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绘玻:如何实现以品牌建设促进鼎城油茶产业发展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9-07-24 10:36
信息来源:
近年来,鼎城区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坚持以“以发展强品牌,用品牌促发思”的思路,不断加大“鼎城茶油”品牌建设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产量不高、产值不高、品牌价值不高的问题还突出存在。本文通过对鼎城油茶产业发展情况的分析,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从而为鼎城乃至整个油茶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一、品牌建设所做的工作与成效
1.“鼎城茶油”的品牌内涵进一步丰富
2012年获得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3年、2014年,“鼎城茶油”产品先后获得义乌、伊春国际森博会金奖; 2015年1月,通过了有机认证; 2016年获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6年2月,江南城区“鼎城茶油”形象店与江北城区的“鼎城茶油”茶油文化体验馆正式投入使用,“鼎城茶油”取得诸多国字号招牌,不仅具备跻身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同时也在本地产生了一定的市场影响力。
2.“鼎城茶油”的产品开发进一步推进
根据市场发展需要,以天地农耕、金标粮油为代表的“鼎城茶油”冷榨生产线开工投产,“鼎城茶油”正宗注册产品正式上市。据天地农耕公司负责介绍,得益于 “鼎城茶油”品牌战略,该公司已经进入挂果期的150亩油茶基地,2017年,亩平收益已经达到3000元以上,其公司倾心生产的“小奢”红果山茶油,采摘珍稀红果树上充分成熟的红果,驳黑壳、除杂质,以仁心头道冷榨,每斤卖到了598元,市场反响相当不错。2017年,全区茶油年产量达到2700吨,油茶产业年产值约4.6亿元。越来越多高端优质的“鼎城茶油”成为将健康与自然分享给全社会的鼎城形象标识。
3.“鼎城茶油”的基地支撑进一步强化
鼎城区现有万亩以上油茶主产乡镇11个,千亩以上油茶主产村113个,2017年底油茶林总面积45.8万亩。自2012年鼎城区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以来,政府共投入资金0.57亿元,带动社会投资2.28亿元,累计完成油茶新造7万亩,油茶低改15万亩,基本形成了以周家店镇为中心的油茶新造和以谢家铺镇为中心的油茶低改2个万亩示范园。目前,按照区委、政府产业立区工作部署,正全力推进基地建设,2019年,完成油茶新造1.37亩、油茶低改2.73万亩。计划到2020年,全区油茶林面积达到50万亩,其中丰产油茶林面积达到15万亩,年产值突破10亿元大关。
二、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目前,高产基地建设难导致油茶籽供应不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有机认证等品牌优势的作用发挥不佳是“鼎城茶油”品牌建设的主要问题。
1.林权流转体制阻碍了油茶产业基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林地所有权、林地经营权、林木所有权、林木经营权“四权”分立,沿袭家庭联产承包的方式分散到农户手中,许多地区的山林面积人平不足一亩。一户多山、一山共主、飞山飞树的现象较为普遍。农户受家庭背景、生产方式、经济实力、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影响,思想难以统一,步调无法一致,导致土地集中、林权流转困难重重。个别农户“等、靠、要”的思想较为严重,公司进驻以后,乡村干部疲于纠纷、矛盾调解,土地难以规模流转。
2.单一的投入机制制约了油茶产业基地标准化、精细化发展。油茶产业投入大、周期长、易栽难管,在财政扶持相对较弱的现状下,许多投资者望而却步。油茶新造前期种植成本在800-1000元/亩,4-6年内的年管护成本高达300-400元/亩,加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土地成本,每亩投入在7000元以上, 每亩600元的财政补贴无异于杯水车薪。薄弱的扶持环节、单一的投入模式难以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栽后无力或无心培管的现象已经突显,油茶基地标准化、精细化建设后期乏力。
3.不成熟的经营模式导致油茶产业基地后期风险难以防控。油茶产业经过一哄而上的洗礼,阵痛之后沉淀下来的都是坚定的铺路石,全区的油茶产业建设基本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但是,公司、合作社、大户缺乏雄厚的资金、过硬的技术和先进经营管理手段,依然是我区油茶产业发展的三块短板。盲目开发、资金链断裂,导致后期管护不力、基地荒废的现象时有发生,技术支撑不力导致高投入、低回报的风险显现苗头,经营管理不规范导致预期收益分配不均或利益冲突的隐患现阶段得不到根本解决。此外,部分公司、合作社与农户的合作模式也存在管理上扯皮、投入上难核算、收益上难分配的诸多隐性问题,进入收益期后,问题或将爆发。
4.产量不高影响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有机认证等品牌优势的发挥和企业开展宣传推广的积极性。由于油茶高产基地建设规模、速度有限,新建基地也迟迟没有进入丰产期,导致全区油茶籽总产量甚至根本无法满足一个企业的正常生产需求,那么,没有大量生产带来较好的效益,较高的品牌宣传投入势必无法维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等品牌宣传就是一句空话。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安化黑茶、石门银峰作为产品原产地保护中比较成功的案例,其宣传上的高投入虽然有政府的大投入,但企业承担的费用也不可小觑。因为这些产品有企业长期的成功经营,企业愿意为锦上添花的标志买单。反观我们“鼎城茶油”,是先有标志,才有正规产品,企业暂时没有效益可言,雪中送炭的免费授权使用对企业如同鸡肋,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也不可能有较大的广告宣传投入。不得不说,目前的情形有些尴尬。
5.中介组织功能发挥不到位。在国外,发达的中介组织是提高地理标志保护效果的重要保障。如法国新鲜水果及蔬菜专业协会、法国木业协会等,这些协会在法国国内的农业品牌发展、促销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对各原产地命名产品在国内及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而我们的油茶协会却没有发挥出加强联系、聚集合力、协调成员利益分配、信息共享等应有的作用,中介组织自身的缺陷极大的限制了其在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方面的作用。
三、对策思考
1.要加快集体林权规模化流转体制改革的步伐。要积极向上反映,尽可能推动破除林权流转难的法律瓶颈,在确保农户承包林地集体收益分配权的前提下,实行委托集体组织经营,根据林地、林木价值和产出,分类集中,统一标准,规范模式,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制定适应当前油茶产业基地规模化、集约化开发的集体林权流转新机制。
2.对重点环节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一是对高附加值产品研发加大扶持力度。目前,全市油茶加工能力不缺,缺的是能产生高附加值的企业。从长远来看,出台油茶精深加工企业的支持优惠政策宜早不宜迟。以精深加工提升附加值,带动基地发展,反哺油茶种植环节,形成“产+销”一条龙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模式。二是对品牌宣传加大扶持力度。品牌策划、包装的重大意义不用细说,在目前企业无力也无兴趣投入的现实情况下,只能由政府掏钱,打造区域性品牌,实现“鼎城茶油”广告宣传“零的突破”。三是对种苗繁育加大投入力度。“鼎城茶油”有特色,特在哪里?特在是寒露籽,是北纬30度上的独特品种,而目前发展中,由于缺乏对种苗培育、种质资源保护的扶持,部分开发主体种植的是外地的霜降籽,如果这些品种挂果后,监管不到位就会影响“鼎城茶油”的纯正,甚至无法监管。所以建立一套可行的种苗繁育扶持机制迫在眉睫。
3.要构建真正有助于油茶产业发展的金融扶持体系。现有油茶产业基地建设的金融扶持机制,资金量小、承贷主体资格单一,成为油茶产业开发融资的主要瓶颈。探索以协会集中办理,监管有力、诚信可靠、便捷高效的“农贷担”模式和城投为承贷主体,村级集体组织借还贷的模式,降低贷款门槛,减少贷款成本,防控还贷风险。
4.要合理确定开发模式与规模。一是坚持多种模式并存。油茶林权分散的现状难以逆转,在还没有破解集体林权流转瓶颈的前提下,要号召千家万户、集腋成裘,形成油茶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二是大力发展油茶田园农庄综合体。总结以往各地的经验教训,不求大、重求精。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建议通过政策导向、舆论宣传,探索发展300-500亩左右的集油茶种植、林下种养、观光休闲、饮食文化为一体的中小型新型田园农庄。
5.要重点防控后期风险。一是严格实行市场准入。对油茶产业开发企业的资金、技术和从业资格要进行严格地审查,防止不负责任的公司不作为、乱作为。二是严格实行行政问责。基地管护要作为责任,要细化到县、乡、村三级组织,要保证开发一块,成功一块。三是严格对不诚信开发主体实行责任追究。对前期开发和后期管护不力导致油茶产业基地荒废的开发主体,考虑通过法律途径依法追究其相关的责任。同时,建议对此类行为推动相关机构纳入社会征信体系。
6.要激发社会中介组织的潜能。相关部门要对油茶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加强管理、引导,理顺其与农村其他合作组织、各级政府部门、科技推广部门的关系,同时,激发组织内部活力、拓宽信息沟通渠道、营造民主氛围,依靠社会中介组织的独特优势,共同推动地理标志品牌在促进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