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成:综合治理十三年敢让石山变金山——桑植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成效总结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21-08-25 10:20 信息来源:


一、石漠化概况

桑植县岩溶地区第三次石漠化监测数据显示,全县岩溶地区分布在全县23个乡镇,涉及268个村(居委会)。岩溶地区总面积194421.18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55.9%。岩溶面积中,石漠化土地58692.54公顷,潜在石漠化土地105116.95公顷,非石漠化土地30611.69公顷。石漠化土地中,轻度石漠化24202.16公顷,占41.3%;中度石漠化29738.63公顷,占50.6%;重度石漠化4610.28公顷,占7.9%;极重度石漠化141.47公顷,占0.2%。

二、工程实施情况

(一)投资规模及治理面积。桑植县2008年列为湖南省4个石漠化综合治理的试点县之一,2010年列为全省22个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之一。2008-2020年,湖南省发改委累计下达给桑植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投资计划17749.61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14070万元,地方配套和社会资本投入3679.61万元)。共治理33个小流域,涉及15个乡镇122个村;治理岩溶面积788.017平方公里,治理石漠化面积193.656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积按程度分:轻度石漠化7632.9公顷,占39.4%;中度石漠化9488.4公顷,占49.0%;重度石漠化2088.9公顷,占10.8%;极重度石漠化155.4公顷,占0.8%。

(二)建设内容。桑植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分为林业建设、草地建设、草食畜牧业发展、坡改梯等农田水利建设四个内容。其中:林业建设:人工造林4115.36公顷,封山育林6539.09公顷。草地建设:人工种草1847.7公顷、草地改良1211.7公顷。草食畜牧业发展:新建棚圈10966.9平方米、建青贮窖9784立方米,购置饲草机械284台。坡改梯等农田水利建设:修拦砂坝7座,修排水渠和排水沟91.073公里,修蓄水190口,整修山塘19口,建挡土墙110米,购引水管10140米,购储水罐17个。

三 、工程建设成效

(一)生态得到改善。从2008年开始,通过13年的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和草地建设,林草植被得到恢复,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监测结果主要表现为“三增一减”:全县的森林面积增加了10654公顷,活立木蓄积量增加了44.7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增加了3.79个百分点,土壤侵蚀模数每年每平方公里减少了1220吨。

(二)经济得到提升。通过林草植被恢复工程的实施,林地、草地利用率明显提高,林地、草地生产潜力得到进一步开发,森林资源数量增长,质量提高,木质与非木质林产品资源生产基地迅速发展。治理区群众常用两句顺口溜来反映治理带来的变化:以前“山是和尚头,沟里没水流,三年两头旱,十种九不收”;现在“山头绿幽幽,溪沟碧水流,年年风雨顺,农民喜丰收”。桑植县将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与脱贫攻坚结合,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为部分农户营造了木瓜、黄柏、厚朴等药材林,栽植油茶、桃树、枇杷、柑橘等经济林,每年每户增加收入1350元至2600元。石漠化治理达到了治一方水土,遏制一方石漠化,发展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的目的。

(三)社会反响良好。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的13年间,充分让农村劳动力和建档立卡户参与工程建设,全县累计22.3万农户直接参与并受益于石漠化治理,有力的促进了项目建设区域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工程区94033名富余人员通过森林管护、公益林建设、种苗工程、林下资源开发等渠道,均得到了妥善安置。

林草植被恢复建设带来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使项目区群众亲眼目睹了造林、育林取得的实效,亲身感受了发展林业带来的实惠,造林护林已成为地方政府、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要致富,多栽树;不砍树,也致富”已形成共识,“要我干”变为“我要干”已成为普遍现象。栽植纪念树、营青年林、爱树护林、保护环境、热爱家乡、美化家园的社会风尚逐渐形成。

四 、经验与做法

(一)领导重视,落实部门职责。桑植县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其他职能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桑植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明确了政府办、发改、财政、林业、农业、水利、畜牧、审计等相关部门职能职责和任务分工,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形成统筹推进的工作合力。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共治石漠化的大好形势。

(二)统筹谋划,注重有机结合。桑植县将国家有关政策和县域实际结合起来,各部门实行联动,形成了“三个统一”和“四个结合”的桑植科学治理模式。“三个统一”即:以恢复和增加森林植被为中心,以遏制水土流失为重点,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以小流域为重点统一综合治理;根据区域气候特点,实行统一开发方向。“四个结合”即:搞好岩溶地区的封禁治理,使恢复天然植被与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相结合;实行多林种、多树种合理配置,乔灌草、林果药、长中短有机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把石漠化治理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以改善农业基本条件,片、带、网、点相宜的林种设置,把石漠化治理与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

(三)严把五关,确保工程质量。一是种苗质量关。坚持了“四不”(不是良种不育苗、不是合格苗不出圃、不具备“三证一签”的苗木不验收、没经验收的苗木不造林)。同时大力推广使用容器苗。二是施工质量关。施工做到“一专四统”(实行专业队施工、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技术标准、统一采购苗木、统一管护)。三是检查验收关。对整地、打穴、植苗、抚育等环节坚持了“三不”,即:整地不合格不栽植、造林不合格不验收、管护不到位不付款。四是管护关。实行“林权不变,统一封山,专人看管,报酬分摊”的管护办法,做到管护组织、人员、制度、目标、报酬“五落实”,巩固造林成果。五是档案管理关。建立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及时收集、整理、保存各种报表、资料,及时总结工程建设成效和管理经验。

(四)严格管理,实施“阳光”工程。实行“四制式”管理。一是招投标制。按规定进行公开招标,做到“阳光”工程。二是合同制,经过县法制办和分管领导审定后,才签订合同。三是监理制,由监理公司实行全过程监理,确保质量和进度。四是资金使用报账制。资金使用需经林业、发改、财政、分管副县长、县长逐级审批后,才能支付。同时对项目资金做到了专人管理,专帐核算,专款专用。

(五)科技支撑,优化造林模式。在植被恢复方式和高效治理模式方面集思广益,总结前期治理经验,筛选出一批立体生态治理模式予以重点推广,达到了生态、经济双赢的治理效果。如在山顶采用生态防护型造林模式,营造柏木(马尾松)+枫香混交林,既有利于保持水土,又较好地解决了生态与用材的矛盾;在山腰采用生态经济型造林模式,营造木瓜、黄柏、厚朴等药材林,营造大叶榉、红豆杉、闽楠等珍贵树种,实现生态林木经济产业化,经济林木生态效益化;在山脚采用经济林造林模式,栽植油茶、桃树、枇杷、柑橘等经济林,促进林农早日增收。通过推广立体生态治理模式,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岩溶地区的植被恢复和生态环境改善。

(六)加强宣传,营造浓厚氛围。把舆论宣传作为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对石漠化治理重大意义、紧迫性、必要性认识的强大手段,动员全社会参加石漠化治理植被恢复建设,增强参与意识。采取形式多样宣传方式,让广播“响”起来,让宣传栏“活”起来,让宣传标语“亮”起来,让电视“讲”起来,广泛宣传报道石漠化工程建设,使石漠化治理政策深入人心。

五、存在问题和相关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基层力量薄弱。体制改革后,乡镇已没有单独的林业机构和专门的林业工作人员。即使确定了负责林业工作人员,但还负责乡镇其他中心工作,无法做到专人专班。二是基础设施薄弱。由于地方经济基础薄弱,工程科技投入不足,林业科研、调查设计、林木种苗、技术推广、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基础建设滞后,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难以适合新形势下林业生态建设的要求。

(二)对策与建议。一是持续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建设。自2008年以来,桑植县历经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全县森林覆盖率由2001年的66.68%提高到72.8%,基本上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效应的生态体系。但就现有生态体系来看,规模上还存在着覆盖面偏窄而表现出总量不足的问题,全县尚有宜林地(包括无立木林地)18.5万亩,低效林地36.8万亩,进一步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生态与经济效益兼备、林种配置合理、结构优良的森林生态系统显得十分必要。二是建立气候基金,对工程提供资金支持。紧紧抓住“碳达峰、碳中和”试点机遇,启动碳汇项目的开发工作,扎实抓好森林质量提升与森林精细化管理,努力实现桑植县每一棵树的碳汇价值开发出来,对工程提供资金支持。

刘国成:综合治理十三年敢让石山变金山——桑植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成效总结

20396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