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伟:发展现代林业 助力乡村振兴
冷水滩区位于湖南省西南部,居湘江上游,是永州市委、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永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交通、传媒、通信和金融中心。
近年来冷水滩区坚持“保护优先、创新引领”的工作理念,突出“城乡添绿、产业增效”的工作主题,大力发展现代林业,着力构建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发达的生态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助力乡村振兴。
一、加快国土绿化步伐,强化森林资源管护,构建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
改善生态是发展现代林业的根本任务。我们坚持自然修复与保护工程并重,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湿地公园建设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扎实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构建完备的森林生态系统,让大地森林更密、湿地更美、生物更丰富、人居环境更怡人。
(一)全面推进国土绿化,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坚持全域绿化、全民绿化的方针,把国土绿化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精准脱贫、发展全域旅游结合起来,按照“山上森林化、山下林网化、环城沿路沿河景观化和乡村田园化”的要求,充分利用工矿废弃地、闲置土地、荒山荒坡、污染土地以及其他适宜植树的土地开展绿化造林,大力开展水系路渠、村镇及城区绿化美化工作,做到绿化全覆盖、无缝隙。根据全区实际情况,今后国土绿化要以维护森林生态安全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型、生态增效型、生态景观型 “三型”绿化,乔木、灌木、花草多品种绿化,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
1.大力实施以修复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生态修复型绿化。一是积极向国家和省里申报项目资金,采取多种方式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绿化;二是督促指导采矿及污染土地主体及时开展矿区及污染土地治理绿化;三是有计划地开展退耕还林还湿工程绿化。
2.大力实施生态经济效益并重的生态增效型绿化。一是积极开展身边增绿行动,以“六个绿色”创建和秀美村庄建设为契机,抓好四旁植树、村组绿化、庭院美化、农田林网等绿化,栽植珍贵和经济观赏型树种,在提升生态宜居水平的同时,藏富于绿。二是积极开展低质低效林改造,主要是油茶低改、楠竹低改和防护林改造,通过垦复、补植、抚育等措施,提高林分质量和林地产出,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3.大力实施生态社会效益并重的生态景观型绿化。科学规划,有步骤的开展四明山省级森林公园和湘江省级湿地公园等公园景区的美化绿化,对公园景区内及周边范围进行林分林相改造,以原有树木为辅,栽植红枫、银杏、栾树等观赏性树种,构建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多功能的森林生态景观林体系,从整体上提升森林生态功能和景观质量,促进公园景区的长远发展。
(二)强化森林资源管护,巩固国土绿化成果。坚持一手抓植树造林,一手抓资源保护,以实之又实、细之又细的工作,巩固来之不易的国土绿化成果。一是加强森林防火工作。进一步健全森林防火组织指挥、预测预警、应急响应和综合保障机制,落实森林防火目标责任制,全面推进依法治火、科学防火和群防群治,努力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联动、反应迅速、指挥有力的森林防火工作格局。二是狠抓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落实队伍、落实资金、落实防控责任,加强综合防控、监测预警和检验检疫,确保早发现、早除治,最大限度地减少林业生物灾害造成的损失。三是加大林业执法力度。严格执行林地征占用管理和林木凭证采伐、运输制度,严肃查处以发展为名乱砍滥伐林木、乱占滥征林地、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
二、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提高兴林富民水平,构建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兴林是林业发展之本,富民是林业发展之基。只有兴林,才能不断夯实富民的资源基础;只有富民,才能不断壮大兴林的社会基础。牢固树立兴林为了富民、富民才能兴林的理念,做到在兴林中富民,在富民中兴林。坚持兴林富民,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发展林业的积极性,才能吸引人、财、物等社会生产要素向林业聚集。结合冷水滩实际,大力发展苗木花卉、林下经济、林产加工、森林旅游等林业产业。大力培育茶叶、金槐、油茶、油桐等产业基地,扶持壮大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林之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走活公司+基地+农户的林产业发展路子,努力形成林、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林产业体系,使更多的群众从林业产业中受益,从而自觉发展林业产业。
(一)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花卉苗木和森林生态旅游,努力把特色经济林、花卉苗木和森林生态旅游打造成为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长远造福于民的农村经济支柱产业。结合裸露山地绿化,建设油茶、金槐等特色经济林基地。以国家农民合作示范社永州伊园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建设10万亩优质高产油茶基地,以湖南舜皇峰竹木有限公司为龙头建设5万亩楠竹基地。积极发展花卉苗木产业,采取多种所有制形式,加快特色苗木生产基地建设,完善现代化花卉苗木的繁育及供应体系,以永州市昱恒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建设2万亩花卉苗木基地。依托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争取2018年成功申报创建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湘江国家湿地公园,打造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永州植物园为主体,森林景观为网络,“林家乐”和“果园采摘”为补充的森林生态旅游圈。
(二)培育和引资创建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升林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力引进国内外资本就地发展面向国内外市场的特色经济林产品贮藏保鲜与精深加工企业,提高林产品加工能力,提升产品开发规模和档次,拉长产业链。推进林业原料林种植、商品化处理和加工销售一体化,促进林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充分利用机场、高铁等交通优势,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销售网络。大力扶持各类物流组织发展现代服务业,组建大型流通企业、仓储配送中心和现代物流中心,提升林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开拓能力。
三、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
建设生态文化体系是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的基本途径,是建设生态、产业体系的基本保障。
(一)自然界是滋生文化的土壤,优美诗意的自然环境能够启发人的灵感,净化人的心灵,丰富人的审美感悟。要积极保护和开发生态文化资源,在生态文化遗产丰富、保持较完整的区域,建设生态文化保护区,维护生态文化多样化。结合绿色乡镇、秀美村庄、美丽湿地、绿色通道建设,加快建设并形成一批以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生态文明村为主体的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二)从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中汲取养分,赋予生态文化以蓬勃生机,用先进的生态文化促进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四明山省级森林公园、湘江省级湿地公园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传播、教育功能,引领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道德观、生态价值观、生态政绩观、生态消费观等生态文明观念。努力营造人人关注生态、爱护绿色,积极参与保护生态、建设生态的良好社会氛围。广泛吸引社会投资,改造整合现有的生态文化基础设施,依托具有代表性的林区、森林公园、湿地,建设一批独具特色的国家级、省级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示范基地。鼓励社会各界投资生态文化产业,逐步提高生态文化产业的专业化和市场化水平,不断繁荣生态文化,推动乡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