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仪岁:浅议永顺县竹产业开发与利用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9-07-10 16:02
信息来源:
永顺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湘西州北部,是中国土家族主要聚居地和发源地,地处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季候区,境内自然风光秀丽迷人,现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司城遗址公园、 猛洞河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不二门国家森林公园、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芙蓉镇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溪州铜柱、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不二门遗址及羊峰古城遗址九大“国”字号品牌。全县国土面积3811.7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303个村(社区、居)委会,总人口55.5万人,其中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1.92%,是湖南省重点林区县,全国退耕还林大县。
一、全县林业基本情况
永顺县是湖南省72个重点林区县之一,全县林业用地面积476.36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83.3%,其中有林地380.6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27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3.82%。现有省级以上重点公益林面积167.07万亩,全县已实施退耕还林面积107.2万亩。
二、竹资源情况
全县现有竹林地面积1570.2公顷,其中509.8公顷为公益林,商品林面积1060.4公顷,整个竹林地面积占有林地面积的0.68%。按种类分,其中毛竹林面积为1416.7公顷,杂竹林面积153.5公顷,毛竹林面积占竹林面积的90.22%。主要分布在灵溪、万坪、塔卧、颗砂、两岔等5个乡镇及杉木河国有林场。全县竹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楠竹、水竹、蒿竹、棚竹、桂竹等10多个品种。据统计,全县年竹类采伐量在32万根以上,主要为小杂竹,达30多万根。
三、竹产业开发利用情况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的竹编产品。我县竹产业开发现状很不乐观,还停留在传统的手工业加工开发模式状况。主要是民间工匠艺人(俗称篾匠)用于制作竹背笼、箩筐、竹筛等简单古老的手工艺品。如我县毛坝乡澧源村,该村有竹艺加工传统,迄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其工艺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竹编产品米筛、隔筛、套筛、簸箕等以精湛的工艺深受市场青睐,产品不仅畅销全国各地,还远销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年创收200多万元,是我县有名的竹编工艺村。
(二)制着糙纸。在万坪、毛坝等乡镇一带,部分农户取材当地山杂竹,浸泡后打浆晒干制作祭祀用的糙纸(一种烧给亡人的货币)。然后利用春节、清明、中元节等人们到集市赶圩场时,进行买卖交易,全县年销售额大约在100万元左右。
(三)竹根、竹雕等竹艺品的开发。我县关于竹根、竹雕、竹画等艺术品的制作鲜有开发,随着从事这方面能工巧匠的灭落,这种非遗项目的传承人越来越少,作品也不多见。现我县比较著名的为万坪镇杉木村胡廷贤工匠师,一位从普通篾匠到省级工艺美术大师,2002年12月,在湘西州小背篓擂台赛中,他的作品背篓摘得擂台赛的最高奖项特等奖,茶壶、礼盒等三件作品也分别获得了一二三等奖。在第49届全国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暨家居用品交易会上,获得“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赛金奖的作品,2015年的深圳文博会,他销售的作品总额达18万元。近几年,他在国家、省、州各类比赛中获得金银铜等奖项20多个。2017年,我县献礼建州60周年竹编精品《锦绣溪州图》,正是胡廷贤带着13名徒弟编织完成的。2011年,胡廷贤被评为省级非遗项目《竹编技艺》的州级传承人,2016年9月,被评为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
(四)竹食品加工。主要通过人工挖掘竹笋(春笋、冬笋),用于食用或制成竹笋干,市场行情看好,但货源不足,全县年竹笋干产量在130吨左右,直接经济价值大约在300万元左右。
四、竹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
(一)受产量因素的制约。我县竹资源有限,虽然竹种类遍布全县23个乡镇,竹资源茂盛且面积广的乡镇鲜有,万坪镇依托杉木河国有林场尚有大量的竹林外,大多数乡镇只是少量散生,无规模无面积,量小难以形成产业。
(二)受市场因素的制约。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传统的手工艺人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下,逐渐丢掉了原有的饭碗,篾匠作为一种过去的工匠艺人正淡出人们的视野。原本过来我们好多从事生产生活所需的竹器,被现代化的食用袋等替代,一些竹工艺品因手工劳时费用相对较高,市场售卖高而被淘汰出市场。祭祀用的糙纸也逐渐被一些印刷纸币替代,市场需求量看衰。
(三)从事竹艺加工还停留在单打独斗的小格局。目前,我县从事竹艺生产主要是靠农户自发的加工生产经营,规模小,综合实力弱,市场份额小,增长慢,对竹产业发展拉动力不强。而在我县从事竹艺生产加工的企业,有意向性投资的公司还没有,注册的从事竹艺生产的合作社没有壮大。
(四)综合利用率低,竹产业附加值不高。仅停留在传统利用,如简单传统的手工艺品,竹席、竹筷、竹笋干等,而竹类观赏、竹纤维、竹化学利用(如竹炭、竹醋液利用)、竹笋干加工食品等有待开发。
五、建议
(一)加大挖掘与保护力度。在切实保护和利用现有竹类资源的基础上,制定全县竹类可持续发展规划,有序地实施资源培育与开发利用。同时,进一步挖掘资源,尤其是高山竹类资源,开辟保护区进行保护,利用我国现行的生态保护政策,结合国家生态项目工程,加强基地建设,强化资源培育与管理,搞好科技培训与推广,提高经营水平。
(二)加大利用与开发力度。建立以企业为平台、科技为生产力、公司+基地+农户(特别是精准扶贫户)为模式的产业创新体系,拉长产业链,实现科研、生产、市场的良性循环。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格局,优化配置资源,把握重点,集中优势力量,组建集团或招商引资企业,开发“三高”即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的品牌产品,特别是本地特色产品。同时要抢抓机遇,加快现有竹林经营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加快多元投资主体新体制的建立。如有资源优势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或社会能人加快竹类合作社的组建,要搞好竹林地的流转及有关国家扶持政策的宣传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