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怀球:凝聚林业力量,助推精准扶贫
桑植县位于湖南省西北边陲,属武陵山区,是贺龙元帅的故乡、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全县总面积3475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299个村(居)委会,28个民族,48万人,其中以土家族、白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2.6%,农业人口占88%。2017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10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05亿元,属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联系县、比照享受西部开发有关政策和民族自治地方优惠政策的传统农业大县,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库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推进精准扶贫方略,脱贫攻坚成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桑植县林业局因地制宜,找准突破口,坚持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实施生态建设为载体,全力发展林业产业,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帮扶,扶到点上,强力恢复和增强贫困群体“造血”功能。
发展林业产业,诠释金山银山就是金山银山
桑植是林业资源大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以前,林农背靠金山依然贫困;现在,强化顶层设计,突出施策重点,依靠林业致富,成效明显。具体做法有:
主打特色产业,打造绿色银行。把油茶纳入产业范畴实行资金补助,自2011年以来,发展油茶50亩以上造林大户28个,油茶专业合作社45个,累计投入项目资金4000万元,现保存合格面积5万亩,已经收益;发展红豆杉、大叶榉、桢楠、红绸等乡土珍稀树木基地8个,新造面积3万亩,累计造林面积10万亩,发展三木药材基地8万亩。通过测算,造一亩珍稀树木产生的效益相当于10亩常规用材林的产值,造一亩油茶每亩年收入在2500元左右(不含附加值),为巩固林业精准扶贫成果打下坚实基础。
壮大林下经济,增加林农钱袋。努力扶持一批市级、省级及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建设及精深加工企业的示范带动,尽可能地解决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其中,最大限度地解决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目前,全县拥有康华粽叶、九天食品、惊梦酒业等省级林下经济龙头企业6家、大型林下经济合作社7家以及林畜、林禽养殖大户若干户,年存栏2万头(只)、出栏5万头(只),种植白芨、玉竹、黄精、木瓜等林药4万亩,带动建档立卡户就业创业2000余人。到五道水药材基地进行实地了解时,农户高兴的说:“林下种植的项目很好,我们立地条件差,到处都是林地,种粮没劳力,收入低,遇上天旱就要赔钱,现在林业部门倡导林下种植养殖,通过实验,经济效益不错,比种庄稼强,比出外打工强。”
发展观光林业,辐射周边经济。桑植县森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现有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有林场。森林旅游年接待游客8万人次,年收入1000万元,旅游从业人员3000人,带动相关产值2亿元,为社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有力带动了周边农村餐饮、交通、花卉苗木和旅游产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力推动了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全县花卉苗木产业发展迅速,新增花卉苗木面积223亩,累计面积达4000余亩,发展花卉公司7家,专业合作社1家,大户8个。主要品种有丹桂、桂花、红千层等28个,累计产量310万株。有3万人从中收益,有0.5万人因此脱贫。今后我县将以洪家关为中心,沿高速、高铁两侧形成花卉苗木产业带,带动全县花卉苗木产业的发展,改善贫困农民条件。
发挥行业优势,全力保障生态补偿脱贫一批
生态补偿脱贫一批”作为“五个一批”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掷地有声,推进有力,对决战决胜整个战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桑植县积极争取国家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国家重点生态工程项目和资金,加大向贫困村倾斜力度,助推精准扶贫。
确保政策到位,补偿及时不打折扣。桑植县自2000年退耕还林工程试点以来,累计实施退耕还林37.98万亩,项目涉及全县23个乡镇5.4万个农户,受益人口达21.6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770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092人,直接补助资金224.3005万元;累计实施生态公益林193.2541万亩,涉及23个乡镇(场)36590户,其中建档立卡户9448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1926人,直接补助资金571.2398万元;实施天然商品林保护工程项目81.31万亩,涉及22个乡镇,31407户,其中建档立卡户7649户,建档立卡人口26055人,直接补助资金233.3096万元;实施高铁、高速、国(省)道第一层山脊线范围内商品林禁伐10.5531万亩,补助资金116.0841万元,涉及19个乡镇。通过以上四项惠农工程,补贴农户121997户,建档立卡22867户,直接补贴给建档立卡户1028.8499万元。
强化生态护林员选聘,争当生态扶贫“排头兵”。 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选聘生态护林员,是做好林业精准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桑植县共有生态护林员537人,每人每年补偿管护劳务费1万元,获得中央财政补偿资金537万元。被选聘上的生态护林员,按照属地管理和就近的原则,落实到全县23个乡镇299个村,管护面积391万亩。通过该项工作,可直接带动537户1611人脱贫。生态护林员选聘已成为生态扶贫中,促进贫困群众增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保障和加快林业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
上下团结一心,举全局之力助脱贫
高度重视,高位推动。精准扶贫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重、工作繁杂,是一项政策性很强、敏感度很高的民生工程,更是重要的政治任务。县林业局党组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 其他班子成员任副组长,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局精准扶贫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和协调。局扶贫工作队切实按照扶贫攻坚的责任分工,各司其责,加强联动,整合项目,合力推进。本着“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制订各自承担扶贫开发工作具体方法,并组织落实。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帮助扶贫村谋划项目,争取上级支持;对正在实施的林业生态建设项目优先向贫困村倾斜,为扶贫攻坚提供资金保障。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的作用,特别是利用“中国社会扶贫app”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总结宣传先进典型,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监督扶贫工作的良好氛围。坚持扶贫措施与林业生态建设相结合,采取定责任、定规划、定措施、定成效的方法,对扶贫各专项工作进行全面抽查核查,确保工作成效。
绿色通道,快事快办。对实施的林业工程项目,鼓励和引导实施林业重点工程的施工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用当地农民参与工程建设,支持林业企事业单位,通过竞争性谈判由专业合作社或村委会组织农民提供服务。让贫困户全面参与到造林绿化、补植补造、森林抚育和森林保护等林业生态建设中,通过就地就近组织贫困农户参与林业生态建设,让广大贫困农户在实施中得到各级工程投资、补助或工资性收入,带动一批贫困人口脱贫致富。2018年,通过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和长防林工程建设造林6800亩,封山育林15000亩,造林劳务600人次,发放劳务工资290万元,解决500多名农村建档立卡户就业务工。对于易地搬迁项目,一律实行绿色通道审核审批制度,第一时间完成林地可研任务,全力支持易地搬迁工作进度。
两项帮扶,因人施策。按照全县扶贫的要求,以五基工程为抓手,紧紧围绕户脱贫、村退出的驻村帮扶工作目标,强化派驻“第一书记”和专人驻村联户扶贫。整合投资675万元,帮贫困村建设一座村级综合服务中心,一座60千伏的光伏发电站,修通茶叶产业路,改善自来水网管道,实施电网改造2公里增加4台变压器,安装太阳能路灯75盏。同时实施安居工程,其中集中安置 4户12人;分散安置4户14人;危房改造114户328人;建成阳光院一栋,入驻阳光院9户25人。在直接投资的同时把项目、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短缺资源输送到村到户,帮助贫困户开通电商平台,联系外出务工。通过努力,户脱贫成效显著。2014-2016年实现59户196人脱贫,2017年脱贫29户103人,2017年末贫困人口50户158人,贫困发生率由33.93%下降到10.36%。定期开展对口结对帮扶工作,局机关工作人员在人潮溪镇和走马坪乡、官地坪镇结对帮扶446户贫困户,结合实际制定帮扶措施,每季度深入到贫困户家中了解措施落实情况,确保所联系贫困户实现“两不愁、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