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建华:林业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南县地处洞庭湖平原腹地,具有典型的平原湖区特征,林业资源相对匮乏,近几年通过大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林业在乡村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生态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提升乡村绿化成效
县委、县政府把造林绿化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动员全县力量开展国土绿化,并制定了三年绿化行动方案,取得了很大成效。三年累计完成造林绿化面积6.23万亩,栽植各类珍贵乡土树种300多万株。通过涉农资金整合办整合资金用于国土绿化,提高造林绿化补贴标准,突破防护林每亩500元的标准。县财政和三大融资平台共投入资金4.76亿元用于绿化建设:交建投投资1.02亿元建设了纵横全县的绿色通道网,城投公司投入资金3.4亿元建设覆盖城区四周的生态屏障,水务投投资0.29亿元在重要水源地建设水源涵养林,县本级财政补贴750万元在全县12个乡镇造林12942.4亩。
全县乡村以“村新景美”为核心,按照“一个原则、三个重点、统筹发展”的工作思路,“适地适树,因地制宜,一路一景观,一路一特色”的原则,全面推进乡绿化美化行动,累计创建绿色村庄97个,获批国家森林乡村5个(南洲镇南洲村、南山村,乌嘴乡罗文村,中鱼口镇育红村,武圣宫镇龙头嘴村)。围绕“田、土、水、路、林”五要素,结合农村生态保护,建成高标准农田31.86万亩,达到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效果,基本实现了林网全域覆盖的目标。
全县公路、江河、湖泊沿线按绿色通道建设标准,坚持路网建设到哪里,绿化就跟进到哪里,沿路沿岸实际绿化面积占应绿化面积91%,共计完成道路绿化里程460多公里,其中国省干道83公里、县乡道路61条380多公里。完成村庄居民线、渠道绿化450多条,长度40多万米。集中居住型村庄绿化覆盖率达25.6%。目前农村绿化已基本形成一张村村相通、纵横连片的农村生态林网,打造了人在绿中走、车在林中行的绿色廊道。
截止2019年底,全县林地面积10164.6公顷,其中有林地8627.1公顷,森林总蓄积量165.5万立方米,蓄积量增长率3.9%;森林覆盖率22.49%,比上年提高0.85个百分点;湿地受保护面积16万亩,湿地保护率50.71%。因造林绿化工作突出,2019年9月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南县“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
二、实现乡村生态宜居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会议指出:“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南县林业按照“洞庭明珠,生态南县”定位,提出了“以绿治脏、以绿治乱、以绿治差”的工作举措,把乡村绿化美化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努力建设“村美、业兴、家富、人和”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大力宣传造林绿化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村民爱林护林意识,增强群众的参与意识和创建积极性,形成了共同建设美好人居环境的良好氛围。
二是将生态融入绿化规划设计。华阁镇美丽乡村建设全域创建、生态稻虾第一村--南山村绿化设计,将农田、果园、森林、湿地、村庄、遗址等特色景观联成一体,构建布局合理、配套完善、人文丰富、景观多样的乡村绿道网。罗文村、南洲村、班咀村、复兴港村、南山村等分布全县的100多个乡村,在绿化美化过程中,充分利用自然山水资源,科学配置造林树种,优化乔灌草搭配、彩色树种和花草搭配、经济林和景观林搭配,不砍伐原生大树,不填湖、塘,尽可能保留村庄原生态,形成了具有生态效益兼顾景观效果的生态宜居乡村,达到了“推门见绿、抬头赏景、起步闻香”的效果,展现了乡容、留住了乡愁、传递了乡情。
三是大力推广种植珍贵乡土树种。每年县林业部门组织一批良种壮苗送苗下乡,带动造林绿化。将房前屋后新植苗木折算面积纳入造林补贴,提高农民造林积极性。在技术服务上,每年组织林农培训、提供营造林技术服务,提高造林成活率。
三、引领乡村乡风文明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强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就是文化,生态工作得不到很好治理,那么社会文明也会停滞不前,只有做好生态保护工作,才能引领乡风文明。
一是以绿治乱。以前南县村庄道路两旁、沟渠河道尽是垃圾,一到雨季,白色垃圾满沟流。变化是从推进乡村绿化美化,栽植一株树、一朵花开始的,在居民线、沟渠道路两旁清除垃圾后,配套实施景观绿化,大家丢垃圾时明显感觉丢不下手,潜移默化的改变发生了:堆在路边的垃圾少了,乱堆乱放的杂物整齐了,漂亮干净、花木繁茂的场景出现了,以绿治脏、以绿治乱的效果达到了,乡村乡风文明自然提升一个层次。
二是弘扬林业生态。大力宣传生态文明理念,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生态文化资源,引导有条件的乡村发展森林旅游产业。与村规民约相融合,将林业法律法规、森林防火、古树名木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提高村民自觉保护生态的思想意识,积极弘扬林业主旋律,建设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带动乡风文明建设。
三是倡导健康文明饮食。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后,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林业局开展了清理野生动物市场专项行动,实施最严厉的“一封控四严禁”管控手段,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引导群众移风易俗、革除陋习,不非法食用、买卖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树立了乡村文明生活新风尚。
四、推动乡村产业发展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南县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建设绿水青山时,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在南山村5纵3横8条道路绿化专项规划中,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以产业振兴为重点,按照“一路一品”的设计理念,打造南山村生态绿道和经济果林基地。利用村集体闲置多年的土地,建设100多亩经济果木林基地,引进全国推广的枇杷、脐橙优良品种,搭配本地黄桃,栽植苗木近3000株。参照目前市场价格,进入盛果期后,每年可为南山村增加收入约100万,其中村集体增加收入80万元,周边群众增加收入20万元。在村民集中安置区,建设果木林面积30亩,引种栽植红心蜜柚407株、三红蜜柚485株,进入盛果期后,每年可为南山村增加收入约40万元。
同时,利用乡村旅游兴起的时机,把资源变资本,实践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南县罗文村、南洲村、班咀村等村庄,实施村庄绿化美化后,优美的生态环境、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良好的生态系统成了人们休闲度假旅游的首选,森林观光、林果采摘、特色农产品销售、农家乐、乡村民宿等乡村旅游休闲项目蓬勃发展,有力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人均收入增加2万元以上。
如今的南县四季葱茏、满眼翠绿、流光溢彩、魅力无限,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已成为洞庭湖一座座美丽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