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归农:国有林场转型发展的几点思考
岳阳现有15个国有林场,经营面积36.87万亩、占全市林地总面积的3.97%,森林覆盖率86.6%,活力木总蓄积量153.55万立方米,占全市总蓄积量的6.3%。国有林场内纳入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各类自然保护地的面积16.14万亩,有在职职工2676人,大专以上学历367人。人员经费均纳入了当地财政预算。
国有林场作为林业部门直接管理的基层单位,应当充分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森林景观,成为林业转型发展的排头兵,生态服务功能提升和生态产业发展的先行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良生态需求。
一、国有林场转型发展优势明显
一是森林及旅游资源丰富。经过几十年的森林资源培育和保护,国有林场有着极为丰富的森林资源,在发展生态旅游方面有基础、有优势。如五尖山林场、幕阜山林场森林覆盖率均达95%以上,保持着较为完整的原始次生林和珍稀动植物。同时国有林场拥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大云山林场(国家森林公园)被评为“AAA”级景区,境内三战三捷摩崖石刻为国务院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民政部评为第二批国家级抗战文化纪念遗址。
二是科技支撑强劲。芦头实验林场拥有教育部大学生人才创新基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亚热带林学国家长期科研基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定位观测站等国家级平台。桃林林场拥有全国第二大湿地松种子园。玉池林场珍贵树种“赤皮青冈”种质资源库为全省重点林木良种基地。
三是林地权属清晰。自2015年国有林场改革后,全市15个国有林场全部定性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人员编制、保障政策等改革措施基本到位,林权证核发面积35.28万亩,占国有林场经营面积的96%,林地权属进一步清晰,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为国有林场的转型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是市场前景广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的向往和需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森林旅游是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养眼、养心、养生健康游的代表,已成为人民群众一种生活时尚和生活方式。这为国有林场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高。长期以来,靠出售木材和木材制品的经营方式致使国有林场干部职工思想僵化,大锅饭意识尚未彻底打破,传统经营模式尚未完全转变,对森林资源的作用、利用和地位认识不够,急需提升。
二是森林机构不优。国有林场树种结构不尽合理,树种相对单一,林分质量不高,虽然近年来利用林业项目进行了更新改造,但尚未形成群落丰富、功能强大的生态景观林。
三是整体实力不强。大部分国有林场在产业发展上小而散,没有形成规模,打造精品,没有形成完整产业链,2019年国有林场森林旅游及带动的第三产业产值不足3000万元,国有林场产业发展活力没有有效激发。国有林场职工老龄化严重、人才队伍结构单一、专业技术人才匮乏,职工队伍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不足15%,特别是地处偏远的国有林场,既招不到人,也留不住人,人员更替出现断层,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
三、对策及建议
1.着力深化林场改革,理顺管理机制。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当前正面临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的关键期,按照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相关要求,可将全市国有林场36.87万亩林地全部纳入自然保护地的保护范围,置换出来的保护指标用于解决原自然保护地中的遗留问题,既达到保护国有林场生态资源,又整合调优自然保护地的双赢目标。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加快引进国有林场发展急需的技术和管理人才,适当放宽国有林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条件,适当提高国有林场林业技能岗位结构比例,着力改善干部队伍结构和职工专技水平。
2.着力发展生态产业,提升发展潜力。推进生态旅游发展。在保持国有林场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按照科学规划原则,引进具有实力的国有或民营资本和专业旅游开发公司投资国有林场生态旅游开发,打造自然科普基地、观光休闲基地、拓展教育基地,开拓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开通公交旅游专线,有效盘活森林资源,挖掘国有林场生态旅游潜力。同时,举办国有林场生态文化等节庆活动,扩大国有林场生态旅游影响。推进森林康养和碳汇发展。推动属地政府出台康养产业发展意见,编制国有林场森林康养基地建设总体规划,加快康养步道等前期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国有林场成为区域内市民、群众休闲、徒步、游憩的首选之地。利用国有林场集中连片的森林资源,选择合理的工程措施和技术手段,加强森林经营、提升现有森林碳汇功能,探索林业碳汇发展。推进特色产业发展。按照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要求,把国有林场良好的生态天然信用转化为品牌信用。充分挖掘国有林场生产资源潜能,通过调整种植、养殖业结构、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引导和鼓励国有林场职工采取专业合作社的方式发展林下药材、有机蔬菜和林下养蜂、养鸡等产业,发展油茶等名特优新经济林,积极开发森林食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
3.着力提升森林质量,增强秀美底色。结合国有林场改革后的新情况,编制修订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组织实施森林抚育,提高林分质量。积极探索天然林、生态公益林的经营模式,科学有序推进退化林修复,合理利用营林机械,逐渐增加珍贵阔叶树种的比重,调整树种结构。大力发展乡土树种、珍稀树种,逐步培育形成以珍贵、乡土树种为主的复层、异龄混交林,构建起功能完备、景观优美、结构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积极争取国家储备林建设,加快培育大径级材,推进经济林园艺化经营。保护古树名木及动物资源,进一步登记、标识国有林场内的古树名木,确保建档率和管护率达100%。加强科技合作,开展林业科技基础研究和技术成果推广应用,提升林业种苗、造林、抚育、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科技应用水平。
4.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夯实发展基础。抢抓“十四五”规划编制契机,将国有林场道路和电网改造升级按地域属性纳入政策范围,加快储备、包装、实施一批国有林场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项目,全面完成国有林场电网体系改造、林区道路建设,完善森林防火设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设施、林业管护设施建设,提高资源管护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积极搭建项目支持平台,将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与林业特色产业园、林下经济发展、林区公路建设养护、森林康养示范基地等项目紧密结合,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逐步推进智慧林场建设,利用全省林业再信息化机遇,争取将国有林场信息化建设纳入地方规划,在国有林场逐步铺设资源监控监测设备,构建智能消防监控,负氧离子监控、宣教于一体的智慧林场管理信息系统,动态化了解林区运行情况,推进国有林场管理利用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