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建锋:保护湿地生态 加快转型发展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20-03-19 15:51 信息来源:


    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常德市委、市政府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指示,不懈探索治水保湿举措,努力保护生物多样性,湿地保护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效。调查发现,全市湿地面积相对稳定,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湿地生物多样性逐步呈现恢复性增长,但必须警觉的是在保护过程中一些历史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问题也日渐显露,亟待转型发展,努力探索化解。

一、全市湿地保护的新进展

常德地处长江中上游、沅水下游和澧水中下游,境内江河湖泊众多、水网密布,沅江、澧水、松滋河、虎渡河四大水系纵横全境,构成了洞庭湖平原独特的河网水系,湿地分布广阔,特色鲜明,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现有湿地面积286万亩,占国土面积的10.50%。存有水生植物865种,鸟类285种,鱼类120多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20余种,主要濒危保护物种有中华秋沙鸭、白鹤、黑鹳、东方白鹳、鸿雁、小天鹅、中华鲟、白鲟、胭脂鱼等,西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更是全球重要的候鸟迁徙越冬地、停歇地和繁殖地。目前,全市已建立了津市毛里湖、桃源沅水、安乡书院洲、澧州涔槐、鼎城鸟儿洲、石门仙阳湖、汉寿息风湖、临澧道水河等8处国家湿地公园(含试点),形成了覆盖各区县市的国家湿地公园体系。2002年,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市域纳入保护的湿地面积205万亩,湿地保护率达71.66%,湿地环境状况不断改善,湿地生物种类日益增多,是国内湿地资源保护良好的地区之一,湿地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1.湿地资源保护意识普遍增强。2017年,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亲自领衔的第一届湿地保护委员会,全面强化了各级各地对湿地保护的思想共识,各成员单位自觉担当湿地环境治理的历史责任,有效推进了湿地保护工作。通过大力开展治污清障,全市先后关闭水污染企业86家,养殖场退养977个,珍珠退养面积20多万亩,所有河流、湖泊、水库等公共水域严格划定禁养区,全面禁止投肥养殖。2010年以来,全市累积清除欧美黑杨10.41万余亩。在现代优美水乡建设中,持续开展了湿地生态环境大保护、大爱护的广泛宣传,编发了中小学生湿地保护知识读本和《西洞庭湿地风光》《认识湿地》等宣传资料,播放了《梦里水乡》《人间仙境毛里湖》等宣教片,开设了湿地保护课程,让湿地科普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活动,增强了社会大众普遍参与湿地保护的自觉意识。先后在市城市规划馆、汉寿西洞庭湖、桃源沅水、安乡书院洲建设了湿地宣教中心,利用“世界湿地日”、“爱鸟周”等节日,组织举办了主题书画展、摄影展、知识抢答赛等多种宣教活动,让社会大众在喜闻乐见中润心积习,让巩固国际湿地城市创建成果成为自觉行动。

2.湿地生态保护体系日益健全。市县两级成立了政府一把手任主任的湿地保护委员会,2018年设立常德市湿地保护管理中心,机构改革时调整为林业局内设行政科室;市县两级林业部门均设立了湿地保护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湿地保护管理日常工作;各类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分别建立了专门保护管理机构,全市共配备优秀专业技术人员近百名,为推进湿地保护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注重运用法治力量抓湿地保护,先后出台《常德市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条例》《常德市城市河湖环境保护条例》等4部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其中《常德市西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保护条例》已于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是全国57个国际重要湿地首部地方性法规。

3.湿地城市建设持续推进。全市先后在西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毛里湖湿地等地启动保护与修复工程,并在桃源沅水、书院洲等启动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实施了湿地生态补水、湿地污染控制、湿地生态恢复和综合整治、基础服务设施、可持续利用示范等重大专项建设。市城区开展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统筹推进河湖连通活水、绿化截污净水、道路小区蓄水、防涝减灾排水、水文化水旅游亲水五大工程建设,全市基本消除了城市内河水系哑河、死河,92%以上的河流、湖泊、水库水质保持在Ⅲ类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达97.8%,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曾在常德举办全国海绵城市建设培训班,现场进行了重点推介。

4.湿地生境服务功能不断提升。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桃源沅水和毛里湖国家湿地公园等地因地施策,积极摸索推进社区共管模式,注重开展社区居民技能培训,积极帮助转岗就业,较好地化解了禁捕压力,实现了和谐有序发展。市本级依托湿地资源打造了柳叶湖环湖景观带、穿紫河水上风光带等一批城市景观新亮点,成功举办了第十三届全运会龙舟决赛、中国新型城镇化经验交流会、常德国际马拉松赛等大型活动,去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5700万人次,文旅康养产业产值接近900亿元,“美丽经济”成为常德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湿地保护的社会效益加速放大,湿地景观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穿紫河、桃花源、西洞庭湖等湿地美景被央视《新闻联播》、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多次报道推介,2019年常德位居中国100座城市宜居指数排名第8位,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持续增强。

二、推进湿地保护的新挑战

1.靠水吃水的迷茫。长期以来,湿地保护区内的渔民一直过着靠水吃水的水上生活,但历年的过度捕捞,特别是电击鱼、迷魂阵、地笼王等非法捕捞活动的泛滥,已导致水体生物资源普遍锐减,渔业收益下降。生态红线确立后,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被划为常年禁渔区,渔民的捕捞区域受限,鱼获越捕越少,渔民的生产、生活出现了特殊困难。

2.栽树砍树的困惑。保护区内的湿地洲滩,土地肥沃,特别适合杨树生长。杨树速生丰产、用途广泛,在保护区内种植杨树曾给湖区人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但因杨树种植的规模泛滥,致使湖区的湿地生态统受到严重威胁,湿地退化十分严重,湿地功能逐渐丧失,不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2017年以来,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杨树砍伐后,虽然有效遏制了湿地生态系统逆向演替趋势,但也给当地林业生产企业和个人造成了较大经济损失,诸如土地承包经营合同损失、杨树销售价格差利润损失、提前砍伐杨树生产销售损失等,湖区林农的生产经营成本难收回,木材生产效益难保证,地方经济发展陷入新困境。            

3.用芦灭芦的难题。多年来,芦苇一直是湿地保护区重要的经济支柱和基础财源。随着湿地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为减少保护区内人为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控制芦苇造纸对水体的污染,禁止了保护区内的芦苇生产经营活动,整改、关闭了造纸企业,大量芦苇无人收购,以致靠收割芦苇生存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经济损失巨大,甚至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新的社会问题开始显现。

4.岸下岸上的期盼。通过一系列有效举措,保护区内突出的生态问题基本遏制,但保护区内及周边社区农渔民为保护湿地生态环境,普遍作出了很大牺牲,无论岸下、岸上都期盼通过湿地生态效益补偿,保障基本生活,加快绿色生态经济发展,已势在必行。

三、促进湿地转型发展的新抉择

1.科学划定湿地生态保护空间。为切实保护湿地水体水域的整体性与生物多样性,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物景与生物资源,建议倡导建立长江生态经济带上的洞庭湖国家公园,把西洞庭湖列入洞庭湖国家公园建设范畴。合理确定各自然保护区、各湿地公园区域边界,确保地方绿色经济的发展用地。

2.全面优化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各自然保护区、各湿地公园,尤其是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长期从事外洲杨树经营的林农多达上千人,大部分林农缺乏其他生产资料和谋生技能,终止杨树种植合同后难以另谋出路,建议按照“破坏者赔偿、受益者补偿、保护者受奖”的原则,加快出台湿地生态补偿办法,进一步明确补偿范围、资金来源、补偿标准等。建议国家、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并将湿地保护修复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3.完善湿地生态保护政策法规。全国除湿地外,三大生态系统中的森林和海洋都已经通过立法得到了有效保护,建议积极呼吁全国人大及早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进一步完善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同时市本级加大《常德市西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保护条例》宣传力度,严格依法保护湿地。

4.大力扶持湿地生态产业发展。依托和发挥生态资源禀赋优势,积极培育与生态保护紧密结合、市场相对稳定的湿地特色经济产业,有效替代杨树栽植、芦苇造纸、渔业捕捞等传统产业,逐步将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与经济优势,降低生态保护给农渔民造成的经济损失。加强财政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汇入,完善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释放湿地旅游潜能。积极发展与旅游相关的种植业、养殖业和手工业,造就现代新型渔民,促进渔民增收增效。

5.积极配置湿地保护基础设施。建议加大对湿地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改善自然保护区监测、巡护系统,全面有效管控人为活动对湿地生物系统的干扰和破坏。

6.加强湿地资源开发的国际合作。建议全方位、多层面推进与全球环境基金(GEF)、大自然保护联盟(IUCN)、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国际环保组织的合作与交流,积极争取湿地保护领域的国际项目或合作项目,不断提升湿地保护能效。

关建锋:保护湿地生态 加快转型发展

11816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