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胜:如何为乡村振兴战略贡献林业力量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9-07-22 11:17 信息来源:

  为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围绕建设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争当乡村振兴排头兵,努力将宁乡打造成为湖南一流、全国领先的乡村振兴示范区,林业部门应立足职能,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助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宁乡的林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宁乡的林农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宁乡的乡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一、充分认识林业发展对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林业产业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重要载体,是规模最大的绿色经济,是涵盖范围广、产业链条长、产品种类多、就业容量大的产业门类,是推动资源再生、产品降解的绿色产业。因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大的优势在生态,最深的潜力在林业,就我市具体情况来看,也是如此。
  1.宁乡实际林地面积广。现阶段,我市林地总面积12.96万公顷(即129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48.78%,活立木总蓄积量535.8万立方,现有森林公园2处(国家级1处、县级1处),湿地公园2处(国家级1处,省级1处),有县级自然保护区1处,总面积近3000亩。而宁乡市域面积2906平方公里,可知林地面积占市域总面积的44.59%,占比较高,且林业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
  2.林业产业增长空间大。据统计,2017年全国林业产业总值首次突破7万亿元;近5年,林业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速更是达12.1%,远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速;林业主要产业带动5200多万人就业。就宁乡来看,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40亿元,同比增长10.5%;而林业总产值实现63亿元,年增长近20%。结合上级提出的,加快发展现代高效林业,实施兴林富民行动,未来的林业发展大有可为。
  3.林业部门肩头职责重。建设生态宜居乡村重在加强乡村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加快乡村绿化美化建设。要加强乡村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就要统筹考虑乡村自然生态整体性和系统性,严格保护乡村地形地貌、水体山体;要加快乡村绿化美化建设,就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林业部门须履职尽责,加强造林绿化、保护森林资源,和其他部门一道把乡村建成四季有景、处处是景的美丽乡村。
  二、正视现阶段林业发展中的短板与不足
  1.乡村的绿化率和美化率目前还比较低。特别是在乡村林业的发展质量上,包括景观质量、资源质量、利用质量等,都还存在明显的短板。
  2.林业产业对农村经济、对“三农”的贡献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在农业收入当中,大约有20%来自于林业收入,这主要是指南方精细林区。从部分好的典型来看,林业收入占农业收入的比例可以达到一半以上,甚至于三分之二。两组数字相比较,可以看出,乡村林业发展对于推动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还有很大潜力。
  3.林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短板。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经进行了10多年,主体改革已基本到位,但是后续配套改革,还有很多领域需要去研究,需要在政策上补齐短板。
  三、加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林业担当与作为
  林业是“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工作阵地在乡村,主要从业人员是农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的同时,也将有力地推动林业现代化建设。乡村振兴,林业部门须主动作为,引导乡村走好绿色发展之路。
  1.以产业兴旺为重点,提高绿色发展质量。林业产业以森林资源培育利用为依托,在产生经济价值的同时,兼具固碳释氧、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和社会功能,是绿色低碳环保产业。对我市而言,要兴旺林业产业,重在提升林业传统品牌,加大林业科技推广力度和林地流转力度,推进林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推进林产品品牌建设;支持花卉苗木、油茶产业、森林康养、林下经济等优势产业及龙头企业开展质量体系认证,争创知名品牌;开展香山森林康养试点示范基地建设,将林盛、华南源等花卉苗木省级龙头企业培育成国家级龙头企业,在巩固喻家坳乡、资福镇、灰汤镇等“万亩油茶乡镇”的基础上,力争发展油茶10万亩,打造省内知名油茶大市。
  2.以生态宜居为关键,完备林业生态体系。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打造“看的见水,望得见山,记得住乡愁”的生态宜居乡村环境,林业肩负着重要使命。为此,我市一要积极开展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加大森林林相改造力度,对现有的森林要创新经营模式,推广珍稀、彩叶树种,增加战略储备林比例,打造“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多功能”的高质量森林;对破坏的森林,要积极采用新技术,逐步加快非煤矿山山体修复和植被恢复步伐。二要抓好国际湿地城市创建,要以国际湿地城市创建三年行动计划为指针,以滨江湿地建设为重点,以靳江源湿地生态修复为抓手,大力开展农村“小湿地”建设。即以“四河”流域为主线,在两侧堤岸线外200米范围以及沿线重要生态节点实施退耕还林、还湿、还草等生态工程,进行流域湿地保护修复,以河岸湿地植被恢复和自然岸线恢复为主要手段,结合流域河道整治工程和沿岸现有优势植被物种,以沩江“杉”、楚江“柳”、靳江“芦苇”、乌江“花”为特征,形成流域湿地主题景观。2018年,我局将重点推进靳江流域的靳江源湿地,沩江流域的黄材、双凫铺、大成桥、回龙铺、白马桥、双江口、金洲湖湿地,楚江流域的流沙河湿地,乌江流域的灰汤湿地等建设。三要结合新三年造绿大行动,全面推进国土绿化,深化“政府送树、群众栽树”改革,着力做好“五加强”,即加强荒山荒地、裸露山体、道路两厢、房前屋后、河岸塘边等绿化美化。同时,因地制宜,围绕一树、一果、一花、一草,做好“一地一品”特色文章,开展主要干道周边裸露山地的精准绿化美化,打造“景观林”;试点推进楠木、红椿等具备生态修复功能的珍贵树种、红榉木等“经济林”种植;选择推进水蜜桃、桑葚等种类的“水果林”种植,实现乡村庭院四季花果飘香。
  3.以乡风文明为依托,繁荣绿色生态文化。围绕弘扬和传承乡村生态文明,一方面,可以加强原生植被、古树名木、小微湿地、野生动物保护,保持乡村原始风貌,我市共有古树名木1658株,湿地299处,野生脊椎动物224种,分布在全市各乡村的山头、湖边、田野中,这既是自然景观,又是历史见证,应大力宣传古树名木、小微湿地等的生态、科研、观赏价值,提高公众爱护、保护意识,依靠全社会的力量进行监管和保护,真正留住乡情、记住乡愁。另一方面,林业人长期与深山密林为伴,锤炼了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陶冶了崇尚自然、保护自然的朴素情怀,应充分发掘、大力扶植、广泛宣传林业行业的先进典型,加强林业行业精神的提炼培育和宣传推广,讲好林业故事,传播林业声音,为乡风文明注入正能量。 
  4.以治理有效为保障,共建共享林业资源。林业生产周期长,林业生产关系和林业管理体制机制的调整,影响远,难度大。一要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进一步明确林地承包经营权,激活林业的内生动力;要大力推进林区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完善森林资源抵押贷款制度,引导林业生产要素合理有序流动,实现林业适度规模经营;要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在重点生态区域推行商品林赎买制度,探索建立生态产品购买、森林碳汇等市场化补偿制度,推行生态建设和保护以工代赈做法。二要贯彻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探索建立县、乡镇(街道)、村三级“山长制”组织工作体系,在景区、公园等重点区域实施包片分区山长制,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体系,从加快推进国土绿化、加强生态保护体系、提升森林(湿地)质量、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开展生物有害防治、推行全面依法治林、创新绿色经济发展等七大方面对市域内山头地块实施综合管理,全面提升全市森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要完善林业执法体制,结合“2018春雷”等行动,严厉打击毁林开垦、乱占林地和湿地、乱砍滥伐林木、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采乱挖野生植物等违法犯罪行为,查处一批典型案件。同时,加强绿化项目监管,严厉查处毁绿、占绿等违法行为;加强林区“天网”工程建设,整合完善护林员队伍,提升林区社会治理能力。
  5.以生活富裕为根本,广辟增收致富渠道。一要深化林业改革,盘活村级林业集体资源资产,采取资产租赁、资源整合、稳健投资、产业培育、服务创收等方式,将森林资源变成可交换的资产、可流动的资金、可盈利的资本,增加乡村群众的财产性收益。二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投入,进一步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积极探索国家出资赎买集体所有生态公益林的渠道和方式;延长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实施期限,让退耕群众持续增加收益;加大对造林绿化、生态修复、资源保护的资金投入,让群众通过劳务获取报酬。三要探索一条林旅融合发展之路,立足本地现实,充分发挥“旅游+”功能,大力推动林区变景区、林场变公园、林房变客房、林业劳动变活动、林业产品变商品;结合休闲林业打造乡村旅游精品工程,着力打造“为美园”、靳江湿地公园等乡村旅游景点,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国家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形成康养度假游、森林休闲游等乡村旅游新业态。四要大力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包括林业企业、种养大户、农村电商等;构建以林业院校、科研院所、职业院校等为依托,各类培训机构参与的多元培育体系,加快培育一批爱林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林农;向政府建言出台更多的配套政策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献身林业,让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和骨干力量。
  
  

张永胜:如何为乡村振兴战略贡献林业力量

8963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