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众望:林业在乡村振兴中的职能发挥之研究
2021年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开局之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赋予林业的新的历史使命。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湘视察重要讲话精神,高质量推进林业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是助推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和战略选择。
一、林业助力乡村振兴取得的成效
武陵源区是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中国首批世界自然遗产、中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A风景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境内石英、砂岩峰林地貌闻名于世。全区总面积397.58平方公里,海拔300至1260米,拥有3103座峰林、40多个洞穴、两座天然石桥,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资源丰富、物种多样。现有植物3000余种、陆生脊椎动物50科116种,旅游资源、生态资源、动物种类特别丰富。全区国土总面积39758公顷,其中林地35001.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8.06%,国家生态公益林为33616.6公顷,占国土面积85%、占林地面积96%,林木绿化率85.45%;森林覆盖率达85.18%,位居全省第一。
一直以来,武陵源区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坚持“保护为主、利用为辅”的原则,正确处理加强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紧紧围绕“碧水守护,蓝天保卫、净土攻坚、大地增绿、城乡洁净”总体目标,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更长远、更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取得的效果十分明显:
(一)生态成果惠民。近年来,武陵源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打造生态林业、创新林业、科技林业、效益林业和法制林业,培育了森林资源,建设了强大的生态屏障,增加了森林碳汇,森林覆盖率、林木绿化率分别超过了85%、86%以上,生态保护与建设取得新突破。
目前我区辖有张家界、索溪峪、天子山3个国有林场,以及张家界、索溪峪、天子山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杨家界县级自然保护区。目前,全区森林蓄积量达3646993立方米。近年来,我们通过实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森林抚育、禁伐减伐等一系列措施,森林覆盖率稳定在85%以上;通过建立专职护林员制度,强化森林防火举措,张家界国有林场实现了连续62年无森林火灾,核心景区自1989年建区以来均未发生火灾的好成绩。生态保护成果普惠全区广大人民,每年发放生态补助900多万元,享受生态补偿的人数达到5000多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700多人。
(二)生态环境宜人。2015年武陵源区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在三年行动中,我区共投入7000多万元,按照“大范围覆盖、大力度推进、大手笔投入、大幅度提质”的总要求,完成了城区、通道、水岸、镇村、荒山等九大绿化项目建设任务。高标准建成了高云公园、高云桥北西侧公园提质改造景观工程、喻家嘴公园、高云大桥北东侧绿化精品;提质改造了高云路、军邸路、天马路主干道绿化项目。完成了龙阳公路和张清公路武陵源段、峪园隧道出口至锣鼓塔、中湖集镇至杨家界索道下站、中湖—天子山、梓木岗林场至梓木岗门票站、插分公路等一批通道绿化项目的提质改造。打造了协合乡、中湖乡、天子山街道、索溪峪街道4个绿色示范乡镇,以及铁厂、插旗峪、黄家坪、龙尾巴、野溪铺、张家界、抗金岩、双峰等一批“秀美村庄”。目前,全区33个村(居)中,已有26个村(居)获得省级以上“绿色村庄”称号,城乡绿化不断推进、人居环境日益改善。
二、林业助力乡村振兴存在的短板
林业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有客观因素,也有主客因素。
(一)生态保护任务艰巨。武陵源区地势险峻,特殊的地质地貌给森林火灾的扑救和松材线虫枯死松木除治带来巨大的压力;另外,周边疫区对武陵源区自然传播的风险较大,防控是一项长期任务。
(二)林业产业环节薄弱。油茶、茶叶、水果、中药材等种植不具规模,高端生态产品研发与生产供给严重不足,未形成知名品牌。森林康养产品与服务供给严重不足。
(三)村庄绿化标准不高。村民对乡村人居环境绿化美化的认识不足,主动参与绿化美化家园的习惯和风气尚待进一步强化。一些村民房前屋后绿化模式单一,经济实用性和景观化结合不够,乔灌草立体配置不当。个别村民外出务工,住房长期空置,房前屋后及庭院杂草丛生。
(四)猴群毁坏庄稼严重。武陵源核心景区的猴子由当初引进的2只,发展到现在的近6000只,其活动区域由核心景区向周边区域发展。随着数量的增多,猴群破坏农作物而给百姓造成的损失越来越严重,2019年以来,累计每年损毁作物、水果等折合人民币近30万元,给当地群众造成很大损失,同时给地方财政增加了巨大压力,“猴患”趋势凸显。
三、林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工作思路
如何发挥林业部门的职能作用,助力乡村振兴工作?通过深入学习调研,提出以下几点工作思路:
(一)强化保护意识,筑牢生态发展根底。武陵源因旅游建区,以旅游兴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森林资源就是保护人民群众的“金饭碗”。要积极宣传引导广大村民自觉参与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资源的管护,自觉参与义务植树、植绿补绿、庭院绿化美化,进一步提高全民爱绿、植绿、护绿意识,把乡村打造成为一道道亮丽风景线,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乡村旅游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发展特色产业,夯实农民增收基础。要因地制宜,立足当地旅游市场,发展特色产业。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通过“3.12”义务植树活动,将油茶、黄桃、狝猴桃、枣、李等优质品种种植到村组的闲置地块,将通村通村公路栽种银杏、桂花、茶花、红叶石楠、紫荆、紫薇、乐昌含笑等景观树种,不断盘活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鼓励村民承包土地以入社、流转、入股等多种方式建立基地,发展壮大专门合作社,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以达到林业综合提效增收的目的。积极探索林下经营发展模式,支持发展林药、林菌、林菜、林果、林茶、林花、林禽、林蜂等受群众游客追捧的林下生态林产品,降低市场风险。要加强部门联动,加强实用技术培训,结合“三下乡”活动,进村开展育种育苗、植树培管、治病防虫、苗木嫁接等林业科技知识培训,着力培养一批有技术、懂经营的新型林农,不断提高林业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增加林农收入。
(三)搞好村庄绿化,打造绿色生态环境。一是完善乡道绿化,由乡(街道)牵头,林业部门指导,对不同的乡村道路种植当地行色的乡土化树种和珍贵树种,实现“一路一景、四季有花”的村庄干道绿化美化全覆盖。二是完善村庄绿化,鼓励村民种果、种树,做到谁种谁有;对现有的水源林和风水林地,引导乡(街道)扩大种植面积,提高林分质量,增添森林景观。三是完善公共绿化,林业部门在保护好现有的古树名木、风水林、景观林和文化遗迹基础上,引导村级或驻村工作队抓好绿化项目建设,对宗祠、公共休闲地、池塘河畔等进行绿化,将绿化工程和文化工程结合起来。四是完善庭院绿化,引导村民对院前屋后进行绿化,种植经济树种、名贵树种和特色景观树种。力争五年内,基本实现出门见绿,村庄面上宜林荒山绿化率达到100%。
(四)加大政策扶持,巩固生态保护成果。进一步强化林业生态与产业振兴的政策支撑,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要提高生态公益林的补偿范围和补偿标准,增强广大林农在保护生态成果中的幸福感与获得感。积极探索、寻求解决野生动物保护与野生动物危害农作物的有效途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动协调争取资金支持,搞好野生动物监控和损毁农作物的合理补偿工作,提高民众参与野生动物保护的认知感和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