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建华:浅析洞庭湖四口河系流域南县林业与生态建设
一、基本情况
洞庭湖四口河系流域是由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调弦河干支流组成的复杂的水网体系。四口河系中流经南县的有藕池河与松滋河,藕池河系在南县分成东支、沱江、西支、中支,四支分别从扇子拐、扁担河、曹家铺、陈家岭进入南县,在南华港、茅草街东、太白洲、茅草街西流出南县,四支分别流经南县43.0、41.0、20.3、59.0千米。藕池河东支、中支和西支在枯水季节出现断流,沱江为平原水库。淞滋河与澧水汇合后流入淞澧洪道从马泗脑流入南县后从南咀流出,南县境内长度39.0千米,淞澧洪道全年通航。淞滋河与藕池河流经南县12个乡(镇)、德昌国有林场、三仙湖水库和南洲国家湿地公园,是我县的生态屏障,也是我县林业与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近年来,南县人民政府紧紧围绕创建“洞庭明珠·生态南县”的目标,按照发展“生态林业”的要求,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工作,积极开展生态廊道建设,营造生态防护林、农田林网,实施森林培育和湿地恢复保护,发展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初步构建了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
二、林业与生态建设情况
(一)林业生态体系较为完善
一是生态防护林体系有新提升。通过大力实施冬春造林绿化工程、长江防护林工程、农田防护林工程的工程等,扩大了防护林的面积,有效提高了防护林的防护效益,减少河流对河岸的侵蚀,大风对附近农田、村庄的危害,明显改善了流域内的生态条件。目前,“四口河系流域”河洲林木绿化率达到95%以上、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了90%、流域内道路林木绿化率达到了90%。
二是林分质量有新提高。通过实施森林抚育和低质低效林改造工程,对“四口河系流域”内生态防护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进行修枝抚育、割灌除草,实施无公害防治,有效控制了杨小舟蛾、杨扇舟蛾、云斑天牛、桑天牛、杨树溃疡病等的发生。“近两年来全县完成四口河系流域森林抚育和低质低效林改造近万亩。
(二)林业资源管护比较到位
一是湿地资源管护进一步规范。2018年南县成立益阳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南县管理局,并安排20余名专业工作人员对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进行日常巡护,加强对湿地资源的管护。近两年来林业部门认真落实上级环保整改,积极开展矮围网围拆除,投入资金八百多万元,先后分四次先后将天星洲、再西洲、科研站的矮围拆除完毕。同时及时舵杆洲等遭到破坏的湿地开展人工生态修复示范建设,为实现南县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提供了示范。
二是野生动植物资源管护加强。南县“四口河系流域”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据现有资料统计,维管束植物170科637属1428种;在南县“四口河系流域”记录到的鸟类有16目43科216种,约占全国81科的5016%,1186种的1313%,其中珍贵鸟类有32种, 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白鹳、黑鹳、白鹤、中化秋沙鸭、大鸨、白头鹤等6种。南县“四口河系流域”是极具科研、保护价值的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鸟类保护区。近年来我县采取如下措施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第一强化野保宣传工作。我们利用湿地保护日、地球日、爱鸟周等节日通过电视台报道、板报、宣传车宣传等形式宣传湿地保护、鸟类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同时散发宣传传单、印制发放宣传手册,联合市监局制定并粘贴野生动植物保护公告。第二做好野生动植物疫源疫病防控及候鸟保护日报工作。对野生动植物疫源疫病防控实行监测日报制度,做到全天24小时都有人值守办公。为加强候鸟保护,严格实行候鸟保护值守制度,有效地保护了途经南县的候鸟。第三加强林业执法大队与森林公安查处力度,近年查处林业行政案件10余起。森林公安立刑事案件多起起,联合林业执法大队放生活体野生动物上千只(羽)。近年来南县未曾出现重大破坏野生动植物的案件。
(三)生态产业蔚然兴起
一是乡土苗木种植业大规模发展。“三杉”是“四口河系流域”的一类乡土树种,包括水杉、池杉和落羽杉,“三杉”树干挺拔,树形优美,是品种优良的绿化树种,适应我国湿润地区种植。近年来南县因地制宜大规模发展三杉苗木产业,打响了明山“三杉”苗木品牌,苗木销售总额达到1.6亿元。全县苗木种植面积超过2万亩,各类乡土苗木数量上亿株,年产量700万株以上,依托于苗木行业的各类从业人员上千人,为农户增收35万元。
二是国有林场不断探索生态林业发展新式。南县德昌国有林场位于“四口河系流域”内,管辖面积10.87万亩,林场拥有交通便利,森林资源丰富等优势。林场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林下养殖与种植经济体十多个,引进珍稀苗木品种二十多种,积极探索生态林业发展模式。
三是利用全县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的契机迅速发展生态旅游业。县林业、旅游部门依托“四口河系流域”的林木资源、湿地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生态文化资源,整合了若干条生态旅游路线,采取休闲采摘、体验观光形式,开展乡村游、生态游、红色旅游、户外穿越活动,先后多次举办了有影响力的国内知名赛事、活动。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态防护林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由于个别河段立地条件差,“四口河系流域”部分地段生态防护林有缺株断带现象;部分河洲还需要进一步加防护治理力度,加大防护林的规模。防护林造林树种以杨树为主,树种单一、结构不合理、病虫害易发生等现象。近年来杨树作为入侵树种,将被按计划逐步清退,树种结构也将有待进一步优化,流域内的生态体系面临重构。
(二)湿地的保护与修复有待完善
三峡水库运行后“四口河系流域”季节性缺水的的问题日益凸显,尤其以藕池河流域最为明显,根据相关数据,藕池河流域从九月份进入枯水期,断流日期提前,断流时间延长,出现断流的河流洲滩和湖底露出水面,大量的野生水生动植物或是缺水死亡,或是被人类破坏。根据近期相关数据显示,藕池河西支与东支的丰水期最高月份的平均流量较三峡水库运行前分别减少77%和90%,全年的流量减少,河流流速减缓,河流的冲於能力减弱,加剧了河道的泥沙淤积,支流被阻断形成哑河,阻碍水系的沟通与流动,加上频繁的农业活动带来的面源污染,河流湖体自净能力降低,使流域内的野生动植物失去原有的水生环境,鱼类洄游通道受阻,湿地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流域内湿地资源丰富,但是未保护面积达到10339.18公顷,湿地的保护与修复有待完善。
四、对策及建议
加快洞庭湖“四口河系流域”生态廊道建设和湿地保护与恢复,对于我县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物种多样性、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治理大气污染,构筑我县生态建设的天然屏障,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这两项工作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今后几年要大力推进。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要构建“四口河系流域”的生态廊道。在省级生态廊道建设的基础上,同时在“四口河系流域”内开展县级生态廊道建设,实施造林绿化、森林精准提升,构造起纵横成网、连续完整、景观优美、结构稳定、功能完备的生态廊道,实现森林调优,提高流域防护林的整体生态质量。
二是要大力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为更好的保护流域内湿地资源,需要以《湖南省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实施方案(2018-2025年)》和《大通湖湖泊南县流域水环境保护综合治理实施方案》为平台保护、以南洲国家湿地公园为载体,合理开发利用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结合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经处、湖南省林业局规划财务处《关于抓紧做好202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建议计划申报的通知》文件精神,把流域区域内所有湿地面积整体纳入《南县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实现“四口河系流域”湿地增质的效果,使“四口河系流域”生态廊道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体系,推动全县生态系统向整体化、系统化、生态化融合发展。
三是要加强组织领保障项目实施。首先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强部门联动。建议县委、县政府成立由主要领导挂帅的“县级生态廊道建设项目”和”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有关部门落实“一把手”责任制,将“县级生态廊道建设项目”和”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制订奖惩措施,落实问责制,跟踪问效。要加强县直各有关部门的配合。财政、自然资源、规划、交通、旅游、农业、水利、林业、扶贫等部门搞好协调配合,建立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结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齐心协力,统一组织实施。加强县、乡协作。县、乡两级采取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组织实施、统一检查验收的措施,上下协作,合力推进,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确保各项工程按规划实施,各项任务按年度落实。其次要科学规划设计,抓好任务落实。制订《南县县级生态廊道建设总体规划》和《南县湿地保护与恢复整体规划》,根据总体规划,由各部门负责,制订年度实施方案,明确工作任务和措施,全面推动两个项目的进程。最后要整合项目资金,拉动“生态两项目”建设。是坚持“政府主导、部门支持、社会参与”原则,划定生态红线,完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整合涉农、涉林重点项目,依靠项目拉动“生态两项目”,同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解决生态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林业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家、省林业生态建设、国家战略储备林项目,将林业生态建设、产业发展、科技兴林、森林资源和种质资源保护、林业基础建设项目进行整合,优先安排“四口河系”流域生态廊道建设与湿地保护与修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