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建华:新形势下湖区林业发展成效
近年来,南县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守护好一江碧水”、“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等理念,围绕县委、县政府“洞庭明珠、生态南县”的定位,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大力发展高效生态林业,加强森林、湿地资源保护,积极探索林业发展新模式,为南县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政策引领,开创湖区造林新模式
南县地处洞庭湖平原腹地,淞澧洪道、长江藕池河及沱江等五条河流贯穿全境,境内河网密布,沟渠纵横交错,具有典型的平原湖区特征,林业用地相对较少,发展林业的基础先天不足,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为此,南县紧紧把握湖区林业特点,把发展林业与改善生态环境有机结合,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发展中保护”,以政策引领林业发展。2020年,中央和地方相继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20〕24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国办发〔2020〕44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严格保护耕地切实做好造林绿化工作的通知》(林生发〔2020〕104号)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通知》(湘政办明电〔2020〕6号)等文件,对国土绿化提出了明确要求,南县统筹安排国土绿化用地,规范开展造林绿化,呈现三大良好趋势。
(一)造林规范化。在近年的造林工作中,一改过去林农想怎么栽就怎么栽,想在哪里栽就在哪里栽的做法,要求各乡镇严格执行(国办发明电〔2020〕24号)、(国办发〔2020〕44号)等文件要求,落实耕地保护责任,防止出现在耕地开展造林绿化的行为,发动广大群众监督举报。
(二)造林集中化。近年来,南县垸内的大型渠道、道路一改过去全部承包给林农的模式,由县、镇、村三级财政出资逐步收回,把造林地集中起来,改变“乱造胡栽”的现状。由县林业局负责技术指导,县、镇财政负责安排资金,确定了“统一规划,连片造林,统一指导,专人管护”的林业发展路子。
(三)造林融合化。南县造林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乡村“五个振兴”战略思想,融合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产业扶贫、国家森林乡村建设、珍贵乡土树种推广、矿山复绿等各项工作。例如在南山村建设了枇杷、柑橘采摘园,不仅培养了一批懂经济果木林栽培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实现了乡村产业振兴和才人振兴,而且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将村集体多年闲置的土地重新绿化利用,真正将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在中鱼口镇建材厂,由于环境污染,建材厂拆除,给大地留下了一块面积100多亩的“伤疤”,2021年通过流转全部栽植上了杨树,不仅让伤疤愈合,而且7-8年后还能带来60万以上的经济收入;在芦苇场,由于洞庭湖流域造林厂关闭,导致全县近5万亩芦苇面临无人收割的境地,留下了严重的社会、生态隐患,南县放活经营,对芦苇场重新发包,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栽植杨树,不仅盘活了经济也消除了社会隐患。
二、创新机制,着力破解造林新难题
(一)解决了“种什么”的问题。开展造林绿化,首先要选择好树种,这是确保成活率和绿化效果的前提,年年栽、年年补成为植树造林的一大顽症。近年来,南县按照“乡土树种优先和适地适树”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选择好绿化树种,能营造混交林的必须营造混交林。在规划、设计、工程上力求创新、力求特色,力求突破,一样的投入,达到不一样的效果。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乔则乔、宜灌则灌,既考虑了高低搭配,又考虑了色彩搭配,大幅度地提高了存活率,又达到了绿化效果,投入成本还不高。
(二)解决了“往哪种”的问题。去冬今春造林绿化重点是三个:一是以省级生态廊道建设为重点,即以G234省级生态廊道和华常高速高速省级生态廊道为骨架,以小微湿地生态修复和城镇村庄绿化美化为节点,以沟渠生态景观建设为脉络,构建连通藕池河、松澧洪道和大通湖的生态体系网,进而融入湖南省洞庭湖中尺度生态廊道体系中。重点打造南茅运河沿线、南洲镇南洲村村庄绿化美化、华常高速公路连接线,同时带动市级、县级生态廊道建设。二是以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对已绿化小班进行补植补造和林冠下造林,突出房前屋后和村内荒边隙地造林,科学配置造林树种,优化乔灌草搭配、彩色树种和花草搭配、房前屋后经济果木林搭配,改变湖区冬季植物色调单一的现状,达到“开门见绿、推窗见景”的效果。三是以河洲杨树造林为重点。在垸内植树造林都选择景观树种的基础上,为提高我县的森林面积,增加森林蓄积量,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在天星洲芦苇场、武圣宫芦苇场、厂窖芦苇场进行杨树造林。
(三)解决了“谁来种”的问题。一是推行造林“工程化”机制。鼓励有实力、有责任心的造林公司、专业队伍和个人,通过招投标等方式参与造林绿化。二是完善惠民政策机制。本着“政府要绿、群众得利”的思路,对符合造林补贴项目建设要求、成活率达到85%以上的,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都纳入补助范围,进一步调动全社会的造林积极性。三是完善林权保障机制。新栽树木坚持“地随树走,谁栽谁有”的原则,通过林地承包、租赁经营、竞价拍卖等多种形式,依法落实地权、林权,保护造林者的合法权益,让造林者吃上“定心丸”。
三、突出特色,拓展湖区林业发展新路子
(一)打造生态品牌。南县特色优势是农副产品,在特色产业经济区开展绿化美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营造良好生态环境,能提升特色农林产品的优质、生态理念,将生态环保融合到品牌宣传中,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二)发展乡村旅游。实施绿化美化后,优美的生态环境、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良好的生态系统将会成为人们休闲度假旅游的首选地,将带来森林观光、林果采摘、特色农产品销售、农家乐、乡村民宿等旅游休闲项目的发展,比如目前发展比较好的有罗文村、南洲村、班咀村等。
(三)发展经济果木林。稻虾产业的发展,在耕地周边、农户房前屋后将会出现部分空闲地,而且这部分面积地势将会抬高,适合经济果木林发展。将经济果木林发展与稻虾产业相融合,更进一步提高耕地产业效益,相得益彰,形成良性循环,构建林业与农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达到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目的。
(四)发展花卉苗木。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南县“三杉”(水杉、池杉、落羽杉)繁育技术已相当成熟。到九十年代,以“三杉”为主种植业在明山头镇已初具规模。现在县内明山头镇、华阁镇、乌嘴乡等乡镇的“三杉”育苗已形成规模化,苗木种植面积超过2万亩,发展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近100家,依托于苗木行业的各类从业人员近千人,年产“三杉”苗700万株以上,在冬春造林繁忙之季,平均每天都有40多车“三杉”苗木外销,产品远销整个黄河以南地区,去年销售额高达1.6亿元,已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三杉”苗木生产基地。
四、科学管护,打造综合治林新体系
(一)制定管护办法,确保造林成果。南县制定了《南县绿化工程移交养护方案》、《南县公共绿化管理与护养办法》。根据属地原则把城区道路绿化交由园林绿化处统一管护,国省干道和大型沟渠由所属乡镇统一进行栽植、管护,每年验收合格后林业局从森林抚育项目中予以一定的补助。同时乡镇、村可将林木所有权承包给专业管护队伍,由其对绿化带进行统一栽植、统一管护。全县已逐步建立公共绿地县、乡(镇)、村、组、企齐抓共管长效机制。
(二)加强林业执法,开展有害生物防控。积极开展保护候鸟、打击乱砍滥伐森林等林业执法行动,查处破坏森林资源行为,已连续十年没有发生一起重大破坏绿化成果案件。同时,加强公益林管理,强化林木采伐限额管理制度,林木采伐限额计划入村到户率达100%,生态公益林管护率达100%。进一步加强森林防火工作,森林火灾受害率在1‰以下。加大林业有害生物监测与防治力度,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在3‰以下,有效防止了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与传播,维护了林业生产安全。
(三)推行林长制,建立资源管护长效机制。由县委、县政府牵头,以保护发展森林草原资源为目标,以压实各级领导干部责任为核心,构建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林长,实现党委领导、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全域覆盖、源头治理的长效责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