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健:加快林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林业工作是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林业不但可以为农民提供广阔的就业门路,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使农村更美丽,农民生活更美好。根据冷水江实际,就如何加快林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如下思考。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按照“提质东、南部,增量西、北部,添美全域村庄”的总体要求,以产业融合为抓手,推进绿色发展,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科学推进新时代冷水江林业产业发展,全力投入绿色发展振兴乡村战略,努力实现“天蓝地绿水净”。
二、整体目标
全市实现林地面积稳定在33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在41%以上,林木绿化率稳定在51%以上,湿地保护率达到70%;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实现林业产值20亿元。初步建成蓝天碧水的绿色环境体系、低碳环保的绿色生产体系、可持续利用的资源支撑体系、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体系、和谐共生的绿色文化体系和高效运行的绿色管理体系。
三、主要工作
(一)围绕生态宜居,大力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实施环城镇绿化、路域绿化、水系绿化、美丽乡村建设村庄绿化、矿区生态修复造林、裸露山地造林、经济林建设、湿地保护和修复等八大造林绿化工程,抓好矿区生态复绿、 “一园、一山、一河”绿化提质、绿色通道提质、秀美村庄、省级森林城市建设。每年完成人工造林2万亩,其中矿山地区植树造林生态修复每年完成1万亩,各乡镇办每年义务植树完成500亩,其它造林每年完成5000亩。每年建成15个秀美村庄,每年打造3条国省乡村绿色通道,逐步实现绿化全域覆盖。
(二)围绕产业兴旺,大力推进林业产业现代化。一是巩固发展林业特色产业。以贵鸿、潮盛为龙头发展中药材和林下经济,以水云峰、鑫翰为龙头发展黄桃、红柚等特色水果,以五能、龙盘山为龙头发展油茶;以汇美园林为龙头发展花卉苗木,建成5万亩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基地, 5万亩油茶基地,2万亩特色水果基地,2万亩中药材基地,1 万亩花卉苗木生产基地。二是发展林业特色产业小镇。以推进“森林-产业”融合发展为主线,以所在小镇丰富的黄桃、油茶、苗木花卉、林下经济、林产品加工等为依托,打造三尖镇黄桃果园观光体验等森林产业特色小镇。三是发展新型经营主体。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重点扶持10家林业种养大户、家庭林场和联户经营。发展特色林业和林下经济,建立以市场为主体,合作组织、村集体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林业龙头企业加强联合,加大品牌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四是推进林产工业建设。启动建设林产工业园,加快推进中药材、油茶、柑橘、黄桃等林产品精深加工。引导林业龙头企业建设集“储藏、加工、冷链、运输、配送”为一体的农产品集配中心1个,全面延伸产业链,着力提升产品附加值。
(三)围绕乡风文明,大力推进资源保护规范化。抓好林木林地资源保护。继续实施全面封山育林和减伐禁伐行动,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严格执行林地保护与利用规划,强化征、占用林地前置审批,严格林地用途管制,坚决打击破坏林地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抓好古树名木保护。搞好全市境内164株古树名木挂牌,砌栏,支撑、复壮,强化古古树名木这一“珍贵的基因资源、难得的旅游资源、独特的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
(四)围绕林权改革,大力推进林业产权资本化。一是开展三权分设。在稳定完善集体林地承包关系的同时,逐步建立集体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运行机制,界定“三权”之间权利关系,落实“三权”具体权能,不断健全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集体林权制度,形成集体林地“三权分设”格局。二是推进林权流转。
建立集信息发布、市场交易、林权登记、中介服务、法律政策咨询于一体的林业要素市场服务体系,推进林地联营和森林景观流转,促进林地林木规模经营,在保持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农民保底分成,增值共享。
(五)围绕生态旅游,大力推进森林景观公园化。一是创建大乘山国家森林公园,以紫云峰省级森林公园和大乘山森林为建设主体,整合现有生态环境和景观资源,科学规划、“精准”打造,全面升级,建设成冷水江市最大的城市“绿心”。二是创建省级湿地公园。把周头湖与浪石滩水域整合捆绑,创建以乡村民俗文化为内涵,融保护、游览、休闲、度假和科普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省级湿地公园。三是创建矿山地质公园。以“立体规划高水平、炼山整地高标准、良种壮苗高规格、栽植管护高要求”为标准,实施锡矿山地区生态修复万亩造林1万亩,为创建矿山公园绘好蓝图。四是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小镇。按照“一镇一特色”的思路,积极开展试点,依托生态资源优势,以三尖、禾青、铎山、渣渡为示范,培育一批生态环境优美、产业特色鲜明、森林文化浓厚、宜游宜业宜居的森林小镇,重点发展山地森林康养、亲水休闲养生、乡村特色体验的森林生态旅游。五是积极推进省级森林城市的创建。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科技支撑,搞好技术服务。要加强与省级农林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大力引进应用推广林下种养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认真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系统整合人才技术资源,建立综合技术服务组织,尽快形成一整套过硬管用的实用项目库和专家人才库。要广泛开展技术培训,组织专家集中授课,利用远程教育网、电视、广播等多种形式,推介林下经济实用技术,大力培育农民技术骨干,带动千家万户发展林下经济。要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发展林业产业必须打造优势品牌,大力推进林产品标准化建设。
(二)制定优惠的政策,为林业发展做保证。主要是土地流转,林地流转等方面。根据上级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的实际,出台相关的政策,积极引导农户进行土地流转,实行集约化经营。
(三)拓宽资金渠道,为林业生产提供保障。
1.加大争资争力度。积极与省厅及其他上级职能部门对接,及时掌握信息,做好项目包装和申报。
2.市本级每年在矿山地区生态修复资金中安排5000万元,专门用于矿山地区植树造林生态修复。
3.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林业基金,用于林业基地建设的奖补,按照油茶1500元/亩、中药材、生态林500元/亩的标准奖补。
4.开展林权融资。搭建以政府产业政策为导向、以银行贷款投入为基础、以贷款保证保险为保障、以深化林权改革为目的的合作体系, 政府协商银行,参照浏阳模式,盘活森林资产,利用林权、经营权抵押贷款方式为林业生产筹资,积极推动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开展。
5.严格考核。请求把造林绿化、义务植树、联村建绿及森林防火列入绩效考核。