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又红:努力学习践行习近平生态道德观——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体会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21-02-25 10:16 信息来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全国环境大会上指出:“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培育生态道德和行为准则,开展全民绿色行动。”2019年10月颁布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绿色发展、生态道德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的期盼。”这就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必须加强生态道德建设,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新时代发展的价值、要求与方式,把培育生态道德融入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全过程。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指出,社会意识是道德的一般本质。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上层建筑和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善恶、好坏等行为,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总和。道德的内涵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和丰富。就人类文明发展的形态来说,从原始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发展到当代,也就是新时代的生态文明,生态道德应运而生。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专题,我理解,生态道德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道德关系的社会意识,要求人们自觉承担起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道德责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包容发展,这就需要从伦理视角重新审视发展的价值,重新审视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如何领会习近平生态道德观的核心内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把握。

一是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财富观。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有提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这是他深刻总结了新中国发展的成败得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后,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对应的新时代绿色财富观。他特别强调绿色发展,要求在绿色发展中,追求绿色财富,这是对发展本质认识的新发展、新飞跃。他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他反复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要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价值观念,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形成深刻的人文情怀。”要形成这样的社会意识,就必须树立绿色财富观,绝不能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发展财富,并且大力倡导全民绿色行动。

二是融入自然、保护自然的绿色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花了很长时间、很多精力阐述绿色发展观。他在不同场合,反复提出,“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他提出,要“多谋打基础、利长远的善事,多干保护自然、修复生态的实事,多做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好事。”他告诫全党,“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我们都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不能只讲发展不讲保护,不能只讲利用不讲修复。”因此,我们在谋划发展的同时,必须时刻体现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把绿色发展作为一切经济行为、社会行为的基础。

三是简约适度、节约资源的绿色生活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生态道德作为社会意识,不仅体现在全民思想、思维、意识、工作等方面,还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他一针见血地提出,要“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他特别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涉及老百姓的衣食住行。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他号召“广泛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活动,推广绿色出行。”因此,他大力倡导城乡垃圾分类、农村厕所革命和全民光盘行动,希望“通过生活方式绿色革命,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这就把“成于节俭败于奢”的中华传统文明与现代生态文明很好地结合起来,推崇社会新风。

四是青山美丽、蓝天幸福的绿色民生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址。”他深刻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这就从认知上解决了民生需求问题,把一直以来只注重物质文明的民生福祉观,转变成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并重的民生福祉观。他还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得出结论,“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已经成为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我们党要顺应民心,就必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这就从发展的根本目的出发,深刻阐述了新时代的绿色民生福祉观,是对“人民至上”民本思想的新发展。

生态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我们要从其特殊本质出发,必须以和谐共生看待经济、社会活动的要求,把人与社会、自然、资源、生命视为生命共同体,在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其他生命之间的关系时,必须牢牢把握天人合一的生态价值观和绿色财富观,严守三条红线的自然生态承载能力的绿色发展观,努力践行人民至上的绿色民生幸福观和绿色生活观。

同时,生态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我们必须从其深层本质的理解中提升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质量,以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努力构建生命共同体。

一是牢固“生命共同体”理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是“生命共同体”,他全力倡导“培养生态道德和行为习惯”,从树立生态意识角度引导人们在经济和社会行为中,对自然界的开发、利用和索取必须科学合理,树立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理念。因此,我们要破除“唯GDP论英雄”的观念和行为,深刻反思“人定胜天”、“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等老旧观念,培养崇尚自然、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的绿色生态意识。通过生态伦理道德教育,深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认知,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世间万物的道德情感,让保护自然、尊重生命、敬畏天地成为全民思想自觉和行为习惯。

二是把低碳绿色融入生产、生活全过程。学习践行习近平生态道德观,就必须倡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自觉践行文明消费观,带头杜绝挥霍资源、破坏环境的意识和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物质消费要以不对自然界造成伤害为前提,坚决抵制诸如滥食野生动物等不文明消费行为,从节约一滴水、一粒米、一度电等细小行为做起,从我做起,从当下做起,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文明生产、文明消费的社会新风尚。

三是筑牢生态道德法制保障的根基。任何道德的推广成习,都需要强力的法律制度作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法律和制度具有刚性约束力,必须从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体系出发,及时总结经过实践检验并获得广泛认同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制度设计和法律规范,以制度和法律的力量确立生态道德的权威。林业部门作为重要的生态功能保障部门,要加强生态制度、法律的顶层设计,补齐生态领域的法律、制度的短板,保障生态道德规范深入人心,确保生态安全、生物安全和生命安全。

四是建立和完善的生态安全考核评价体系。把生态功能、生态效益、环境损害、资源消耗等指标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把生态功能、生态安全、绿色发展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奖惩和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朱又红:努力学习践行习近平生态道德观——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体会

14608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