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付红:加快泸溪县特色产业油茶建设的调研报告
泸溪县是油茶重要产区,《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区划中,泸溪全境都属于油茶最适宜栽培区,油茶栽培历史悠久,在全省油茶产业中占有重要位置,素有“油茶之乡”的美誉。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都极为重视油茶产业建设。国家把油茶产业建设上升到了是维护食用油和粮食安全的重要产业的战略高度,湖南省出台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对全省油茶产业发展作了重要部署,油茶产业的发展也直接关系到我县经济的发展和30万产区农民的增收。目前,我县油茶加工和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日趋成熟,油茶产业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一、油茶产业现状
(一)产业前景看好,现状堪忧:全县油茶面积从数据上看可观,但产量上不乐观。据统计,我县现存油茶栽培面积16.82万亩,和1985年的21.9万亩相比,减少了23.2%,栽培面积大大萎缩。政府、林农、市场、企业四者这间,联系不紧,存在脱节,行业“杂、乱、散”情况严重。生产经营粗放,基本靠“人种天养”,全县约有4万亩左右油茶林处于长期失管的荒芜状态,油茶籽产量低,平均亩产油茶籽3.3斤。而实际在经营的面积估计在5万亩左右,其中还包括1.36万亩的幼龄林,也就是说真正能产生效益的油茶面积只有3.64万亩。
(二)油茶品种混杂老化,林分结构极不合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造的老油茶林,都是实生苗上山,是未经选择的集团种和实生子代林,所以,株间产量差别很大。从茶株质量来看,劣株弱株占60%以上,丰产性植株占30%左右。在同一林分中,丰产株年产果可达50kg以上,而低产株却只有0.5-1.0kg,甚至颗粒无收。从茶林组成结构看,油茶老林和疏林占绝大多数,而且品种混杂,良莠不齐,经济效益非常低。良种油茶苗还依然只是占一小块。2010年以来,茶油价格虽然上升到40元/公斤,但由于管理不善,亩产值也只有200元左右,经济效益与其它名特优经济林相比还是非常低。
(三)林区基础设施落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现存的油茶林主要分布在一些偏远山区,山高路远,人少地广,交通不便,由于油茶产业长期处在边缘化的状态,林区的道路、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几乎空白,远远落后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明显滞后于其它农业产业。从政府到林农,对油茶产业的投入严重不足。据了解,我县自2008年以来,获取国家,省、州油茶产业发展资金2258万元,其中中央财政2040万元,省级财政211万元,州级财政7万元。虽然国家出台了扶植政策,但每亩只补贴300-500元,仅够造林和苗木费用。政策性资金投入不足,银行贷款支持力度不大,基本上靠的是向上争取项目,县本级财政没有任何配套投入。一旦项目链断,油茶产业便后继乏力。
(四)农民技术水平不高、规模化经营程度低:农村青壮年劳力多数外出务工,老人妇女孩子较多,劳动力短缺,这一部分人的体力、精力和管理能力都难以胜任油茶林集约经营的强度。由于油茶林基本上是分散经营的,多数农户油茶面积不到15亩,经济效益低,部分农户把油茶林当作“露水财”来经营,任其自生自灭,既不施肥,又不防治病虫害,有的甚至长期不进行垦复,致使杂树成林,乱草丛生,油茶林处于“人种天养”的状态,严重影响了油茶生长和产量。部分农户不注重技术提高,对发展油茶产业仅凭一时热情,实践经验不足,虽然参加技术培训但没有真正学懂学透,又没有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造成油茶整地、种植、施肥、管护等环节出现技术问题,对高冠嫁接、整形修剪和肥水调控等丰产栽培管理技术更是知之甚少,导致油茶达不到丰产稳产的效果,农民看不到利益和希望,产业自然一时难以发展兴旺,规模化生产的程度就低。
(五)油茶科技投入不足,示范带动不明显:2008年前,全县油茶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直到2008年,油茶科技研发和推广才逐步恢复。2009年,县林业技术推广技术中心站被省林业厅定为良种油茶育苗基地,引进少量湘林系列的优、新高产品种造林,实施良种油茶栽培生产推广示范项目。油茶良种生产和推广逐步走上轨道,可是由于项目规模不大,补助资金偏少,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影响力不大,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与产业发展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六)企业加工整体水平较低、综合利用不高:我县仅有合水油茶加工厂1家企业新建设的生产线,具有一定的油茶综合利用能力外,其它30多家油茶加工企业大多是以初制作坊式加工为主,只能简单地把从农户的油茶籽或初制茶油收购后加工成精制茶油出售。小作坊基本上是以消耗大量油茶资源为代价,才能获取较少的利润空间。从总体上看,我县油茶加工存在的主要的问题是:小作坊数量多,规模企业没有,加工工艺和技术简单,管理方式和企业装备落后,产品档次较低,资金压力大,原料储备能力弱,季节性加工,产能闲置,缺少核心品牌,经济效益低。
二、加快我县油茶产业发展的意义和优势
(一)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山区经济发展
油茶林具有投产后年年有收益的优点。虽然目前经济效益不高,但是油茶收入也是主产区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是欠发达地区林业增效、林农增收的重要途径。油茶产业将成为我县竹产业之后山区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农业产业。2005年以来,初制茶油的收购价格开始大幅度上升,从当初的1.5万元/吨提高到现在的3.2万元/吨,提高了一倍以上,据预测,今后5~10年,国内市场需求急增,外贸茶油市场缺口大,在沿海地区售价可高达50~75元/kg,并呈上升趋势。因此,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对促进山区新农村建设和提高山区林农收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我县是农业大县,椪柑产业和油茶产业是实现富民强县的支柱性农业产业,从产业发展的规模和前景分析,油茶产业具有着更为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广阔前景,由于油茶产业发展尚属起步阶段,国家各项扶持政策还不完善,制约了油茶特色产业的持续发展。为此出台油茶产业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将非常有利于油茶产业发展,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有利于改善山区生态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油茶不但是重要的经济树种,而且也是重要的生态树种。油茶根系发达,四季常青,耐干旱瘠薄,适应性强,又可以作为生物防火树种。油茶林具有良好的保持水土、净化空气、固碳释氧等生态功能。初步研究表明,油茶制氧能力为40公斤/公顷,大于针叶树。油茶具有抗化学污染作用,1公斤油茶叶可吸收分解二氧化硫7.4克。油茶林的保土作用也较为显著,油茶林、毛竹林和农用山地每年每平方公里土壤流失量(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105吨、256吨和416吨。我县16万亩油茶中相当部分生长在立地条件差、土壤比较脊薄的林地上,油茶对泸溪生态保护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因此,大力发展油茶产业,既能绿化荒山荒地,充分利用山区林地资源、促进生态脆弱区的植物恢复,又能改善山区农村生态面貌和人居环境。
当然,泸溪县发展油茶产业具有得天得厚的优越条件,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境内土壤条件极为适宜种植油茶,这是其它地方无可比拟的先决条件;二是我县油茶资源丰富,特别是老茶林通过低改,提产提效的空间很大;三是我县农民种植油茶的积极性高,发展油茶产业容易推广;四是通过多年的实践及在省林业厅相关处室的支持下,我县已具有油茶良种育苗基地,良种苗木生产能满足县里发展油茶产业的需要;五是一些专业种植公司已对我县油茶产业予以高度关注,并在我县开始实施油茶产业;六是油茶专业合作社日益增多,为拉动油茶产业发展凝聚了合力,提供了强大动力。
三、加快油茶产业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
一是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变“投”为“奖”。坚持走以业主自筹为主、政府和部门以奖代投为辅的方式,鼓励群众种植和改造油茶林。同时,提高油茶产业前期建设投入补助标准,以更大的吸引力撬动民间资金进入油茶产业。二是统筹相关资金,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各部门油茶项目资金,项目任务合并,不搞多头管理,由一个部门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管理,统一验收,不再分项目上报、实施和验收。三是地方政府要制订相应发展措施,积极引导农民群众提高产业发展认识和积极性,招商引资,鼓励大户、企业参与,促进产业又快又好发展。
(二)坚持因地制宜,优化产业布局。
一是以油茶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着力打造油茶产业园,优先在合水,达岚,浦市,兴隆场等乡镇建设丰产林基地,形成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的产业园发展格局。二是科学地确定优化油茶产业布局,在目前资金紧缺的情况下,根据现有油茶资源,先着手进行现有油茶的低产改造,提高产量,增加收入。
(三)坚持科技支撑,提高经营水平。
培养技术队伍,进一步强化技术服务。一是培养一支懂技术的专业队伍,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二是让农户掌握对立地条件选择、栽培管理等技术的推广应用。三是大力开展送科技下乡、举办技术培训班、印发实用技术手册等技术服务活动。同时,加快建立科技示范基地步伐,发挥好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努力为提高油茶发展水平提供更加扎实的科技支撑。
(四)健全后期管护制度,确保油茶造林成效。
一是要加强抚育管理。新造油茶林地要及时开展抚育管理,主要包括补蔸全苗、中耕除草、整形修剪、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等。今后新造油茶林要大力推广根际覆盖方法,以保墒保肥,抑制杂草生长,降低抚育管理成本。二是要创新油茶种植模式。可适当进行林下养殖,合理间种农作物,推行以耕代抚,确保油茶良好生长,实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综合利用。三是要落实管护责任。挑选有责任心的管护人员长期巡护,既防止森林火灾、牲畜啃食和人为破坏,又确保造林成果得到有效巩固。
(五)建立健全资源流转平台,促进油茶产业规模经营。
一是积极打造流转平台。要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建立林业产权交易管理中心,大力推行油茶林地林木合理流转,办理转让、竞买等业务,使林权所有者凭林权证能自由转让,解决油茶林地流转不畅的问题。二是合理进行引导。政府要充分发挥组织、监管、服务职能,变强制为引导,变干预为服务,抓好林地流转的宏观调控、监督监测和中介服务。通过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森林资源流转的好处,使广大群众改变陈旧观念,立足长远经营意识,积极支持和参与流转。三是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大户+基地”等经营发展模式,通过“企业投资经营,农民林地入股”合作方式,整合各类资源,调动各方积极性,提振信心。四是大力发展“林下养殖”等油茶综合经营模式,把油茶产业发展成为集生态、科研、休闲、饮食于一体的特色林业产业。
综上所述,我相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我县油茶产业必将获得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