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传佑:推进新化县竹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21-07-02 17:53 信息来源:


我县楠竹面积达42.86万亩,但开发利用率很低,除了伟星竹业一家竹筷加工规模企业,其他都是零碎的传统家坊式加工,年产值只是个把亿,是典型的竹资源大县,竹产业弱县。如何扭转乾坤,推进全县竹产业的发展,笔者认为,急需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铆定目标,接力苦干。多年以来,我们寻求竹产业的突破与发展,断断续续上了一些竹加工企业及项目,但总是昙花一现,收效甚微。原因有很多,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实施战略目标不坚决,不持久。楠竹是我县尚待开发的最大资源,也是今后林业的主攻方向。我们要始终围绕“兴竹强林”战略,谋定“五年五十(亿),十年上百(亿)”规划,勠力同心,一任挨着一任,一年接着一年,巧干加实干。十年后,全县实现森林旅游、黄精产业、油茶产业、楠竹产业等“四个百亿”林业产业大格局。初步设想,到2025年,全县竹林面积达到45万亩,楠竹丰产基地10万亩(每年完成低产林改造2万亩),新建竹林道1000公里(每年修建竹林道200公里),引进、培育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笋竹加工企业5家,其中1亿元竹加工企业1家。培育国家竹业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竹业重点龙头企业3家,建设2个竹文化生态旅游与竹林康养基地。全县竹业综合产值达到50亿元。

二、政策驱动,点灯亮塔。机不可失,时不我待。县委县政府已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竹产业快速发展的实施意见”。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顾问,县长任组长的新化县竹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县竹产业工作的领导,要求2021年全县统筹安排3000万元楠竹产业专项资金。所有县级领导、有实力的单位和竹林区各乡镇,要办点示范,以点带面,加快楠竹丰产示范基地建设。全县要在楠竹主产区和加工企业主要辐射区,建立一至两个县级领导楠竹示范基地。竹林面积在3万亩以上的乡镇需建设连片面积1000亩以上的示范基地1个,1万亩至3万亩的乡镇建500亩以上的示范基地1个,0.5万亩至1万亩的乡镇建200亩以上的示范基地1个。示范基地所需资金按1000元/亩标准奖补后,不足部分由挂点县领导所分管或联系的单位和所在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筹措落实。

三、夯实基础,提质便运。我们目前竹产业之所以没有发展起来,严重的短板一是楠竹质量不高,有林无好竹;二是交通不便,有竹运不出。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丰产示范基地建设,不断健全基地内竹林道、灌溉设施、蓄水池、生产管护设施、生产资料库房和采集产品临时储藏室、作业机械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优质丰产。规划五年内在全县新建竹林道1000公里,每年完成新建200公里。要结合产业路建设、林区道路、护林防火道建设统筹推进,将竹林道建设纳入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范围。将笋用竹林基地、林下种养基地配套灌溉设施纳入小农水利建设项目补助范围。对竹林道每公里奖补3万元,蓄水池每个奖补5万元,灌溉设施、作业机械等按价格的40%给予奖补。

四、拓展经营,创新业态。要大量培育规模经营主体,促进楠竹产业全方位发展。鼓励返乡农民工通过竹材培育、竹林林下种养、竹林生态旅游、竹林康养等相关产业,实现就地就近创业就业。鼓励企业和合作社等主体采取区域性资源整合运作模式,开展合作经营、代管经营、多元开发等业务。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对规模经营主体派驻科技特派员,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鼓励和引导经营主体利用农业机械设备开展竹林釆伐、运输、培育等生产,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重点支持竹产区的规模经营主体组建竹材采伐、竹笋采挖专业化队伍。对相关基地或合作社进行奖励,大力推进竹业生产“机器换人”革命。创造条件将竹材拖拽机、山道运输机、割灌机、采伐油锯、伐桩处理机、微耕机、太阳能杀虫灯等竹林作业机械和笋竹初加工机械设备列入农机购置贴补范围,减轻经营者负担。利用竹下空间和生境优势,开展林下种养,发展林下经济,重点发展黄精种植、竹荪等林下魔芋培植及蜂、鸡、鸭、鹅等养殖。不断延伸产业链条,立体化增加楠竹收入。

五、创建园区,招商引资。建设竹产业园区,有利于产业集成发展,加快科技创新和产品精深加工。规划在娄新大道两旁以及城区附近省道旁建设竹产业创新产业园,开展楠竹产品精深加工,在金凤、洋溪、天门等乡镇建设笋竹初加工产业区,进一步完善新化县伟星楠竹特色产业园建设。园区规划按照适度集中、固定选址、共享利用的原则,建立污染可控的现代竹材、竹笋初级加工园区,优化竹材、竹笋就地初加工点布局,解决本地笋、竹等原料的出路,实现加工升值。鼓励和扶持现有竹企加大科技创新和扩大企业规模,有效整合孤立、分散的创新要素和公共服务资源,推进竹产业产学研用一体化。支持规模以上竹企业优先申报科技项目,并予以奖励。鼓励竹加工企业改进技术工艺、改造升级生产装备、引进智能制造设备,推进“机器换人”步伐。鼓励和支持笋、竹加工企业申报发明专利、国家新产品,建立和完善标准创新激励措施,推动竹产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进程。大力拓展竹产品门类和层次,大力引进竹缠绕、竹家具、竹户外板、竹饮料(竹酒)、竹原纤维、竹基纤维复合材料、生物活性产品、竹药品等新兴产业发展,逐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要加快品牌建设,大力发展竹文化生态旅游与竹林康养。积极整合品牌资源,推动品牌营销,打造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扩大我县竹产业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可以结合创建槎溪竹文化产业园和奉家楠竹康养基地,支持建立竹影视文化基地、主题公园、主题博物馆、主题博览园、主题酒店、主题餐厅及竹工艺设计中心、大师工作室、网红打卡基地等,充分发挥我县竹产区优良的生态环境、健康的森林食品和深厚竹文化底蕴的优势,让竹产业具有崭新的活力,展现迷人的魅力。

六、做实保障,比拼市场。要千方百计加大对竹产业的投入,解决发展资金瓶颈。县政府常务会议已审议通过县林业局的申请建议,决定在“十四五”期间每年统筹整合一定资金支持引导全县竹产业发展。同时要求和鼓励金融机构降低信贷门槛,简化融资手段。在商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针对楠竹产业发展特点,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贷款利率,加大信贷投入。落实支持小微企业、合作社和农户的普惠金融服务税收优惠政策。将符合条件的楠竹产业贷款纳入政府性融资担保服务范围,鼓励发展基于森林资源的绿色金融产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楠竹产业投融资项目储备库,推进银企对接。鼓励保险机构进一步扩大楠竹产业保险的业务范围。对符合条件的返乡入乡创业农民工,按规定给予税费减免、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等创业扶持政策,多方面引导民间资本投向,举全县之力“兴竹建业”。要大力发展电商产业,线下体验线上销售打造网络销售平台。倾力打造网络营销平台,借助“互联网+”以及新的商业模式,聚集产业资源,引导企业入驻新化电商产业园。通过三、五年的建设,打造新化县竹产业互联网领先品牌,实现竹产业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的目标。以企业为主体,建设集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制造、电子商务、金融服务、信用服务等应用为一体的多功能、全要素行业公共服务平台。

苏传佑:推进新化县竹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1985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