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新民:发挥资源优势 发展毛竹产业--新邵县毛竹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一、新邵县毛竹产业发展现状
新邵县地处北纬27015'--38'之间,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的红壤与黄壤地带。气候温暖湿润,降水量充沛,是毛竹的最宜适生区。全县现有毛竹面积30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1%,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18.7%。毛竹面积在全省排第17位,在邵阳市排第四位,是竹林资源大县。竹林总蓄积量为3077万根,亩平立竹118根。全县毛竹面积1万亩以上的有太芝庙乡、潭府乡、潭溪镇、龙山林场、大新乡、龙溪铺镇、巨口铺镇,坪上镇,其中太芝庙、潭府、潭溪、大新、龙溪铺等乡镇毛竹面积达到3万亩以上,其他乡镇均有散生分布。从调研情况来看,目前全县毛竹资源总的生长利用现状是:竹林资源丰富,面积广,但单位面积产量低,立竹质量差,工艺价值低,经济效益不显著。全县大部分的毛竹山林,在经营管理上,基本上沿袭五六十年代那种“看山护林子,夏秋砍竹子,冬春挖笋子”的只索取不给予的恶性循环的经营模式。特别是更有甚者,“砍好留差,砍大留小、砍近留远”,造成蒿竹增多,大径竹减少,衰老竹增多,健壮母竹减少,竹林质量急剧衰退。据调查表明,全县毛竹平均胸径为7公分,比速生丰产标准9公分差2公分;全县平均亩立竹为118根,比全国二类竹平均每亩150根差32根。在竹林面积中,平均胸径在8公分以下、立竹在120根以下的低效林面积20.36万亩,占竹林总面积的66.7%,丰产竹林面积5.7万亩,只占19%。再从毛竹加工利用方面来看,由于不合理采伐,已造成竹林单位面积数量越来越少,质量越来越差,竹林工艺使用价值越来低,经济效益始终难以得到更大提高,难以形成产业。近年来,我县虽有两家以竹材为主要原料的毛竹加工企业,对全县的毛竹开发利用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但整体效益不够显著,全县毛竹产品仍以出售原竹、竹夹板、竹笋等原料为主,综合利用效益低下。仅以出售原竹为例,目前我县毛竹每百斤售价为25元左右,而在毛竹开发利用搞得好的益阳、桃江等地达到了50元。若以加工增值的综合效益来计算,我县毛竹的开发利用与外地相比,差距就更大了。因此,针对我县毛竹现有资源和生产利用状况,如何发挥资源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县毛竹产业,已势在必行。
二、我县发展毛竹产业的目标与布局
(一)发展目标
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生态的良好机遇,围绕增加毛竹资源和建设毛竹产业体系这个总目标,坚持科技兴林、项目促林、人才强林、改革活林和依法治林,大力开展毛竹资源培育和开发利用,增加竹农收入,发展县域经济。以国家重点工程为载体,以企业、合作社、大户、竹农投入为主体,各级财政投入为辅,用5年的时间,改造毛竹低产林15万亩,新扩1万亩,竹林总面积达到31万亩,亩平立竹达到160根,总蓄积量达到5000万根。通过提高竹林、竹笋产量和质量,提高竹材工艺价值和综合利用价值,竹农收益由现在的每亩75元增加到200元,竹农户平年增收800元,全县竹业生产年产值达到8000万元,使毛竹产业成为我县经济发展中的优良产业、特色产业。
(二)总体布局
1.笋用林:以基地建设为主,选择立地条件好的交通便利的山场,通过低产林改造和毛竹新造,培育高产优质食用笋,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基地主要规划在龙山林场、太芝庙乡、潭府乡、潭溪镇、巨口铺镇、龙溪铺镇6个毛竹主产区。
2.笋材两用林:充分利用在农村居民房前屋后的空坪穴地栽植母竹,充分利用其良好的水肥条件,通过精心管护、培育优质竹林,并获得高产竹笋。全县所有乡镇均可实施。
3.材用材:是以毛竹主产区为主,通过大量资金投入开展大规模毛竹低产林改造,提高现有毛竹林分质量,培育优质、高产竹林。
三、我县毛竹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与建议
(一)深化认识,提升毛竹开发的产业地位。通过调查考察,我们认为,我县自然条件非常适应毛竹生产,具有明显的毛竹资源区域优势,在国家实施西部开发战略,大力建设生态林业体系的时代背景下,发展毛竹产业可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得益彰、并举发展、良性互动。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大规模开发毛竹,发挥资源优势,提升毛竹产业地位,是适应新邵农村生产力发展现状的客观要求,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产业、朝阳产业。
(二)加强领导,形成发展毛竹产业的强大合力。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是发展毛竹开发作为创建优势产业,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大工程项目来抓,列入全国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建议县委、县政府成立毛竹产业开发指挥部,由县党政主要领导任顾问,分管领导任指挥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负责毛竹产业开发日常工作。各乡镇、国有林场要相应成立毛竹开发领导机构,安排力量专抓。县里每年要将毛竹开发任务分解到各乡镇、国有林场,与乡镇、场党政一把手签订责任状,实行目标管理。每年10月,由县林业部门对当年毛竹开发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验收。县级领导实行分片包干负责制,每人负责一个片,县直各部门实行挂点联乡,每个部门负责一个乡镇毛竹开发工作。县直部门党政一把手与县人民政府签订责任状,并交纳风险抵押金,建立激励机制,确保全县毛竹开发任务全面完成。
(三)加大力度,强化发展毛竹产业的各项工作措施。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办点示范,扩大面积。发展毛竹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要结合村级集体经济,因地制宜地把适林集体山场办成高效毛竹示范点,在巩固已造竹区成果的基础上,在毛竹空白区大力实施工程造竹和专业队伍造竹;在广泛发动千家万户农民种竹的同时,要更加扎实地办点示范,积极推广承包山场造竹经验。引导农民象种责任田一样种毛竹。二是突出低改,增加资源。加大对低产竹林的改造力度,是恢复发展我县竹林资源的唯一途径。要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采取垦复施肥、劈山畜禁、封山禁笋等不同的经营措施,为竹林的发育生长创造有利的环境,尤其是通过垦复施肥,三年内能提高新竹产量30--40%。在进行低改时,要依据各地竹林的立地条件和不同的用途需求,按照材用林、笋用林、笋竹两用林、水土保持林分类经营,采取不同经营措施,增加毛竹资源。三是加大投入,优化资源。加大科技和资金投入,是提高林分质量,优化竹林资源的重要举措。要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把广泛开展竹林生产科普宣传作为“科技扶贫”、“科技富民”的一项重要工作来开展,促使广大竹农切实掌握毛竹生长发育规律,指导各种经营生产活动,并由此在全县范围内带出一批科技示范户,将全县竹林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多渠道筹资,加大资金投入。竹农是投入的主体,要稳定和完善山林承包责任制,让竹农大胆放心全力投入。针对竹农资金短缺和劳力投入一时难以产生效益的状况,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千方百计筹措、安排毛竹开发扶植专项资金,制定优惠政策,促进毛竹产业发展。四是多轮驱动,搞好服务。毛竹开发是一项社会性工程,它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要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多轮驱动、多管齐下。县内各媒体要加大毛竹开发工作的宣传力度,大造毛竹开发舆论;林业部门要切实做好毛竹开发规划设计、技术指导、种苗调配、检查验收和现有毛竹资源的保护与管理,主动提供技术、信息、政策服务;发改、工业经济、招商等部门要积极引进毛竹开发项目,争取国家、省市政策扶持;五是综合开发,提升效益。毛竹产业综合开发潜力巨大,产品科技附加值高,产品创新域广阔,市场需求量大,要切实搞好竹产品的精、深加工,引导和扶植竹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与壮大,拓宽毛竹产品销售市场,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扰势,不断提升毛竹开发综合效益,努力把新邵建成全省最大的毛竹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