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道海:道县油茶产业发展出路探析
油茶是中国特有木本食用油料树种,与油棕、油橄榄和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树种,油茶籽榨出的茶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90%以上,以油酸和亚油酸为主,耐贮藏;维生素A和E含量丰富,不含芥酸和不易被黄曲霉污染,其品质超过橄榄油,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好的食用油。长期食用可降低血清胆固醇,有预防和治疗常见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道县是全国“油茶生产重点县”之一,地理、地质、气候和土壤条件均适合油茶的生长,全县适合油茶种植的林地有近100万亩,油茶林面积曾达54.6万亩,现仍保存本土油茶林40余万亩,做好油茶产业开发文章,即可充分发挥林业“三效益”,又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还可推进“两个战略”,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建成小康社会。
一、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道县作为油茶生产大县,素有“粮仓油海”之盛誉。油茶生产是全县一大支柱产业,2013年被列入国家油茶生产重点县,2017年、2018年被省财政厅列为全省油茶大县。据统计,全县目前年产茶油500万公斤,种植品种主要有湘林210、华硕、华金、华鑫等,排全市第一位,全省第十三位。
近10年来,湖南湘浩油茶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道县长健油茶有限责任公司、道县绿康油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道县平地尾油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道县兴旺油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相继成立。企业、合作社积极参与油茶原料基地建设,成为产业建设主力军,推动“企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的发展,促进油茶生产、加工、市场的有机结合,使企业与农户成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对我县的油茶生产加工、销售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湖南湘浩油茶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祥霖铺镇八家村建设了2000亩油茶基地;道县长健油茶有限责任公司在蚣坝镇桐油坪建设了3000亩油茶种植基地;道县平地尾油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本村建设了1500亩油茶种植基地;道县森海农林开发有限公司在白芒铺镇野竹福村、广文铺村建设了2000亩油茶种植基地,中联天地公司在梅花镇修宜村、柑子园镇周旷村、白芒铺镇徂復村建设1500亩油茶种植基地;道县绿康油茶专业合作社在白马渡镇樟武坊村、审章塘乡黄家村等地建设3000亩油茶基地;道县运达油茶专业合作社在白芒铺镇三里井村、彭家村、清塘镇棉竹源村等地建设了3000亩油茶基地。
2009年起,县政府通过整合政策、项目资金,鼓励油茶大户、企业、专业合作社参与油茶产业建设,由县林业局免费提供高产优质油茶种苗,150亩以上油茶新造林给予200元每亩的规模化补贴;2014年以来,全县实行种植户先出资购买种苗,验收合格后按每亩200元进行种苗补贴,50亩以上给予规模化补贴每亩200元的政策,每亩补贴达到400元,在以往的政策基础上降低规模发展补助标准,加快产业扶贫步伐,对全县贫困户、贫困村的油茶造林补助,不设门槛,在指标内实行全覆盖,进一步推动油茶产业发展;2019年,再次把规模化标准调低到30亩,奖补标准提高到每亩600元(含每亩400元规模化补贴及种苗补贴200元)。
大项目推动大发展,2011年至2015年,我县争取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2000万元,完成油茶新造林3.65万亩,油茶低产林改造1.9万亩,2018、2019年成功申报湖南省茶油大县项目,争取资金1600万元,完成油茶新造2万亩,油茶低改4万亩,进一步调动了油茶经营者的生产积极性,对我县做大做强油茶产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产业发展问题分析
1.重视力度不够。油茶是南方特有木本油料植物,世界油茶资源的80%以上分布于我国,湖南省是全国第一大省,我县是全省生产大县。然而,油茶产业却未引起我县上下的足够重视,特别是县、乡两级政府没有真正把发展油茶产业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还停留在一般号召上,调查时未发现乡镇村对油茶产业发展采取了切实的措施,工作上无计划、无目标,产业发展缺扶持政策、缺资金,正面宣传引导不多,很难充分调动林农发展油茶产业的积极性,也难以推动油茶产业的快速发展。
2.面积持续减少。据调查情况表明,近些年来,我县油茶林面积在持续减少,主要原因为:一是由于放弃了林地管理,松、杉、竹、阔等树种的竞争,油茶林被自然演替为其他树种为主的混交林。二是上世纪90年代的“山上再造”,部分油茶林被改种水果或者其他树种。三是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修路、建厂及城镇建设,部分油茶林地被征用。四是森林火灾烧毁了不少油茶林。
3.单位产量偏低。大部分油茶产区的群众习惯于原始的生产方式,视油茶为天赐之物,不抚不育,而且大多数林农认为油茶利薄,务林不如打工,对油茶林长期疏于管理,荒芜现象十分严重,再加上树龄老化,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产量低、效益差、不管理、难发展的恶性循环。据调查,目前稀疏油茶林面积占了40—50%以上,全县油茶年均产油只有3公斤/亩左右,亩产值只有500元左右。
4.加工利用滞后。我县目前油茶产品主要集中在食用油上,在高等级保健茶油炼制、化妆品茶油的开发、茶皂素的提取等综合利用方面尚未涉及。现有的茶油产品生产企业存在资金不足、技术含量低、设备陈旧老化、开发能力弱、产品档次低、生产规模小、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和制约因素,加工利用以及市场适应能力不足。湖南湘浩油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油茶林种植、茶油生产及附属产品深加工为一体的高科技股份制民营企业,2014年被湖南省林业厅、湖南省林业产业协会授予“湖南省林业产业龙头企业”,2016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茶油产能达3000吨,规划新建一条加工生产线正在实施,产能将提高一倍以上;亚临界低温低压提取茶油技术被评为永州市科技进步奖,其“湘浩”产品被评为湖南省市场畅销农产品品牌,“湘浩”商标被评为湖南省著名商标。“道州府”牌山茶油荣获2011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营养健康食用油博览会山茶油类产品金奖;已建成万亩高标准油茶基地,带动周边地区群众油茶生产的积极性。
道县森海农林开发有限公司,自主创立“喜香佳”牌山茶油和“福岩洞”牌绿色有机山茶油,因绿色环保营养价值高,销售价格已经达到每公斤120元以上。
三、产业发展对策探讨
油茶产业发展应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培育大市场、大产业为核心,以高科技、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为目标,合理布局,优化配置,确保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科学布局助力产业振兴。全县油茶产业规划,按照全市“二群四带”的区域布局要求,我县为全市两个油茶产业群之一,结合我县实际,按“三群四带”布局,建立以祥霖铺镇、审章塘乡、万家庄街道西南群区,四马桥千峰万壑、蚣坝镇、上关街道、白芒铺镇、白马渡镇、柑子园镇东南群区和仙子脚镇、寿雁镇、乐福堂乡、清塘镇、梅花镇西北群区为中心的三个油茶产业群,以厦蓉高速、道贺高速、207国道、省道S323线为骨干的四条油茶产业带,实行油茶产业区域化、规模化格局。以油茶林保存面积2万亩以上的乡镇为片,以0.5万亩以上集中连片的村为点,以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两侧为线,建设片、点、线相结合的高产油茶林基地,将油茶产业作为全县农业产业链建设的主导产业,纳入全县农业产业化建设总体规划。
2.强化领导快速产业发展。一要切实加强县油茶产业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各乡镇成立相应班子,层层落实责任制,切实做到油茶产业有人抓、有钱投,促进油茶产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二要积极主动研究和认真落实油茶产业政策,疏通融资渠道,增加油茶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出台促进油茶产业发展政策,根据垦复、施肥、补植、嫁接换冠、新造及加工和开发等投入情况,确定具体补助标准,加大产业扶持。三要加快油茶林经营体制改革步伐,坚持“谁造谁有”政策,吸纳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油茶产业发展,研究、优化经营方式政策措施,引导、鼓励、规范、支持油茶林的有偿流转,实行适度规模开发。四要积极防治森林火灾和病虫害,严厉打击毁林犯罪,坚持制止哄抢偷摘行为,稳定油茶产区的生产秩序,切实保障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3.加强宣传营造兴油氛围。一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及互联网等多种媒体,广泛宣传茶油的优良品质、绿色环保等优点,扩大认识面,提高知名度。二要采取走出去办展销会、订货会,请进来开办“油茶节”、“茶花节”等途径,扩大油茶的影响力,增加消费群体。三要通过高产高效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大正面宣传引导,激发广大林农参与发展油茶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力营造我县全民兴油(茶)的浓厚氛围。四要加大油茶生态、高效、发展前景等方面的宣传,迅速提高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发展油茶的认识,真正把油茶产业作为“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来抓,进一步强化部门之间的衔接协调,组织引导资金、技术、林地等要素资源向有利于油茶产业发展聚集,抢抓发展机遇,共同促进油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4.分类培育提升产量质量。一要尽快对全县的油茶资源进行一次全面普查,客观全面的摸清现有资源的准确面积、林分现状、品种类别及单位面积产量等实情。二要根据普查情况分类制定资源培育方案,对立地条件好、林相整齐、经营水平较好、年亩产油5公斤以上的一类林,以及立地条件好、经营水平一般、年亩产油3-5公斤以上的二类林,采取深挖垦复、补植增密、开竹节沟、修枝亮脚、病虫防治、合理施肥等综合措施,加以低产改造,提高产量;对立地条件一般、林分老化、长期荒芜、年亩产油2-3公斤的三类林,实施良种更新;对立地条件差,或长期与其他树种混生,处于自然生长状态,年亩产油2公斤以下的四类林分,可考虑重建或转化为生态林及其他林种。三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迅速扩大优质油茶资源,切实提高油茶生产水平,增强资源的利用率。
5.科技引领扩宽市场空间。一要注重科技人才引进,切实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尽快提升油茶产业的科技服务水平。二要注重引导生产及加工企业,加强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加快产品技术攻关,切实解决油茶发展中有待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三要加大油茶良种选育、引进及推广力度,加快油茶良种繁育和苗木基地建设,积极推广先进育苗技术,为油茶产业发展提供产量高、出油率高、抗逆性强的良种苗木。四要强化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把优良无性系良种、施肥、垦复、修剪、病虫害防治等配套管理技术措施,真正运用到生产实践,让广大林农掌握应用,切实提高油茶集约经营管理水平。五要加快油茶相关标准的制定进程,形成产业化发展的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规范产前、产中、产后的标准化建设,推行油茶原产地标识制度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加快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步伐,不断拓展油茶产品的市场空间。
6.培育龙头塑造特色品牌。一要按照“扶大、扶强、扶优”的原则,认真落实扶持龙头企业措施,培育好湘浩公司等竞争力强、带动面广的油茶龙头企业,促进油茶产业链的延伸,提高油茶产品的附加值。二要从机制创新入手,推动“企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的发展,促进油茶生产、加工、市场的有机结合。三要通关项目支持、巩固林改制度改革成果、林地合理流转,为有实力、懂技术、善经营的油茶种植大户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他们在发展油茶产业上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将更多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现兴林富民。四要加大油茶产业财政投入力度。将油茶产业与新一轮退耕还林、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防护林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有机结合,在项目资金安排上重点向油茶产业倾斜。县财政每年整合300万元以上的专项资金用于发展油茶产业。解决贫困户缺资金、贷款难等问题,帮助种植大户协调各银行降低抵押门槛,简化贷款手续,帮助广大油农特别是种植大户多融资贷款,缓解资金压力,推动油茶产业发展。五要引导企业充分发挥各自在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增强品牌意识,努力打造体现特色的知名品牌,整体唱响“中国油茶之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