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真:发展林下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一、蓝山县林下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蓝山县山地类型多样、生态资源丰富、林地面积宽广,占全县总面积的78.7%,林下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是典型的适宜发展林下经济的强县。全县林地总面积213.3万亩,其中适宜发展林下经济的面积有150万亩,2017年,全县林下经济总产值 40760.74万元,参与林下经济发展农户29744 户,就业人数53926 人。其中林下种植面积2.2万亩,年产值达13799.4万元,主要种植茯苓、乌梅、香菇、牧草、绿茶、蕨菜等林药,林果,林菌,林草,林茶,林菜等;林下养殖面积2.16万亩,年产值达15334.7 万元,主要养殖牛羊、野鸡、孔雀、大倪、石蛙等;林下采集面积 7.45万亩,年产值达9407.64万元,主要采集葛根、冬笋、春笋、蕨菜、中草药材、松脂等;林下旅游业面积为 3.38万亩,年产值达2219 万元,充分利用森林植被、地貌特质、水能资源、林下养殖、林果及林花种植等优势,开办农家乐和生态旅游区。
全县引导并创建林下经济企业57家:其中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有3家,为湖南三峰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永州舜九嶷科技有限公司、国辉禽类养殖专业合作社;培育林业专业合作社有21家,有以白鹇、土鸡养殖为主的蓝山县国辉禽类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以珍贵苗木种植和花卉种植为主的蓝山县碧海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以油茶种植和林下药材种植为主的蓝山文杰油茶树种植合作社等,其中有3家被评为省级示范合作社。2017年新增林下经济企业1家,新增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4家,新增林下经济综合模式(集林下种养殖、林下采集、森林旅游模式)农庄2家。2017年林下经济产值较2016年增加7142.6万元,增长率为21.24%,带动就业人口25421人,使贫困户462户实现脱贫。
二、林下经济发展有利条件
(1)林下经济有基础,各类国家政策、国家项目鼓励和带动林下经济发展。依托退耕还林工程、楠竹低改、林权制度改革、林权流转及抵押贷款、森林保险等项目、政策的开展实施,鼓励和支持林农发展不同种类的养殖和种植。最为典型的有发展优质牧草种植,将林下放养与舍饲结合的方式应用到牛、羊的养殖上,推进林草畜一体化发展上。
(2)林下种植潜力大,鉴于境内存在大同小异的地貌特征、气温、海拔、土壤质地,易于采取因地制宜的种植模式,也易于打破林下种植的单一性。例如:对于海拔要求800米以上且有小气候要求的厚朴种植,荆竹、所城、大麻、汇源等山区片已实现大面积种植,形成了一定规模。
(3)野生动物驯养势头较好,利益可观。虽然境内野生动物资源丰富,但随着人为的对野生动物的捕杀及对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破坏,导致野生动物日益减少甚至濒临灭绝,为了保护野外珍稀物种,同时也为了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充分利用林下环境和气候条件,驯养当地珍稀物种是一个集效益与生态于一体的养殖模式。目前,野生动物驯养势头较好,规模较大的有荆竹林场三亩田工区的舜九嶷生物科技公司野生动物驯养基地。
(4)林下休闲旅游、生态农家乐悄然兴起,境内许多森林景观、自然文化景观及集林下养殖、林下种植、林下休闲与林下无公害产品销售于一体的农家乐正开发和待开发中。目前已经经营管理的森林景观区有龙湾三蓝旅游度假村。
三、林下经济发展不利条件
虽然林下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较好,但全县林下经济发展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1)林下经济发展初期投入大,产出低且山区很多百姓对传统的林业生产模式依赖度高,存在林业生产观念还未转变问题,使其对林下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不高,林下经济发展分散,规模化难。
(2)林下经济模式和品种单一。全县林下经济目前有林下养羊、林下养鸡、林下野生动物驯养、林下牧草、林下中草药种植等,相对于全县存在的资源优势和发展目标而言,规模不大、存栏量及产量不高、经营管理还未能跟上,经济效益不高。具有一定资源优势和经济价值的林下野菜、野生食用菌等尚未开发经营。
(3)管理水平不高,科技含量低。在种植和养殖过程中,尤其是养殖方面,大多沿用传统的养殖方式,在传统养殖过程中摸索经验,对科学养殖技术掌握不够,致使饲养成本高、效益差,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4)政策扶持不够。林下经济发展涉及多个部分,由于缺少联动机制,项目和资金扶持力度不够,技术指导、种苗保障、加工销售、金融信贷等相关服务还较薄弱,发展新模式、引进新品种、林下经济产品深加工和销售等产业链条延伸方面仍滞后。
四、发展林下经济的建议措施
(1)生态优先、统筹兼顾。坚持生态优先,统筹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确保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良性互动。
(2)深化制度改革,创新运行机制。各有关部门要重视林下经济发展工作,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各种高效运行机制,灵活整合政府、企事业、社团及专业合作组织等各种社会资源,广泛动员群众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形成联合工作机制,推动林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3)政府要将林下经济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协调有关部门通过项目资金扶持、贴息贷款、帮助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技术、提供保险服务、免征增值税等方式支持林下经济发展。
(4)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各乡镇结合县总体规划,根据各自然条件、林地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等,科学制定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对林下经济实行分类指导、多元发展,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菜则菜、宜药则药、宜菌则菌、宜禽则禽,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发展适应本地特色的林下经济。
(5)加强林业管护,确保森林资源安全,推进财政对林下经济发展的支持,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发展资金,着力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经营林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6)示范带动,稳步推进。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运作模式,加强示范性基地和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建设,以少带多、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广大农民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并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引导规模化发展,带动社会就业和实现农民创收,争取实现千家万户共同参与的林下经济发展局面。
(7)强化组织合作,实行集约经营。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建立各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使其在标准化模式中统一供种(供苗)、联合采购、联合销售、加工增值、贮存运输、科技推广、资金筹措等发挥积极作用;建立市场预警机制,提高产业化组织程度,将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紧密连结起来,有效解决农民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这两方面都有助于增强农民发展林下经济中应对自然灾害时的抵御能力和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
(8)加强科技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县林业、科技、农牧等相关部门要积极主动地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林下经济科技服务。定期开展科技培训、实行科技入户服务,加强实用技术指导,充分发挥科技在林下经济发展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积极搭建企业、农民、高校、科研院所及科技推广单位之间的合作平台。构建林业产业专业服务平台,实现与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的互联互通,加强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增强林业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
(9)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采取财政部门每年安排林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和银行贷款贴息、林业部门支持和鼓励林农林权抵押和林权流转、引进外来投资等多种渠道集中发展林下经济。
五、规划布局和发展模式
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到2020年,力争全县从事林下经济发展的农户达到3万户以上;产值达到48949万元;继续培育发展林下经济的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建立一支业务技术过硬的林下经济管理和科技工作队伍,指导好林下经济发展工作;打造更多各具特色的林下经济生产基地,实施品牌战略,形成产品竞争能力;积极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林下经济生产经营格局。
(1)林下禽类养殖区。选择在已郁闭的林地饲养满林飞鸡、珍珠鸡、麻鸡、溪鸭等。技术简便易行,林下自然放养或是圈养、棚养均可。林禽饲养无论在县丘陵片还是山区片都可行。例如:丘陵片的土市镇、楠市镇,山区片的荆竹乡、浆洞乡、所城镇等。
(2)林下种草和林下养殖区。在林下规模饲养羊、牛,实行放养与圈养相结合的方式,结合草料种植,技术易掌握,还可以在林间试养野猪、麂子等特种动物。例如浆洞乡史家村羊养殖户是试行这种养殖模式,效益也是可观的。这种养殖模式同样适合山丘片和丘陵片。
(3)林下药材种植区。在山区片如荆竹乡、大桥乡、湘江源乡、所城镇种植杜仲、厚朴;在土市镇、塔峰镇、毛俊镇等地种植金银花、茯苓、白术等。
(4)林果种植区。通过营造经济林或生态林树种,开展低质林改造,配以林下鸡、鸭等禽类养殖模式增加农民收入。在塔峰镇、土市镇等丘陵区种植乌梅、金桔等均可。
(5)林下育苗区。在荆竹、湘江源乡、所城等山区片乡镇培育、种植珍贵树种,如红豆杉、楠木、白果等意义重大。
(6)林下野生动物养殖区。本地野生动物驯养已具备一定规模和经验,也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已知的就有在荆竹乡、所城镇、塔峰镇等乡镇养殖竹鼠和豪猪,在浆洞有专业的野鸡养殖,荆竹更是有大鲵、穿山甲的养殖。野生动物驯养仍呈上升趋势。
(7)建立多个森林景观区、农家乐和疗养院等。利用自然森林景观、人文景观和集林下养殖、林果种植、林下无公害产品销售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农家乐、森林人家和森林庄园,并将相邻乡镇或相邻村落旅游景观、农家乐、度假山庄进行景观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