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新民:关于新邵省级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思考
为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建设大美湖南之心,使之各项建设指标符合相应《森林城市申报和考核办法》、《森林城市评价指标》,打造天蓝地绿、山清水秀、花果飘香、宜居宜业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生活空间。新邵县林业局派出专门工作组,深入全县镇乡村组,就省级森林城市建设课题开展专题调研。
一、区域基本概况
新邵县是湖南省地理中心,地貌以山丘为主,地表切割强烈,东部有大龙山、中部有金龙山、西部有天龙山雄踞,资江、湘江水系纵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全县辖15个镇乡、4个国有场圃、413个行政村(居委会、社区),县域国土总面积178091.0 hm2,森林覆盖率56.85%,林木绿化率57.96%,境内动植物资源丰富,交通便捷。
二、建设规划目标
1) 森林城市建成(2018-2020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发展城市森林已成为当今城市生态发展的主流。 开展城乡休闲绿地建设,推动绿色城镇和秀美村庄建设,加强山地植被提质和游憩基础设施建设。量化指标:森林覆盖率由56.85%提高至57.0%;城镇绿化率44.68%提高至44.8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7.9㎡提高至11.2㎡;市民出行500米有休闲绿地;村庄绿化率由34.5%提高至40.5%;江、河、湖、库等水体沿岸注重自然生态保护,水岸林木绿化率达到80%以上;通道林木绿化率达90%以上;新增城郊森林公园一处,建设森林康养基地一处,全面达到森林城市指标。
2) 森林城市巩固(2021-2025年)
稳步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强调建设与开发要在科学理念与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健全森林生态系统,提升森林生态功能监测水平,丰富森林文化内涵。量化指标:森林覆盖率提高至58.0%;城区绿化率提高至45.12%;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高至13.2㎡;村庄绿化率提高至45.5%;水岸林木绿化率达到85%;通道林木绿化率达95%以上;建成6处科普文化广场;基本形成生态网络健全、森林生态系统稳定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3)森林城市提质(2026-2027年)
绿量是绿地生态功能的显性指标,能准确反映植物构成的合理性和生态效益水平,以提升城市森林质量,丰富森林文化内涵为主要建设目标。量化指标:森林覆盖率提高至58.5%;城镇绿化率提高至46.25%;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14㎡;通道林木绿化率达95%以上;水岸林木绿化率达到90%;村庄绿化率达46.0%;初步建成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和惠民的生态产业体系。
三、建设规划布局
我县城市森林建设起步较晚,区域布局不太规范,目前林分年龄普遍较低,生态效益的大规模发挥尚需时日。根据新邵县的生态景观格局,综合考虑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差异性等特征,以中心城区城市森林建设为基础,辐射其他镇乡建成区森林生态建设,以中北部连绵山体为区域生态屏障,以主干道、重要水系、重要野生动物廊道为骨架,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村庄绿化等为节点绿化,构建“一心、二脉、三屏障、十核、百村、千点”的区域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实现“提升一心、互通二脉、构筑三屏、辐射十核、星罗百村、千点合一”的建设目标。
1)提升“一心”
加强县城中心城区建设,结合旧城改造,解决绿化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的矛盾,通过拆墙透绿、借地建绿、拆违扩绿等措施新建一批大型绿地。重点建设中心城区的城市综合性公园、郊野公园、湿地公园、绿色街道等。
2)互通“二脉”
包括水系和道路两大生态脉络,通过造林、更新、改造等措施,对县域内的道路两侧、水系沿岸以及沿线两岸山体进行高标准绿化,将道路林带和水岸林带建成疏密有度、景色宜人的流动景观线,形成路、林、田、居相依的城市森林田园风情线。
3)构筑“三屏”
以中北部山体为森林生态屏障,自西向东依次由天龙山、金龙山、大龙山等主要山体构成,着重开展封山育林、森林植被恢复、森林质量提升、生物多样性保育等项目建设,发展生态旅游和林果经济,实现生态、社会、经济协同发展。
4)辐射“十核”
通过规划对全县15个镇乡绿色窗口建设打造生态绿核,选用乡土树种,以乔木为主、灌草搭配、花卉点缀的绿化模式,提高镇乡绿化覆盖率和景观质量,实现“镇区田园化、镇郊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的效果,加速镇乡片区城市森林建设进程。
5)星罗“百村”
对全县15个镇乡291个行政村(社区、居委会)启动秀美村庄建设,通过“四旁植树”、见缝插绿、植树补绿,发展家庭农场和家庭果园,建设公共游园,使山水、道路、林带、场圃、村落、田园错落有致,营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公众氛围,增强居民的浓浓乡情,提高居民的幸福生活指数。
6)“千点”合一
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郊野公园、城镇公园、街心公园建设以及出入口绿化、石场复绿、小区绿化、单位附属绿化、街道绿化、村庄院落绿化、林荫停车场绿化等项目建设,力求点、线、面完美结合,城乡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从而实现“城在林中建、人在绿地居、出门赏花艳、在家聆鸟鸣”的田园生活愿景。
四、建设条件分析
根据湖南省《森林城市评价指标》(DB43/T 1315-2017)建设总体要求,评价内容主要涵盖城市森林网络建设、城市森林健康建设、城市林业经济建设、城市生态文化建设、城市森林管理建设等五大指标。现将新邵县省级森林城市建设现状对比分析结果公布如下(见表4-1)。
表4-1 新邵县创森现状指标对比表
项目 |
指标 |
现状(值) |
评价 |
城市 森林 网络 |
森林覆盖率 |
全县森林覆盖率56.85%,2/3镇乡当地55%以上 |
达标 |
营造林面积 |
|
待建指标 |
|
城镇绿化覆盖率 |
城区44.68%,大部分镇乡不足40% |
部分达标 |
|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
城区人均7.9㎡,镇乡人均不足 |
未达标 |
|
休闲游憩绿地建设 |
公园绿地覆盖度60% |
未达标 |
|
村庄绿化 |
34.5%,公园绿地缺乏 |
未达标 |
|
水岸绿化 |
65% |
未达标 |
|
通道绿化 |
80%以上 |
达标 |
|
农田林网建设 |
符合规定指标 |
达标 |
|
其他绿地建设 |
同指标说明 |
待加强 |
|
城市 森林 健康 |
树种配置 |
仅马尾松比例超过25% |
基本达标 |
森林保护 |
同指标说明 |
达标 |
|
生物多样性保护 |
同指标说明 |
未达标 |
|
生境保育和森林经营 |
近自然经营有所欠缺 |
待建指标 |
|
城市 林业 经济 |
生态休闲旅游 |
同指标说明 |
待加强 |
林产基地 |
同指标说明 |
待加强 |
|
森林认证 |
|
待建指标 |
|
城市 生态 文化 |
文化科普场所 |
有所欠缺 |
待建指标 |
义务植树 |
社会参与待加强 |
待加强 |
|
古树名木 |
同指标说明 |
达标 |
|
科普活动 |
同指标说明 |
待建指标 |
|
公众态度 |
|
待建指标 |
|
生态标识建设 |
|
待建指标 |
|
城市 森林 管理 |
组织领导 |
|
正在实施 |
保障措施 |
|
正在实施 |
|
科学规划 |
|
正在实施 |
|
生态服务 |
同指标说明 |
待加强 |
|
生态监测 |
|
正在实施 |
五、政策保障措施
1) 政策空前利好
党中央、国务院高屋建瓴,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林业局适时修订《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LY/T2004-2012),为创森工作提供制度保障;湖南省及时做出“生态强省、绿色湖南”的战略目标定位,为创建森林城市开辟新的路径;邵阳市厚植生态文明理念,力争2020年跻身国家森林城市序列。前所未有的利好政策,“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建设势头已成潮涌,创建森林城市,意义重大,使命光荣。
2) 撸起袖子实干
新邵县委、县人民政府率先垂范,抢抓机遇布局建成湖南省首个省级森林城市,成立创建省级森林城市指挥部,吹响“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的奋进号角,城区绿化建设组和农村生态建设组两驾马车并进履职,为森林城市创建谋篇开局提供组织保障。
3)多轮驱动筹资
创森方案落地后,县委、县政府部署资金统筹,强化经费保障。决定县财政每年投入2000万元,县属单位每年筹资800万元作为农村生态建设资金;城投公司每年筹资5000万元,作为公园绿地建设资金,籍此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森林城市建设。以期实现一轨运行、多轮驱动的筹资建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