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攸县疏堵结合,规范监管,擦亮油茶种苗金字招牌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20-06-04 14:57 信息来源:


    攸县是“中国油茶之乡”,油茶种苗产业发展历史悠久,独特的地理条件助推了油茶种苗长足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乘国家大力发展木本油料产业和脱贫攻坚生态扶贫的春风,各油茶育苗户、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规模空前,数量庞大,苗木销往全国各地,在带动地方林农增收的同时,出现了无证生产经营、假冒伪劣种苗等乱象,严重扰乱了油茶育苗正常秩序。为有效规范油茶种苗管理,去年以来,攸县坚持疏堵结合,打引并举,优化服务,通过集中整治行动,规范种苗生产经营,保证油茶种苗质量,正确引导油茶种苗健康有序发展。

一、找准问题,科学研判

攸县是湖南省油茶种苗主产地之一,因自然条件优越、种植技术娴熟、产出效益好,油茶种苗繁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长期以来,在丫江桥、网岭、新市等地,老百姓有自发育苗的传统习惯,在公司、合作社、大户的带动下,很多当地老百姓依托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纷纷加入育苗队伍,甚至一些外省、外县、外行的企业老板到丫江桥、贾山租田育苗。随着产业规模的日益壮大,一些问题逐渐凸现并日趋严重,有的引发种苗质量追溯案件,让攸县油茶种苗这块金字招牌蒙尘蒙羞:

1、受利益驱使,有的群众缺乏对种苗市场的科学研判,盲目跟风,甚至贷款举债育苗,导致产业规模庞大,从业人员众多,鱼龙混杂,育苗地点多且分散,无证经营、无序竞争频现,严重扰乱了种苗市场。

2、受“四定三清”制度约束,良种油茶穗条供不应求,有的育苗户既从事“有证”穗条育苗,又从事“无证”和“代育”育苗;有的直接从油茶造林地采集枝条充当穗条,以次充好,品种不清,假冒伪劣种苗层出不穷,油茶苗木质量得不到保证。

3、田间管理不到位,一心追求数量,舍不得间苗除杂,圃地实生苗、萌芽苗较多,种苗质量较差。

4、育苗单位生产日志不健全,穗条来源不清楚,育苗建档不规范,林业部门监管难度大。

鉴此,湖南省林业局在全省启动了油茶种苗“双打”行动(即林业行业打击侵犯植物新品种和制售假冒伪劣林木种苗专项行动),重点查处无证生产经营、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等违法犯罪行为,并将部分问题线索对攸县进行了交办,要求限期查处,立行立改,举一反三,规范管理。

一直以来,攸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油茶种苗产业发展,本届林业局党组精准施策、持续发力,2017年开展了油茶种苗专题调研摸清底数提出思路,2018年成立了兴林育苗合作社实行抱团发展,2019年启动了油茶种苗“双打”行动,2020年开展集中整治行动,整治思路由之前的“疏堵结合、以疏为主、先疏后堵”调整为“疏堵结合、疏堵并重”。2019年下半年以来,由县政府牵头,组织林业部门、相关乡镇负责人,育苗企业、合作社和大户,开展了多次调研座谈,征求各方意见,找准问题症结所在,县林业局把油茶种苗生产经营规范整治作为2020年中心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周密部署。

二、硬化措施,有的放矢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班人有一班人的责任。无证经营、非法苗木的泛滥,让攸县由油茶种苗的“主产区”成为“重灾区”,有的地方甚至扬言不调运攸县的油茶苗木,规范整治种苗质量势在必行。县林业局党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一场刮骨疗毒的油茶种苗保卫战即将打响。

1、宣传引导凝聚合力。首先把宣传走在前面,通过宣传标语、微信群、会议部署、宣传资料、现场解说、当面释疑等方式,开展《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等普法宣传教育,印发《油茶种苗生产经营告知书》《油茶种植生产经营告知书》2000份,张贴宣传标语450条,宣传宣讲政策法规,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深入育苗基地、生产一线和农户家中,致力疏导育苗户凭证生产经营,劝导无证育苗行为的发生,引导有证育苗户合法经营,营造依法育苗的良好氛围。4月9日召开全县规范油茶种苗生产经营推进会,动员各乡镇(街道)站在产业振兴、乡村振兴的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握重点,压实责任,精心组织,形成乡镇(街道)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般干部包干抓、各村(社区)全程参与,相关部门各负其责、育苗大户主动配合的工作局面,凝聚全局一盘棋、全面抓整治的工作合力。

2、深入调研摸清底子。3月份以来,由县政府分管领导带队、组织林业部门、相关乡镇负责人深入丫江桥、网岭、新市等乡镇开展油茶种苗调研座谈5场次,参会人员430余人。组织林业技术人员对全县油茶种苗生产经营户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经初步摸查,全县现有白茅洲苗圃、天华公司、地杰公司、兴林合作社等4个定点育苗单位,经营面积1400余亩,每年定点育苗4000余万株;柏市林科所、天华公司、地杰公司等3个定点采穗圃,经营面积570亩,油茶品种以湘林系列、三华系列为主。育苗基地主要分布在丫江桥、网岭、新市、菜花坪、联星、桃水等乡镇(街道),其中加入兴林油茶育苗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户43户。其他从事无证非法繁育油茶苗木生产经营户300户以上,育苗面积3000亩左右,嫁接苗木超2亿株。

3、精心指导服务苗农。县政府、林业局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油茶种苗生产经营的通知》《关于规范油茶种苗生产经营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按照“全程指导、全力监管、全面规范”的要求,严格落实种苗“三证一签”“四定三清”制度,督促生产经营者建立健全油茶生产经营档案,凡异地育苗、穗条采集、苗木出圃、植物检疫证办理等均应到县林业局申请备案,确保品种清楚、种源清楚、苗木销售去向清楚,并对苗木质量终身负责。苗木销售必须凭销售合同、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苗木检验证、良种苗木标签、植物检疫证、销售发票才能出圃。印发技术资料近300套,组织开展育苗知识培训,从油茶穗条采集到苗木嫁接技术指导,从苗木繁育田间管理到种苗质量监管,大到油茶种苗品种认定和品系布局示意图规划,小到圃地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及苗木出圃,全程悉心指导,热心服务,确保质量。

4、严格执法强化打击。按照省市工作部署,制订下发《攸县林业局油茶种苗监管执法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组织森林公安、林政法制、执法大队、执法中队等执法力量,大力开展林木种苗“双打”专项行动,重点查处制售假冒伪劣林木种苗、无证生产经营林木种苗行为,确保林木种苗市场秩序;依法打击和有效遏制侵犯植物新品种树的违法侵权活动,保护品种权益人的合法权益。目前,已查结油茶种苗案件12起,收缴苗木44.9万株,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112.5万元,正在调查线索1起;缴获并销毁非法穗条400余斤,依法查处非法采集、交易、运输非法油茶穗条行为;配合协助泸溪、江华、浏阳等地开展种苗案件调查。督促指导兴林、天华、地杰等定点育苗单位开展油茶种苗质量专项整治,查漏补缺,整章建制,完善种苗管理档案台账,切实巩固整治成果,不断健全长效机制。

三、疏堵结合,规范管理

思路清,才能方向明。结合县情,攸县提出了“政府引导、产业主导、分片管理、抱团发展”的工作思路,坚持疏堵结合、打引并举、优化服务,引导育苗户采取“合作社(公司) 基地 农户”模式,走“合作化经营、质量化认证、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发展道路,实现“一年整治、两年提升、三年规范”。当务之急就是引导育苗户以刀刃向内、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认清形势,通晓政策,坚决向非法苗木叫“不”,致力扭转攸县油茶种苗局面。为此,县林业局出台了《攸县油茶种苗生产经营集中整治工作方案》,集中人员、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在“五一”前后开展了一次史无前例的集中整治行动。

1、自愿申报铲苗。林业局由班子成员分片牵头,分成12个工作组,分别于4月28至30日、5月4日至5日深入丫江桥、网岭、新市等地,放弃“五一”节假日,积极引导、指导、监督和鉴证育苗户自发自愿自主铲除非法苗木,抢抓时间,落实穗条,如期嫁接,尽快步入合法经营轨道。同时,统一兴林合作社成员的思想认识,树立标杆,示范带头,充分发挥其先行者、引路人的头雁作用,引领育苗户自觉加入合法育苗行列。经统计,两次集中整治5天时间,共签订承诺书并自愿铲除非法苗木353户595亩6590万株,其中兴林合作社铲苗142.3亩1566.5万株。

2、严格操作流程。集中整治本着“自发自愿、客观公正、依法依规、积极稳妥”的原则,严格落实乡镇属地责任、部门监管责任,由每个村推选3个现场监督员全程参与,林业技术人员切实当好“宣传员、引导者、见证人”,按照承诺公示、勘界落界、编号插标、自行铲苗、现场签字、核查验收等程序稳妥推进,并做到“两次公示”(铲前、铲后公示)、“三次拍照”(铲前、铲中、铲后拍照)。每组1名技术人员携带平板电脑定位勾图,铲苗后由镇政府驻村干部、村级监督员、林业局工作人员现场核实、签字认证,相关资料归档留存,实行阳光操作,接受社会监督。

3、强化保障支撑。一系列的工作,一环紧扣一环,一步紧跟一步,县林业局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勇于面对,迎难而上,敢于担当,主动作为,积极指导育苗户申报、铲苗、嫁接、办证、入社、备案等工作,争取按片区对丫江桥、网岭、新市3个乡镇核发生产经营许可证,并在全省统筹调拨油茶穗条4600万芽,以实际行动赢得了省林业局的大力支持,湖南经视、红网、省广电台、绿色时报、县电视台等媒体跟踪报道铲苗过程。目前,油茶嫁接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林业部门坚持技术指导、巡查打击两手抓两手硬,“开前门、堵后门”,以强有力的执法保障推进本次规范整治工作取得扎实效果。

何勇:攸县疏堵结合,规范监管,擦亮油茶种苗金字招牌

12264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