意识沁人心扉
一是义务植树方面。广泛开展城市绿地认建、认养、认管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参与绿化活动,建立党建林、巾帼林、青年同心林、幸福林等特色文化林基地,动员全社会参与义务植树和创森建设,提高其保护生态、爱护环境、建设美丽东安的责任感与意识形态。到2021年6月,东安县累计参与义务植树104.82万人次,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94.50%,总计建立了义务植树基地74个,总面积达208.07公顷,植树株数41.61万株。
二是生态文化宣传方面。东安县创建森林城市相关活动在中央级媒体报道6篇,省级媒体报道21篇,市级媒体34篇,共编发相关稿件60余篇;同时选择森林资源独特和旅游资源丰富的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紫水国家湿地公园或南溪花海等其他有特色的场地作为科普宣传节点,广泛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活动,举办各类科普教育活动,大力普及森林生态文化知识,使得“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绿色生态理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群众的满意度达93.30%。
三是生态标志系统建设方面。在人流量比较大的风景名胜区、高速公路出入口和其他主要交通道路以及各乡镇等地建设了创森宣传标牌200块;在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黄金洞省级森林公园、紫水国家湿地公园等地建设了植物科普牌7000块;在聚德生态文化园和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建立了宣传廊2.0公里,宣传步道20公里;在主要风景名胜景区、自然保护区、公园交叉口等地建设了生态导向标识牌40块,指向类生态标识牌100块。广泛地宣传了森林与湿地生态文化生态知识、省级森林城市知识以及创森项目与成果,完善了森林城市生态文化科普宣教标识系统。
四是古树名木保护方面。出台系列古树名木相关文件,积极争取古树名木保护资金、申报古树名木保护项目。其中东安县南桥镇寺门马皇村罗化山古银杏成功申报“湖南第一古树”,东安县大庙口镇周家村的古山核桃树申报成为湖南“最具科研价值的古树”。同时,对古银杏、古樟树群建立了古树主题公园。县政府严格遵守古树名木保护制度和监督责任,建立保护档案,加强古树名木的病虫害防治,确保县域内3615棵古树名木保护率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